中國古代對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視的。所謂“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 · 禮論》)。所以在君、親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時祭享,世代相傳,納入禮制,演為習俗。逐漸形成了專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類型——陵墓。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遺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古代中國階級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稱和形制有嚴格的規定。大致說,漢代以后,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況。新石器時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豎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壙內出現了壘筑的木槨。豎穴土壙加木槨,從此作為一種墓葬方式沿用下來。不同身份等級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規模、木槨的層數和樣式,均有懸殊的差別。河南安陽市侯家莊1001號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字形,向4個方向伸出斜坡狀墓道,總面積約713平方米,深達10.5米。柏木槨室高約3米,板壁雕刻花紋并涂紅色,鑲嵌野豬牙片,表現了強烈的審美要求。北京市豐臺區大葆臺1號墓,可能是死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廣陽頃王墓。墓壙矩形,面積418平方米。壙內用木材圍出甬道、兩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長0.9米、寬、厚各約0.1米的黃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墻,將內外回廊隔開,稱“黃腸題湊”。
戰國晚期,關中及中原地區中小型墓葬出現了橫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豎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橫向掏挖土洞作墓壙。西漢中期,普遍在橫穴中用磚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后人根據筑墓材料的不同給這種墓室作了分類:崖墓,在山崖中穿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磚墓,在橫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磚作槨室;磚室墓,用普通小磚砌筑墓室,東漢大型磚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畫;畫像磚墓,四川境內的磚室墓,有些在磚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畫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構筑,或磚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種畫像。這些墓室以居室為模仿對象,以多室對應地面上的多進房屋,用雕刻和繪畫表現室內木構細節,自身也作了多處建筑處理,使用了先進工程技術,故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建筑資料。此外,從東漢到西晉,流行以陶制明器為隨葬品的風俗,其中有大量的建筑模型,也同樣為治建筑史學者珍視。
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自魏晉至唐前期,有一種帶天井的斜坡墓道模式較為流行。在大型墓室前都設墓道和很長的隧道,隧道內開天井直通地面,兩壁設龕。天井與壁龕表示著住宅的層層庭院,其數目多寡反映著墓主人的身份品級。
北宋時期,北方地區一種仿木結構的磚室墓最值得注意。墓室內以雕刻和壁畫表現住宅的室內布置和墓主人的生活起居。雕刻忠實地模仿了木構的斗栱、柱、枋與裝修。這種墓制影響到遼、金地區,至元代接近尾聲。其代表作品,有河南禹縣白沙鎮北宋趙大翁墓、山西侯馬市金代董玘堅傃墓。
陵墓的地上部分,目前所知最早遺跡屬于商代。河南安陽侯家莊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有大型礫石,推測是房屋的礎石。安陽小屯婦好墓墓坑上,也發現了礎石及夯土房基。這些遺跡應是墓上享堂的遺址。
戰國時期,享堂仍建在墳丘上,面積略大于墓壙。河南輝縣魏國王墓王與后異穴合葬,三座墳丘上都建有享堂。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的形制與魏王相似,發掘中出土了一件“兆域圖”銅版,也就是王陵園規劃圖。從圖上可知,王陵有兩重宮垣,稱中宮垣和內宮垣。內垣內有凸字形巨大的“丘”。丘上建五座享堂。王堂居中,后及夫人堂各二座排在兩側。中垣內享堂后,又有大匠、執旦等四宮。兆域圖反映了中國陵墓建筑逐漸成熟。
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驪山,是中國第一座帝陵。陵園平面作南北長的矩形,外垣周長6公里,內垣和墳丘在陵園中軸線南部,北部有規模宏大的建筑群遺址,推測為秦始皇寢殿。墳丘可能是方形覆斗狀,邊長350米,現存高43米。兩重垣墻均開4門。沿內垣東西南三面外側,建有廊房。1974年,又在陵園東門大道北側,距東垣1公里處發現了4個兵馬俑坑。與真人等高的兵馬俑排成軍陣。但俑坑與始皇驪山的關系尚有疑問。
漢代帝陵承秦制,有5個值得注意的情況:①帝后合葬,同塋不同陵,后陵在帝陵旁,規模較小。②陵園外有眾多的陪葬墓。③出現了簡短的神道。④漢文帝霸陵鑿山為室,為后世因山為葬開了先河。⑤自西漢惠帝至東漢明帝,曾在陵園附近建廟。后改為在墳丘前建石殿以供祭享。
漢代開始在陵墓前排列石質建筑和雕刻,主要種類有石殿,石闕,神道柱,石碑,以及各種動物、瑞獸。不少文物遺留至今。著名的有陜西興平縣西漢霍去病墓石獸;四川雅安高頤闕,山東濟寧武氏闕,北京西郊秦君神道柱等。南朝帝陵繼承發展了這個傳統,神道加長,兩側置神道柱、石碑、神獸等石刻,是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優秀藝術作品。
唐代帝陵大多依山為陵。陵園以高山為倚靠,將墓室設在山南半腰處,高踞陵園北部,陵前序列自北向南展開。陜西省境內的18座唐帝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依梁山為陵,山北峰海拔千余米,雄渾高大,其南有兩小峰東西對峙。墓室建在北峰山腰上,位于陵園中心。陵園有兩重圍墻,內城周長約7公里,近方形,四面開門,均為三出闕形。城內有獻殿。獻殿前的神道穿過兩座南峰之間,抵入口處的闕門,長達4公里。南峰腳下至內垣南門的神道兩側,排列石人石獸等百余尊。陵園西南,還有陵下宮遺址和陪葬墓群(圖341)。
北宋皇陵集中在河南鞏縣。各陵形制相同,規模不大,均背負洛水,面向嵩山少室峰。各陵均以覆斗形陵臺為中心,外圍陵垣,垣內部分稱上宮。垣內有獻殿,墻開四闕門并建四角闕。南門外為神道。夾神道建鵲臺乳臺各一組,自乳臺以北列石刻。上宮之外,圍有兆域,以棘枳等為界。兆域西北為下宮,是日常奉饗之所。宋陵將后陵附于帝陵兆域內,放在帝陵后,規模遠小于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非常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就單座建筑的形制來看,它延用了前朝的部分作法;但就群體設計來看,它取得了前朝從未取得過的巨大成功。
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興建,5年后完成了十三陵第一座、也是最主要的一座帝陵——長陵。長陵背倚天壽山,建在山腳下。明代稱墓室為玄宮,玄宮上覆墳山稱寶頂。寶頂夯筑為圓形,四周用團城環繞,稱寶城。寶城正南置蹬道、明樓。這組建筑屬于“墓葬”,只相當前朝的陵臺、陵丘,置于陵園最后方。前方三進院落均為祭祀而設,其性質相當于前朝獻殿而改變為宮殿建筑的形式。陵門是三個門洞的磚石大門,門前方立有“無字碑”亭。門內第一進院正中是面闊5間的祾恩門。門內第二進廣庭中是中心建筑祾恩殿。殿面闊9間,重檐廡殿頂,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臺基上。殿內32根直徑超過1米的楠木巨柱為國內僅有的一例。祾恩殿后,穿過內紅門進入后院。院內只有牌坊和石刻五供兩組小品,襯托著巍峨的寶城明樓。長陵模式為后代各陵所遵循。十三座陵園各依一座山峰,以統一的風格與面貌,分布在長陵周圍,隱現于山林環境中。
我國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墳。但是,也有少數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從布局來說,都是在陵園的四月筑上陵墻,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門闕,還有石人、石獸的雕像,給人一種肅穆、寧靜之感。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即位后,便在驪山大規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時已修建36年;漢武帝的陵墓修建了半個世紀之久;明神宗(朱翊鈞)10歲做皇帝,22歲就忙著為自己修建墳墓。
西安附近是我國皇帝陵墓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驪山秦始皇墓外,還有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唐代18個皇帝的陵墓。其中漢武帝的茂陵是11個西漢皇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寶物也是最多的。茂陵還有5個陪葬墓。據文獻記載,當時茂陵設置了陵令、園長等官職管理陵園,僅澆樹灑掃的人就有5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圍30公里,園內還有17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貴的文物。據記載,墓內“閑麗不異人間”,說明昭陵地官的豪華和富麗。
北宋皇陵在河南省鞏縣境內,整個陵區南北15公里,東西10公里。北宋9個皇帝有7個皇帝葬埋在這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我國皇帝的陵墓中明清兩代的皇陵最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縣天壽山下,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宏偉的是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鈞)。
定陵已于1956年發掘。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個殿聯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宮除放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還有他的兩個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結構堅實,四周排水設備良好,很少積水,石拱無一塊石頭塌陷,充分說明我國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術。
清陵共分三處:遼寧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有清東陵、河北省易縣境內有清西陵。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陵墓建筑中規模最宏大、建筑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這里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慧陵)5個皇帝,14個皇后,136個嬪妃,共15個陵墓,占地2500平方公里。東陵宮殿及牌樓217座,建筑面積要比北京故宮大幾十萬平方米。陵區的北部是昌瑞山的主峰,主峰腳下是孝陵,其它諸陵分列兩側。正對孝陵是一條12米寬,6公里長的神道貫穿南北,兩側排列著石人、石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