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英國長弓長弓發源于威爾士的南部,1150年左右開始有關于它的記載。威爾士位于不列顛島的西南部,受洋流的影響而溫暖濕潤,地形起伏,溝壑縱橫,到處都是密林和山地草場。威爾士人就在這些山嶺之間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他們剽悍好戰,尤其擅長利用地形開展小股民兵的騷擾襲擊。因此,羅馬人撤走以后,盎格魯― 撒克遜人、維京人等入侵者都沒能征服他們。在長期的戰爭中,他們發展出了長弓這種簡單而實用的武器。可惜諾曼底人要難纏得多。諾曼底人征服了英格蘭后,分封到邊境的伯爵們就開始了對威爾士的蠶食。他們通過修筑彼此呼應的城堡,不斷地向威爾士人的腹地推進。經過二百年步步為營的擠壓,到了愛德華一世(1239―1307),終于將威爾士并入版圖。老愛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大梟雄,政|治、軍事才能都很出眾。他被長弓深深地吸引了,先是招募歸順的威爾士人為自己作戰,繼而通過立法在全英普及長弓。從13世紀末直至16世紀末,長弓一直是英國軍隊高效而不可或缺的武器,他們憑著它打了不少勝仗,多次以少勝多,甚至轉敗為勝。一般的長弓長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齊眉,個別的長達1.8—2米,比歐洲常見的4尺短弓要長。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長弓的強勁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制作,堅硬而有彈性。原料出自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提爾(今天的黎巴嫩)、克里特島(地中海屬希臘)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亞(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國國王為此設置了特別配額關稅――每進口一桶歐洲大陸產的葡萄酒,都必須繳納幾條紫杉木坯材。不列顛島上并非不出產優質紫杉,但數量稀少,被老謀深算的英國佬當作戰略資源儲備嚴加管理,不準動用。當黑太子遠征西班牙、用長弓打敗了當地原始的投槍時,卡斯蒂里亞人竟遷怒于樹木,立法嚴令鏟除所有的紫杉。榆木、白蠟木、橡木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總歸要差一些。選料十分仔細。制作要嚴謹,但并不復雜,技藝高超的制弓師傅2個小時之內就能做好一張弓。
英國長弓在十字軍東征、中世紀歐洲征戰中曾經大出風頭。在訓練有素的大批長弓手手上,它能成為準確、迅速、密集、致命的武器,用“箭雨”一詞來形容英國長弓手的齊射一點都不過分。百年戰爭時期的一名優秀的長弓手,最快可以達到每分鐘10-12支箭的射速——他們甚至能做到‘同時有兩支箭在空中飛行 ’,這是同時代的弩、甚至直至19的火槍都遠遠不能及的。而長弓的有效射程,更是達到了短弓所難以望其項背的200碼(183米)左右。
英國長弓擊敗了法國重裝騎士部隊,取得了克雷西和阿金庫爾的輝煌勝利。但由此而產生的,就是后世對長弓的極度迷信。當然也有因此而產生的極度蔑視。比如,有人引用論文《AnApproachtotheStudyofAncientArcheryusingMathematicalModelling》(Antiquity,71271(124):134(1997))給出了不同材料之間的蓄能狀況進行的對比:
長弓9000kgfcm/kg(882J/Kg)
韃靼弓20000kgfcm/kg(1960J/Kg)
土耳其弓20000kgfcm/kg(1960J/Kg)
現代弓30000kgfcm/kg(2940J/Kg)
也有人提出英國長弓拉力僅有80磅,也就是36公斤左右。蒙古弓的拉力可達到80公斤,而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由“一個勁兒 ”(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甚至“三十個勁兒”,也就是200-300公斤的拉力(滿人拉弓力量所需極大,所以滿人八旗子弟大都有扳指)。并由此得出長弓的威力并不像歷史所描述的那樣夸張。這里我們需要弄清楚一些道理,上面論文給出的是不同材料每一千克所能夠得出的蓄能情況,長弓是單體弓,蓄能自然比不上我們中國的復合弓,但是為了增加對箭整體推進的力量,所以將單一木料做成弓臂弄得很長。弓臂長了,自然會增加總體的蓄能值。對箭推動的力量也更大了,在歐洲,在長弓得到應用以前,弓箭長時期內不是作為主戰兵器而使用,羅馬人甚至喜歡使用標槍、投石而不使用弓箭。這就是由于長弓出現以前,單體短弓的殺傷力普遍不足,對于有防護的戰士更是如此。以至于歐洲人喜歡排列成緊密的隊形作戰。但是長弓由于弓臂太長,只能步兵使用,騎兵是難以使用長弓的。騎兵必須使用較短的弓才能在馬上進行騎射。比如,英國人曾經試驗過給長弓兵配備戰馬進行迅速的長途機動,在作戰時,長弓兵還要下馬進行作戰就是因為此。單體的短弓射程是難以超過步兵的長弓的。獅心王查理在十字軍東征時大出風頭,個人認為就是阿拉伯輕騎兵使用的應該是單體短弓,而獅心王所帶的長弓手的射程大大超出阿拉伯輕騎兵,獅心王約束騎士下馬,在步兵、長弓手、輜重外圍進行防護,防止阿拉伯騎兵沖擊,這是獅心王在中東沙漠獲取戰術優勢的原因。
拉力所作的功主要分成三部分:推動箭前進所作的功、弦震蕩所浪費的功,弓臂恢復原狀所浪費的功。這里面我們需要的僅僅是推攻箭所需要的功,其余的所作的都屬于無用功。要想使弓弦和弓臂所浪費的功少,那么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弓弦和弓臂的質量,因為同等尺寸的功如果弓弦和弓臂恢復原狀行程相差并不大。所以說,蓄能值還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上,我們的老祖宗還是十分聰明的。在我們東方,自從東周時期就發明了復合弓,當時制弓使用干、角、膠、筋、絲、漆六種材料復合而成。復合的短弓的射程與威力也不亞于長弓。在唐代有步兵用的長弓和騎兵用的角弓,個人分析,長弓就應該是一種單體弓。而角弓則是復合弓。因為對于唐軍而言,每人一弓,弓的需求量極大,采用工藝簡單的來大量制作單體弓是正常的。復合弓是弓箭史上的一大進步。從此在東方弓弩成了主戰兵器。蒙古騎兵使用這種復合弓橫掃歐洲,復合弓的發明功不可沒,據說蒙古復合弓屬于典型的中國復合弓,又叫雙曲反彎弓,下弦之后,弓身彎曲成U字形,蒙古弓極硬,行程短,上弦時需要有好幾個人幫助才能上弦。據傳說,成吉思汗在年輕時曾經單獨一個人給弓上弦。
除了弓的力量以外,拉弓的行程也是箭初速得到提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有詩為證“用弓當用強,用箭當用長”,用弓用強,就是指弓的力量要大,用箭用長,就是指弓的行程要大。我們從上面看出實際上長弓的拉力并不是很強,只有30-40公斤左右(有人說,發現英國古代長弓手的骨骼畸形,并認為這是由于拉弓的力量較大的緣故,個人對此持有異議,因為,蒙古人,滿洲人使用的復合弓力量比長弓還大,怎么就沒見這些人骨骼畸形呢,個人認為這是由于長弓手長期保持訓練的緣故與因為要把弓拉滿,而保持一種不自然的射箭姿態的緣故。)。但是長弓的行程很大,箭長3英尺(90厘米),英國長弓手要求身高很嚴格,必須在 1.75米以上的緣故,個人認為并不是因為力量的緣故,而是因為手臂的長度。因為身高低于1.75米的人力量大的也是比比皆是,力量不能作為長弓手選拔需要身高的原因。身高較高的人,往往手臂長度也較長,也樣,可以使用更長的長弓,并將弓拉滿。而較矮的人就不行了。在描述我國古代善射者,大都是虎背蜂腰猿臂,比如說養由基、呂布、李廣。虎背蜂腰因為背部和胸部肌肉豐滿所以力量較大,而猿臂則是胳膊長度很長而且靈活。在我國明代以后,射術強調軟弓長箭,認為如果持硬弓則剛剛引滿就須發箭,不能久待,命中率反而降低。我認為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強調于命中率強于射擊速度,一個是因為中原人與北方人相比力量較小的緣故。而對于騎兵來說,在馬上,顯然不能把弓拉的很開,所以弓的行程往往很小,而力量卻很大,也就是硬弓,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古代南人不善騎射的另一個原因(并不都是因為從小不長在馬背上的緣故,也有身體素質限制的緣故)。
那么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長弓的力量并不大,雖然行程很大,但是綜合起來看,其箭的初速、威力并不比復合弓強到哪去,可是為什么射程卻遠遠比騎兵用復合弓遠很多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射擊方法的緣故。我們知道現代火炮射擊有間接射擊與直射之分,間接射擊采用很大的仰角,射程遠遠大于直射。無論是出了膛的炮彈子彈,還是射出的箭,總是受到兩個因素初速的慣性和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形成一個拋物線。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拋物線以45度仰角射程為最大,而且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說空氣阻力,那么起初速,與末端速度是相同的。而如果考慮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的話,那么以38度或者52度的仰角射程為最大。而英國長弓與其他弓弩不同之處就是在與此,長弓遠距離射擊是通過采用很大的仰角,向斜上方射出,射出箭的彈道是一種拋物線,從斜上方命中目標。據說英國綠林好漢羅賓漢曾經在小山丘上射出的箭在1英里(1600多米)外穿破了一英寸木板。如果采用仰射的射擊術在特定的環境下,不是不可能的,比如說站在小山上,順風,而且,氣壓低。而我們無法考證我們東方步兵射擊是不是采取這種辦法,但是騎兵射擊顯然很難進行這樣的拋射。不過,我們從出土的戰國弩機中發現,在弩機的望山上刻有刻度,這顯然我國先人已經懂得這一道理。弩機望山上的刻度相當于現代步槍射擊時的表尺。在合適的距離上,采取相應的刻度進行瞄準,這樣可大大增加命中率,可惜得是,弩機望山的高度顯然不可能讓弩達到38度的仰角。當然,這也是符合科學的,因為過遠的距離會受到空氣氣流的影響,使得命中率大大下降,可惜這種弩機在以后已經失傳了,宋代沈括曾經得到過一種出土的弩機,居然認為十分機巧,獻所不及。而在一些爭論比如宋踏凳弩(個人一直認為這個凳,應該為蹬,是屬于通假字,或者因為某種不可考的原因而寫的白字,因為所謂踏凳弩是一種蹶張弩,就是用腳蹬踏上弦的弩,用踏蹬更符合原意)的射程究竟是300米還是900米,也可到此為止了,這是由于射擊仰角不同的緣故。
而顯然英國人沒有我們祖先那么聰明,在弩機望山上刻刻度來解決精確度量仰角的問題。英國人擁有培養長弓手的基礎,然后從中選拔優秀者而得到的長弓手。在網上討論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人問:既然英國長弓手這么強,那為什么別的國家不學著建立同樣的長弓手部隊來對抗,而只是用騎兵跟他們硬拼?這是因為不了解情況而得出的結論。長弓在英國長期作為一種“國技”存在的,尤其是在發源地的威爾士,每一個牧羊人都有一把長弓,并能夠熟練使用,他們中許多人把長弓作為自己自衛和養家糊口的“技能”,這是英國人有能力拉起這么一支弓兵隊伍的基礎;而弓手的訓練,和古代一樣需要大量的空余時間和精力,就拿仰射這種技藝來說,需要估算目標距離,然后得出仰角,這需要大量訓練才可能掌握的內容,用一句“畢生訓練而得的技藝”來形容也不為過。在中世紀歐洲諸國除了英國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這樣一個基礎,來培養出一支弓手部隊。長弓是很便宜,但是長弓手不是火槍,更不是白菜,不是短時間內經過訓練就能成軍的。在后世隨著生活的改善和英國面向海洋的開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船上怎么訓練長弓仰射的技巧???),優秀的長弓手在英國逐漸稀少。在長弓與火槍之爭中,曾經有一位將軍曾說,我愿意帶一隊經過訓練的火槍手,也不愿意帶一隊不合格的長弓手。長弓很厲害,甚至比19世紀初期的滑膛槍還要厲害,在火槍長弓之爭中,長弓的威力遠超過火槍。但是像比試中的那樣出色的長弓手可是很難訓練。就是英國人自己也很少有足夠的合格的長弓手。在英法半年戰爭中,以英國的人口基數,最多時也不過出動了8000長弓手,其后的戰役中長弓手一次比一次少。這是英國人為什么棄長弓而轉向火槍的原因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