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業最前沿
植物替代肉類這個概念最近很熱。美國餐飲行業巨頭漢堡王,在美國推出“人造肉”巨無霸目前推廣門店已經達到7000個。中國也將在9月推出首款人造肉。
8月,科學報告上又發表了一篇關于植物替代肉類進展的文章,而且這種替代方案,可以完美的做到營養成分的完全對等。不過,與人造肉不同的是,這次并不是人工合成的跟肉類口感相似的植物性的替代物,而是列出了一系列植物組合的替代方案。
研究的結果表明,某些植物性飲食可以提供與肉制品相同的營養,同時保護環境。這種植物性飲食不是一些奇怪的混合物,而是大豆、青椒、南瓜、蕎麥和蘆筍組合飲食,可以提供通常包括多汁牛排的所有營養。
— 1 —
為什么人們如此熱衷研究植物如何替代肉類呢?
▏基于環保理念的素食“人造肉”順勢而生
隨著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力挺人造肉的研發和制造企業,“人造肉”計劃似乎成為了下一個市場風口。《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將人造肉漢堡評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
目前人造肉有多種工藝。一種類似于“素肉”。就是用植物蛋白做出肉類的口感,并還原成肉的樣子。目前這種工藝已經比較成熟了,比如李嘉誠的風險投資公司Harbour也有參與投資的Imposssible Foods,以及已于7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Beyond Meat。
歐美的人造肉品牌們一直以“比肉更好”作為宣傳重點,口味、口感盡量復制真肉,營養結構上也做優化,研發投入必不可少。舉例來說,Impossible Food 創始人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退休教授,用大豆中提取的血紅素制造肉香,又在嘗試用基因編輯酵母量產血紅素。
▏減少肉食:來自全球機構組織的多方呼吁
人造肉熱潮的背后是新流行的飲食理念,即更健康,更環保。通過從動物肉類向植物性肉類飲食習慣的改變,來解決由畜牧生產引起的四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人類健康、氣候變化、自然資源匱乏和動物福利。
近幾年,來自世界機構的多方組織也紛紛呼吁,減少肉食。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也發布報告,強調了植物性飲食對眾多環境和健康益處。
其中,來自人類健康的管理驅動是最重要的動力。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為,幾種癌癥風險的小幅提升可能與大量使用紅肉有關,一些衛生機構開始建議限制肉攝入量,大量人造肉的替代方案隨之誕生。
環保也是吃肉相關的重要議題。據Beyond Meat 官網,經過密歇根大學可持續系統中心研究,其主要利用大豆、豌豆制作的漢堡能在生產過程中減少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和46%的能量。而在畜牧業的碳排放方面,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畜牧業占用世界無壁冰陸地面積的30%,溫室氣體排放占總量的14.5%。超過了所有交通運輸碳排放。
在此大背景下,中國也開始布局“人造肉”市場,首款人造肉將于9月面市。
▏味道和口感是中國的植物肉產品面臨的挑戰
國內,有植物肉產品積累的以傳統素食企業為主。這次,植物肉品牌「Starfield」與素食企業鴻昶達成合作,共同啟動人造肉項目。
國內新一批“人造肉”企業也同樣面臨來自味道和口感的技術挑戰,他們希望推出符合消費者想象的真肉替代品。
技術層面,Starfield 與北京工商大學李健博士合作,由于目前對肉味的物質基礎還沒有完全解析,所使用的植物蛋白還存在異味,生產出的第一代植物肉產品和真肉還有一定差距。
—2—
人造肉環保健康口感好,但是營養對等嗎?
我們知道,剛才提到的素食人造肉工藝已經廣泛成熟,很多都主打著“更多的營養,更少的負擔”的口號,其中Beyond Meat還將他們主推的素食漢堡肉餅的營養價值與真肉做的漢堡肉餅做了表格對比。
其中,綠色部分是Beyond Meat,紅色為真肉漢堡。雖然在蛋白質含量上,素食漢堡比真肉漢堡含量更高,但是植物性蛋白和動物性蛋白在對人類健康貢獻上并不能完全對等。
▏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已經推出
如果人們基于動物蛋白缺失而對素食漢堡的選擇猶豫不決,那么下面這種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似乎就可以解除人們的疑慮了。具體來說,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是從動物肌肉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細胞,通過不斷分裂積累成為肉絲和肉塊。
這個領域也有很多公司在探索和研發。比如創業公司Memphis Meats,這家公司已經得到了比爾·蓋茨和維珍銀河的理查德·布蘭森的風險投資。他們已經成功培育出了牛肉、雞肉和鴨肉。并且能夠在培育的過程中人為的減少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動物肉更健康。
不過這種技術培育出的肉類成本偏高,雖然這幾年肉類制品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卻仍然會比傳統的真肉食品高,比如第一個原型香腸的成本大約為2500美元,最近已經降至250美元左右,但仍高于真肉香腸的價格。
▏營養成分對等肉類,蔬菜組合替代方案存在推廣瓶頸
毫無疑問,畜牧業的發展和肉類消費的增長對環境非常不利??v使素質人造肉行業飛速發展,然而細胞培養的“人造肉”成本高的現狀并未完全解決而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市場化推進,人們似乎仍然對“無肉化”的飛躍猶豫不決。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環境與城市研究的教授吉頓·埃舍爾(Gidon Eshel)認為,這種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仍然質疑無肉化的膳食結構對健康的存在不利影響。
這就是文中開頭提到一種精確的植物性飲食方案的產生背景,這種飲食可以讓人攝入食肉動物的所有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肪酸)。
這種天然的組合性植物,似乎也可以憑借對人類健康有利的科學依據和能夠降低綜合碳排放的數據站穩市場。然而,一個新的問題隨之出現了。我們知道,美國很多生活并不富裕的人也會出現肥胖問題,直接原因就是他們會基于經濟的考慮而經常去選擇比較便宜的麥當勞快餐。而這種成本更高的植物性組合替代方案,并未充分考慮美國食品體系的現實,似乎也得不到所有民眾的支持。
無論如何,不管是口感更好,營養成分普遍均衡的素食漢堡,還是營養可以與真肉完全對等的植物性組合替代方案,科技的發展給了我們更多更健康的食品選擇。未來食品行業的發展,將更大的程度依靠科技的手段解決。
隨著生活的改善,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健康食品的理念,因此食品行業的主要問題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化。“吃得好”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食品領域的消費升級正在進行,傳統行業的食品巨頭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面對創新企業而言,此時真是機會大量涌現,抓緊布局的好的時間點。
在2019前哨大會上,王煜全借用“人造肉”的例子,深度解析了“為什么傳統行業要關心高科技?”。在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市場成熟以后,原來長長的食品產業鏈將被縮短,像沃爾瑪那種全國連鎖的大規模采購優勢將不再存在,反而是能夠實現在本地配送的靈活企業更有優勢,這也是亞馬遜的智慧物流、無人機配送的布局的內在動機。
當科技進步了之后,傳統行業無一例外的都會受到沖擊。想要快速了解行業動態,需要對科技行業領域內重大的展會持續的參與和跟蹤。
這也是我們關注并深度參與CES展會的原因。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由美國電子消費品制造商協會(簡稱CTA)主辦,旨在促進尖端電子技術和現代生活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