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版前,請先來猜猜謎吧
有一種東西
胖人擁有的比瘦人少
男人擁有的比女人少
成人擁有的比小孩少
這是什么呢
(答案:棕色脂肪)
不節食,不降低能量攝入,不吃減肥藥,就能擁有苗條身材?是的,減肥可能要進入新時代了,前提是你能激活(長)體內的棕色脂肪。當然,激活棕色脂肪可不容易。
最近,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方法,可標記出小鼠和人類組織的白色脂肪細胞、棕色脂肪細胞的差異性表達,以此來追蹤、量化、開發人類棕色脂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
迄今為止,激活棕色脂肪總結起來有3種方法,讓我們看看哪種方法才是成功減肥的新希望。
50~100克棕色脂肪
每年消耗4.5千克有害脂肪
早在30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嚙齒動物體內的棕色脂肪組織分布面積比較廣,而人體有棕色脂肪直到2009年才被證實。
最新研究表明,棕色脂肪在成人時期也繼續存在,且女性的棕色脂肪多于男性。
嬰兒期所占的比重高,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成年人體內棕色脂肪重量低于體重的2%。
英國《每日郵報》2009年8月18日援引棕色脂肪專家阿倫·賽普里斯的話報道:“人體內最多可以激發出約85克棕色脂肪。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幫助人體每天多消耗400至500卡路里熱量。”
2009年7月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研究報告說,人體注射50克至100克棕色脂肪后,每年可以消耗約4.5千克有害脂肪。
成年人體內殘存的棕色脂肪數量因人而異。這就是為什么有人不費吹灰之力能保持苗條身材,有些人長年奮戰在“減肥一線”卻久久不見成效。
2014年1月,科學家們認為中年發福的原因可能是人體內的棕色脂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不那么活躍。
傳送物質激活棕色脂肪?
論文共同作者、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糖尿病和肥胖癥研究所的齊格弗里德·尤撒稱:“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之間的一個主要差異是,棕色脂肪細胞具有更高數量的線粒體,也表達可燃燒能量并轉化為熱能的UCP1蛋白質。”
為在人體組織中驗證這些標記,研究小組評估了5名患者的活檢切片,來自頸部的不同脂肪位置,并且為進一步驗證,研究人員將這些標記與標記在其他10名患者的淺層和更深層脂肪沉著體中的表達進行了比較。部分代謝活躍的棕色脂肪,可以被檢測出來。
現行的測試脂肪含量的方法都基于測量脂肪組織的活動情況來確定的,而這些方法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溫度的高低和飲食狀況。新發明的表面蛋白法有選擇地向棕色脂肪組織傳送物質,從而激活或增殖棕色脂肪。
之前有專家認為,如果將所有在棕色脂肪細胞中相關的鋅指蛋白進行滅活,就能轉化為白色脂肪細胞。實驗也證明,棕色脂肪細胞確實發生了改變,但卻不是變成了白色脂肪細胞,而是變成了肌肉細胞。
尤撒認為,使用藥品激活棕色脂肪組織是治療肥胖和肥胖相關疾病(Ⅱ型糖尿病等)的好辦法。
結果:尤撒博士指出,“我們這個團隊部分成員以及我們合作的其他團體,已經開始研究生產可以識別表面蛋白的特殊分子了。”這就意味著表面蛋白法還不能馬上被我們所利用,但還是讓人看到了希望。
空調開19℃冷出棕色脂肪?
既然棕色脂肪最主要的功效就是產熱來保持體溫,那么大家自然可以想到,激活棕色脂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冷”。
今年6月在芝加哥舉辦的國際內分泌學會和美國內分泌學會聯合會議上,科學家發表了一篇新研究,證明環境溫度會影響人體棕色脂肪的增減。澳大利亞悉尼加爾文醫學研究所的內分泌專家保羅·李博士,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進行了“慢性冷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即冰人)實驗。研究結果清晰表明,人體內的棕色脂肪擁有可塑性。
李博士之前做過一系列關于棕色脂肪的研究,證明擁有大量棕色脂肪的人類往往比較瘦,且血糖水平也較低。在冰人研究中,他招募了5名健康的成年男性,讓他們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制造的恒溫環境中生活了4個月。被試者白天正常生活,每晚都要回到臨床中心,在恒溫室里呆上至少10個小時。
在第一個月,房間溫度被設置成24℃,在這個中性溫度下,人體不需要生產或排出熱量。在第二個月,溫度下調至19℃,在第三個月恢復為24℃,在第四個月上調至27℃。
研究發現,人體棕色脂肪水平都會受到實驗環境的影響,在“寒冷月份”增加,在“溫暖月份”降低。在“寒冷月份”,棕色脂肪大約可以增加30%~40%。在第二個24℃的中性溫度月,人體棕色脂肪又回落到正常水平。把溫度上調至27℃,這時棕色脂肪水平就降到了基線之下。
結果:從世界人群的調查結果來看,尚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它靠譜。寒冷地區的人患肥胖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地方低,而且人在較冷的情況下,也會不知不覺地吃下更多的食物。“如果將來研究能有順利的進展,我們會考慮開個冰凍SPA。”研究人員開玩笑說。
鳶尾素讓脂肪由白變棕?
要是可以使用簡單的藥物來提高棕色脂肪的活性就方便多了。可惜的是,目前已知的有此作用的藥物—腎上腺素和麻黃類的副作用實在太多了。
2012年1月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稱,研究者們發現另一類棕色脂肪以及轉化脂肪類型的新激素—鳶尾素。
新發現的棕色脂肪起源于白色脂肪,并且是由鍛煉得來的。研究人員發現,經過鍛煉之后的肌肉會分泌一種叫PGC-1α的蛋白,該蛋白調控的下游因子之一可以通過剪切和修飾形成鳶尾素。鳶尾素可以作用于白色脂肪細胞,誘導其轉化為棕色脂肪細胞。
在實驗中,小鼠和人類經過幾周鍛煉后,確實會出現鳶尾素的分泌大量增加、棕色脂肪增多、代謝增加等結果。給易患肥胖的小鼠注射了表達該激素基因的腺病毒(可以在小鼠體內大量合成這種激素)后,小鼠體重確實減輕了,且沒有檢測到毒性和不良反應。
結果:鳶尾素的發現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市面上已經出現一些鳶尾素產品,質量不一,可靠度還有待驗證。
人體的兩種脂肪
白色脂肪
功能:堆積在皮下,負責儲存多余熱量,是引起肥胖的罪魁禍首。
形態:白色脂肪細胞,包含一個被細胞質所環繞的脂滴。細胞核形狀平扁且位于邊緣。
分布:皮下組織和內臟周圍。
棕色脂肪
功能:有“卡路里燃燒小火爐”之稱,將白色脂肪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促進白色脂肪消耗。
形態:細胞核是圓的,位于中央而不是細胞邊緣。棕色脂肪細胞含有大量線粒體,組織內的毛細血管非常豐富,使其呈現出微紅的棕褐色。
分布:人體內只殘存少量棕色脂肪細胞,主要分布于肩膀、頸背部、腋下、心臟或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