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職業教育思想的實踐與創新
【摘要】
。
【關鍵詞】以人為本職業教育 實踐 創新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制度中應該是“一貫的”、“整個的”和“正統的”,與普通教育是并駕齊驅的。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目的也告訴我們,職業教育要“以人為本”,不僅要培養人,而且要培養有個性的人。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又要培養學生實踐專業技能知識;既要注重培養職業智能,又要注重培養職業道德,最終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行專職班主任專職輔導和教育工作制度將是現階段職業教育領域中引領實踐與創新的思想和行動源泉所在。
一、黃炎培“以人為本”職業教育思想解析
(一)“以人為本”職業教育思想關注人的生存
1.“以人為本”職教思想強調人的生存具有社會性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生存具有社會性。黃炎培認為,教育本身是個社會問題,職業教育要以社會需要為前提,同時提出了社會化的教育方針:“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來說,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來說,即是社會化”。[①]同時,在對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教學觀的認可和推廣中,1913年黃炎培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論證了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聯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很大程度上贊成杜威提出的“學校即社會”和“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他明確提出,人們之所以需要教育,因為通過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于己可以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為適宜之應付”。
2.“以人為本”職教思想表明人的生存具備職業性
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素養和個人修養,可以培養對社會和他人都有用的人才。黃炎培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學生去想、說、寫,還要教導他們實實在在去做,黃炎培主張“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特長,用教育的手段使之發揮出來,讓每個人都帶有社會生存的職業性特點,從而找到自己生存和生命的價值,并運用自己的才能做適合自己的事。
黃炎培“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并非只是機械的教育,不單是一種徒弟從師的學藝,也不單是技工教育,而是一種使受教育者獲得一技之長,籍以謀生,具備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們的素質,挖掘他們的潛力,挖掘他們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專業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可以充分自由地發展。
3. “以人為本”職教思想說明人的生存體現整體性
黃炎培在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中提倡的“以人為本”的職教理念,使得我們能夠意識到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產業和經濟的需要,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適應人的發展需要。人之生存于社會之中,與家人、與他人乃至與社會已經成為一個整體。
黃炎培認為:“余向論教育之旨,歸本人生。”他把教育視為獲取前人的知識和經驗,樂于傳給后人,后人從仿效中獲得改進,或進而有所發明的社會活動。在前人創造、后人傳承與改進的過程中,黃炎培“以人為本”的職教理念讓個體在社會生存中體現著整體不可分割性。
(二)“以人為本”職業教育思想關注人的發展
1. 在人的發展中養成職業道德
黃炎培信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認為人要求知,要求群,要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中形成個人的特性,形成在社會群體中所需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本能。
“敬業樂群”是黃炎培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內容。所謂“敬業”,是指“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②]即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使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忠于職守,勝任本職工作。所謂“樂群”,是指“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強調培養學生服務社會、互助合作精神,使學生養成“利居眾后,責成人先”的高尚情操。
“勞工神圣”是黃炎培職業道德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也是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標準。教育要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職業教育要培養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才。
“人格教育”是黃炎培倡導的職業道德訓練的基礎,他主張學生必須要形成完善的人格。他認為“人格一經毀棄,其人見棄于群眾,哪有功名事業可言?”[③]
“愛國主義”是黃炎培職業道德觀的升華。1933年,黃炎培在中華職業學校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會上,號召學生:“人人須勉為一個復興國家的新國民,人格好,體格好,人人有一種專長,為社會、國家效用。”他特別強調“求學為服務,服務勿忘國”,要把職業教育與國家興亡盛衰緊密聯系起來。
2. 在人的發展中形成個人特性
1934年,黃炎培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中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同時,“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也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黃炎培把“謀個性之發展”列為職業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啟發個人的天賦個性、特長和才能,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個人發展過程中,所從事的職業要適合他的能力和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有業者樂業”的境地。
3. 在人的發展中培養綜合能力
黃炎培在職業教育中特別重視學生個體的人格和道德修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他反復強調“四種根本上的修養:高尚純潔的人格;博愛互助的精神;俠義勇敢的氣概;刻苦耐勞的習慣”。[④]
在參觀日本、美國等國后,黃炎培對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的綜合能力尤為重視。他主張“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要手腦并用”,同時“知識要切實,技能要精熟”。
二、“以人為本”職業教育思想的實踐與創新
在職校德育工作中,貫徹實現黃炎培職教思想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福建中華高級技工學校實行專職班主任制度是一項極富意義的職教實踐和創新之舉。
1.專職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當代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在有效塑造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實現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職班主任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在以人為本、助人自助、育人至上的標準體系中建構成功的教育者角色。
第一,主角。職校生在校學習期間一般都正值青春期或是青年初期,處在由少年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是人生發展變化的重大轉折時期,是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學生心理認知和心理發展可塑性較強的黃金時期。在他們希望被人理解、尋求志同道合、尋求有共同語言的朋友的心理發展不穩定或是相對容易極端化之際,專職班主任在學習中可以關注學生、主動與學生溝通,熟知學生特性,在生活工作中擔任主角,主導學生校園內外的活動。
第二,配角。較普通高中學生心理發展而言,中職學校學生更多擁有自覺而又強烈的審美需求和比較復雜的學習動機。職校生在心理和行為上一般都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和自立性,他們在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上,都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他們開始興趣探索人生、喜歡評論社會時務和政文,喜歡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在學校與社會一墻之隔的愛好、觀點及自主選擇上,專職班主任更多擔負著配角的任務,實現聲、像、音質與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的添彩與加濃。
2.專職班主任的功能定位
“以人為本”的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應該是以學校為主導,在全社會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塑造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專職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功用上應是以適應職校生社會化和職業化的個性發展特征,輔以修齊與圓滿之職。
第一,修齊。在職校生的個體成長過程中,社會化特征漸漸凸顯。他們關心自己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竭力按社會現實標準要求和衡量自己,在事務度量的把握中,經常會發生客觀依據上的缺省。專職班主任在對職校學生的價值衡量標準的誤區中可以進行修葺雜亂同時齊平尺度。
第二,圓滿。職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實用專業技能掌握上已經形成心理上的發展定向性,但在職業目標和方向定位上經常出現盲目、偏差甚至片面性。專職班主任在學生職業就業意識、就業方向、就業目標等的實際分析概括中將圓滿學生的專業對口需求以及學生職業需求上的正確導向。
3.專職班主任的價值定位
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目的是以謀學生個人之發展為首要任務,教育價值在實現上更多時候都是隱性和長效的。同時,目前學校對人們實施的教育,很多時候既不是為了未來,也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已過去的時代。職業學校專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制度在對教育價值的傳承上,經常呈現顯性與隱性兩種狀態,
第一,顯性價值。德育的形成過程,實質上就是知行的互動過程。通過行的表征與體現,專職班主任的價值即是顯性的。
第二,隱性價值。職校學生通過認識積累、情感積累與意志鍛煉,通過專職班主任的輔導幫助,將顯性的理論與實踐內化為穩定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這是隱性的價值體現。
4.專職班主任的成長定位
愛因斯坦曾尖銳地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職業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是要塑造好學生品德,而完整優良的高品質學生只有通過教育者積極健康向上的成功教師成長來體現。專職班主任在合理順利的德育工作中將會擁有健康美好的成長定位。
第一,職業指導師。職校專職班主任最接近學生,了解學生職業狀況,指導學生選擇職業就業方向,在經驗中不斷升華自身的理論實踐,最終將成為具備第一手經驗的職業指導師。
第二,心理輔導師。職校專職班主任以學生個案為研究實踐,在心理溝通上、在課余實踐中,極易與學生成為諍友,在學生的心理疏通與輔導上擁有一線基層經驗,成功的心理咨詢或是輔導可在實效中得以實現。
有那么一句話,說得極其客觀,“世界上權利最小的是班主任,但是貢獻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傳承優秀職教思想,綜合客觀實際運用,職業技術學校的專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制度更應在繼承與創新中發展。在要求具備較高教師職業道德的職校教師隊伍中,專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制度也會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示著風采。同時,職業技術學校不斷引進優秀德育工作師資,充實職校德育工作中專職班主任隊伍也將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