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針療法,是在鼻部范圍內的一定穴位上進行針刺,借助臟腑、經絡的聯系以治療多種病癥的一種針刺方法?!鹅`樞 雜病》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薄夺樉拇蟪伞份d有鼻準穴治鼻上生酒渣風;迎香穴治鼻息肉等。鼻針療法主要以祖國醫學對鼻部“色診”的理論為基礎,通過鼻部皮膚色澤變化來診治疾病為依據發展而來的。《靈樞 五色》說:“五色獨決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薄鹅`樞 五閱五使》說:“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奔赐ㄟ^觀察鼻部色澤變化可以測知病生于何臟何腑?!端貑?五臟別論》言:“五氣入鼻,藏于心肺?!薄动彲內珪氛f:
“鼻居面中,為一身之血運。”提出鼻對全身氣血及心肺之功能活動有重要作用。鼻是經絡、氣血密布之處,通過經絡與臟腑各部都聯系起來?!鹅`樞 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嗅。”鼻是手、足陽明經與督脈交會之處,此外手少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任脈亦循行于鼻部,故鼻為陰陽會合、諸經聚集之處,氣血運行尤為旺盛,臟腑、氣血的變化都可反應于鼻。針刺鼻部的特定穴位可達疏通經絡、調通氣血、治療疾病之目的。
【操作方法】
一、鼻部穴位的分布
根據《靈樞 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的論述,將鼻的穴位分為3條線23個刺激區。
1. 鼻部基礎穴
面中線起于前額正中,止于水溝穴之上。共9穴(區)。
(1)頭面:額正中處,眉心與前發際中點連線的上1/3。
(2)咽喉:頭面與肺之間,當眉心與前發際中點連線的下1/3處。
?。?)肺:在兩眉頭之間。
(4)心:在肺區之下,兩目內眥角之間處。
(5)肝:在心區之下,鼻梁骨最高處,當兩顴相平之鼻正中線上。
?。?)脾:在肝區之下,當鼻準頭上緣正中線上。
(7)腎:在鼻尖之端。
?。?)前陰(外生殖器):在鼻中膈下端盡處。
?。?)睪丸(卵巢):在鼻尖的左右兩側各一區。
鼻孔線起于目內眥角的下方,緊靠鼻梁骨兩側,至鼻翼下端盡處止。共5穴。(區)。
?。?)膽:位于肝區的外側,目內眥角直下處。
?。?)胃:位于脾區的外側,膽區直下方。
?。?)小腸:在鼻翼上1/3處,胃區下方。
?。?)大腸:在鼻翼正中處,小腸區下方。
(5)膀胱:在鼻翼壁盡處,大腸區下方。
鼻旁線起于眉內側,沿骨外側下行于鼻孔線的外方,止于鼻翼盡外側。共9穴(區)。
?。?)耳:在眉內側端,與肺區相平。
?。?)胸:在眉棱骨下,目窠之上。
(3)乳:在睛明穴之上方。
?。?)項背:在睛明穴之下方。
?。?)腰脊:在膽區之外方,項背區的外下方。
?。?)上肢:在胃區之外方,腰脊區的外下方。
(7)胯股:在與鼻翼上部相平處外側,上肢區的外下方。
?。?)膝脛:在鼻翼正中處之外側,胯股區的下方。
?。?)足趾:在鼻翼下部相平處外側,膝脛區的下方。
2.鼻部新穴
(1)高血壓下點穴:兩眉正中點,即印堂穴。
(2)腰三角:正中點在心穴下方,鼻骨下緣,兩側點在正中點的外下方。
(3)消化三角:正中點在中點的下方,兩側點在其外下方,即鼻尖處的小等腰三角形。
?。?)高血壓下點穴:鼻尖稍下方。
?。?)上肢穴:肩臂肘下穴。
(6)闌尾穴:鼻翼外上部。
?。?)下肢穴:即脛穴。
(8)創新穴:兩鼻孔上沿連線與鼻正中線交點處。
?。?)增一穴:兩鼻翼內沿凹陷。
?。?0)增二穴:從增一穴起沿鼻翼內紋線延至鼻孔上沿處。
?。?1)子包穴:鼻中膈稍下,人中穴上方。
二、選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1.根據受病的臟腑器官,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肝病取肝點,耳病取耳穴等。
2.根據臟象學說選配如依“肝開竅于目”、“腎精上注于目”,目疾多選肝穴配腎穴。
3.根據穴位敏感點選穴可用按壓法或電阻測定法探查。
?。?)按壓法:用毫針針柄在鼻部相應區域,用一定壓力探測,手法要輕、慢、均勻,遇有疼痛或異常感時即為敏感點。
?。?)電阻測定法:用電阻探測儀在病人鼻部的病變相應處輕而均勻、緩慢、有順序地探查,當病變處皮膚電阻降低,而導電量升至130~180mA,病人會感到測量局部有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探測監聽器也會發出“噠”、“噠”的聲響,此點即為敏感反應點。
4.鼻針麻醉常用配穴根據手術切口的部位和所涉及的臟腑、組織器官,選用相應的穴位。一般手術麻醉中均選用耳、肺二穴,再根據不同手術配合其它鼻穴。
三、操作
1.一般針刺法用30~32號1.6cm(0.5寸)不銹鋼針,鼻部常規消毒后,按穴位所在部位皮膚的厚薄,分別采用斜刺或橫刺,以輕緩手法捻轉刺入穴位,捻轉要輕,待患者有酸、麻、脹、痛、流淚、打噴嚏等針感出現時留針10~20分鐘,每隔10分鐘用輕、慢手法捻轉1次。如需要可用皮內埋針數小時或1~2天,亦可用點刺或速刺法。一般以10次為。1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2療程間休息7天。
2.“鼻部三針”刺法近來徐俊武在原有鼻針穴位的基礎上,按三焦理論,將鼻針療法的穴位、操作總結歸納為上焦針、中焦針、下焦針,統稱為鼻部三針。
?。?)上焦針:取頭面穴針刺,得氣后,將針尖偏向一側的耳穴方向刺,得氣后回針到頭面穴皮下,再向另側耳穴刺,復回針到原點皮下,然后沿正中線向下透刺心穴,得氣后留針。急性病留針30分~5小時,慢性病可留針24小時,針柄以膠布固定。此刺法適用于上焦病癥…… (2)中焦針:取肝點進針,得氣后針尖偏向一側眶下緣刺到膽點,得氣后,復回針到肝點皮下,再向另側胃點刺去,留針。若為左側病重,針以向左側刺為主,并留針于左側,反之亦然,也可逐日交替。當針刺入3~5分鐘后,多數患者可有腹內微熱感,或饑餓感,或腸鳴蠕動等感覺,或腹部脹痛、惡心等癥狀緩解。此刺法適用于中焦病癥及四肢病癥。
(3)下焦針:從腎點進針,先沿中線,與鼻小柱下緣呈60°角刺達骨面,然后回針到腎點皮下,再向一側鼻翼中部下緣刺去;又回針至腎點皮下,再向鼻小柱下緣平行刺達骨面,留針同前。刺后3~5分鐘,多數患者小腹、腰部及四肢關節處可有微熱感或輕松感。此刺法適用于下焦病癥及四肢病癥。
【主治病癥】
一、鼻淵、鼻衄、咽喉腫痛、咳喘、心悸、怔忡
1.用上焦針法除上述病癥外,還可治頭項痛、肩臂痛、手麻等病癥。
2.用一般針刺法取首面穴、咽喉穴、肺穴、心穴等。
二、呃逆、嘔吐、吞酸、胃痛、腹痛、腹瀉、便秘、黃疸
1.用中焦針法除上述病癥外,還可治脅痛、腰背痛等病癥。
2.用一般針刺法取胃穴、肝穴、消化三角穴、脾穴、大腸穴等。
三、遺尿、遺精、陽痿、早泄、癃閉
1.用下焦針法除上述病癥外,還可治療腰胯痛、腰膝痛、足麻等病癥。
2.用一般針刺法取前陰穴、生殖器穴、腎穴、心穴、睪丸穴。
【注意事項】
1.一般采用臥位,以防暈針。
2.施針前須嚴格消毒。如針刺局部有疤痕應避開,以免引起出血或疼痛。
3.鼻部皮膚肌肉較薄,選用針具不宜過長,針刺進皮后,不宜直刺深入,以免針身歪斜引起疼痛,同時應避免進針過深和強刺激手法。
4.使用電阻探測儀時,首先以干棉球擦干鼻部,以免因濕潤而使電阻降低,出現假敏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