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某,男,38歲。
病癥:腹脹二個月,下肢浮腫明顯,尿少,口干,牙宣。大便日行一次。查B超示:肝硬化腹水,脾腫大。診得脈細弦,舌質微紅,苔薄白。
西醫診斷: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中醫辨證:邪毒久戀,瘀阻絡脈,水濕停滯。
治法:治宜逐水攻下,活血化瘀,扶正祛邪。
處方:生大黃10克(后下),葶藶子30克,黑白丑10克,莪術20克,丹參15克,郁金15克,炙鱉甲10克,山甲片10克,地鱉蟲10克,石見穿30克,大腹皮30克,玉米須30克,紫河車6克,生黃芪15克。服藥二個月,腹已不脹,復查B超,腹水消退。
按:臌脹一病,歷來醫家一般分為“氣臌”,“血臌”,“水臌”,“蟲臌”,但氣血水三者,每多相因為患,僅有主次先后之分,而非單純為病。肝硬化腹水是由于邪毒內伏,肝郁血瘀,肝絡痹阻,氣化失司,水濕內停,三焦壅塞,致肝脾腎三臟俱損,屬本虛實之重癥,逐水攻下法為治標的重要手段之一,雖說屬于權宜之計,但有積極的治療意義。成敗的關鍵在于掌握攻補的時機與分寸。本例采用攻補兼施的方法而獲效。其中生大黃、葶藶子起推動蕩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