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海都訊 日前,福州一家名為“得利盈”的網絡貸款平臺網站無法登錄、負責人失聯,福州、泉州、廈門、莆田等地均有人在該平臺進行投資。事件發生后,部分投資者已經在當地報警。
事實上,P2P(網絡貸款平臺)跑路風潮已在國內蔓延。上月底,在線金融搜索平臺“融360”在北京發布了互聯網理財市場的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倒閉和跑路的P2P網貸平臺已達61家。9月1日,廣東的“粵利通”全面失聯,成為本月第一家跑路平臺。
網貸平臺失聯
投資者遍布15省市 最高投資200多萬
9月2日晚上,海都記者陪同廈門受害人小曾到禾山派出所報警。
小曾是位工業設計師。今年年初,小曾開始投資P2P,已經嘗試過多個平臺。5月,一位朋友給了他一份平臺清單,收益較高的“得利盈”一下就被他看中了。投資了幾期產品,看著每期的收益都能夠如期提現,小曾開始“加碼”,不知不覺已經投了7000元。
8月20日,小曾第一次感覺不妙:“當時就發現不能提現了,不過網站還可以打開。”到了23日,網站也打不開了。論壇上開始有人召集得利盈的投資者維權。小曾加入QQ群,群中有人稱,平臺失聯了。
“年化收益有24%,投資周期一個月到三個月,這樣的利息不算太高呀。”小曾告訴記者,“前幾天還好好的,可轉眼一個多月的工資沒了。”
和小曾同樣遭遇的,還有不少人。一位來自浙江金華的陳女士在8月2日和8月8日分別投入2.5萬元;另一位河北的投資者向親戚借了幾十萬來投資,“如果追不回來,我只能賣房子了”。
記者獲得一份維權委托書顯示,目前參與集體維權的投資者就有五十余人,涉及北京、上海、廣東等超過15個省市自治區,福建地區福州、泉州、廈門、莆田等地都有人“中槍”。
據投資者自發統計,涉事金額近600萬元,有位廣州的投資者甚至投入了200多萬。
“目前北京、泉州、廈門等地的投資者都已經報警。”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現在大家憂心的是平臺注冊地福州還沒能立案調查。
起底得利盈
曾獲“誠信網站”認證
福建省工商系統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的公開資料顯示,得利盈是福州紀仕元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的網站,該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20日,法人代表婁江亮,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注冊地址為福州市晉安區岳峰鎮福新中路90號新華園3#、4#樓及群樓連接體78店面。“我們到現場去看了,根本沒有所謂的公司。”網名“2012年的除夕”的投資者告訴記者,“注冊地對應的店面是家樂福超市!”
記者調查發現,得利盈去年6月份開始運營。一直到事發,得利盈網站上投資項目都被標上“100%擔保”的字樣。仔細查看,大部分擔保措施寫的是“商戶聯保”,但偶爾也有大牌出現。其中,在廈門同安某廣告裝飾有限公司的某個標,擔保公司赫然寫著廈門海翼集團(廈門市直管國有企業集團)旗下擔保公司——創程擔保的字樣。
記者昨日向海翼集團求證,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集團旗下企業,創程擔保以海翼集團旗下汽車、專用車的信用銷售提供融資擔保業務為重心,根本不可能和廣告類企業合作。
此外,得利盈5月份還獲得了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頒發的“誠信網站”證書。記者通過中國電子商務網站協會網站查詢顯示,得利盈在誠信網站權威數據庫的檔案編號為CX20140509008085008107,有效期2014-05-09至2019-05-08,持有人為福州紀仕元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驗證機構是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數字服務中心。
昨天下午,記者打開得利盈網站,發現只剩下“網站升級中……敬請期待”幾個字。撥打網站客服電話,依然無人接聽。
網貸平臺現狀
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
記者昨日聯系了廈門市銀監局,相關工作人員稱,目前廈門銀監局的監管對象主要為銀行等金融機構,而網絡貸款是最近才剛興起的新事物,尚無相應的規章或者通知。
一位網貸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關于網貸平臺最明確的監管信號即所謂的“四條紅線”,來自銀監會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劉張君8月21日上午在出席“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新聞發布會”時做的相關講話。他表示,對于P2P網絡平臺,在鼓勵其創新發展同時,也應該合理設定業務邊界,銀監會要求其必須把握四個邊界: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二是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據了解,目前涉及P2P行業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公司法》、《物權法》、《擔保法》、《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等。但是,“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的現狀,使得網貸行業長期游離在監管之外。
不過,P2P行業已經開始加快行業自律體系的建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上海市網絡信貸服務企業聯盟、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西部聯盟等行業自律組織相繼成立,《網絡借貸行業準入標準》、《中國P2P行業自律公約》也相繼在行業內問世。
據廈門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擁有地方立法權的經濟特區,廈門市也將在適當的時機推出相關監管措施,促進廈門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平臺失聯怎么辦
專家:投資者最好抱團維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互聯新興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善祥介紹,平臺失聯主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有違規,只是因為經營不善導致難以維系;另一種是違規操作,通過自融、虛假標等形式非法集資,這種就有詐騙的嫌疑。
碰到第一種情況,可以聯系借款人,要求繼續承擔還本付息的責任,否則可以到法院起訴;但是如果是第二種,投資者就可以抱團向公安經偵大隊報警。
平臺到底是經營不善還是違規操作,可以從轉賬記錄看出端倪。如果是正規的P2P平臺,他只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資金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轉到融資方賬上的;相對應的還款資金也是從融資方賬戶直接轉到投資者賬戶。如果不同融資項目的轉賬戶名都是同一個人或者直接是平臺的賬戶,那基本可以判定平臺有自融的嫌疑。
一旦確認平臺失聯,投資者最好抱團維權,共同到平臺所在地的公安經偵大隊報案。證據方面,最好能夠提供P2P平臺網站上面相關的借貸合同。如果沒有,也可以將平時參與P2P業務操作的網銀轉賬電子對賬單打印出來,并到銀行營業廳蓋章,證明憑據的真實性。
總而言之,投資者一定要增強風險意識。風險和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對于熱衷高收益P2P平臺投資的市民,建議一定要控制資金比例,一定不能把救命錢、養老錢投到網貸平臺,更不要借錢投資P2P。
四類平臺須規避
業內:有踩線嫌疑的不能碰
廈門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籌備組長、和君資本業務合伙人廖盛斌介紹,互聯網金融目前違規比較嚴重的是P2P平臺,作為投資者要委托平臺理財,首先要對違規平臺或偽P2P平臺有清楚認知。銀監局等幾大部委已經劃出“四條紅線”,有踩線嫌疑的平臺一定不能碰。
從平臺的行為方式去判斷,建議規避有以下行為的平臺:
1.規避太高的利息收益的平臺。有的平臺發的標的收益甚至達20%以上,這是尤其要規避的,如果平臺標的回報15%或20%,則其轉給融資方應達20%~30%,這樣很難保證資金安全;
2.規避突然搞高回報促銷活動的平臺。平臺突然搞超額抽獎等活動,且其標的較大,而且回報很高,對這種行為的平臺要注意回避;
3.對投資標的描述含糊其詞的平臺。投資標的含糊其詞,其假標的概率很高,如果真標,其描述不清,至少說明管理上有一定的問題,要注意規避;
4.規避頻繁秒標的平臺。秒標很多時候是平臺自己為炒作而造的假象,其標假,投資資金亦假。這種平臺的操作人在起碼的誠信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要注意規避。
從以上分析來看,偽平臺多是抓住投資者的“貪性”做文章,如果對投資收益有正確的評估,不太貪,受騙概率也就小了。
□數據點擊
1200家P2P機構中150家跑路
日前行業垂直門戶網貸之家發布了一份《2014中國網絡借貸行業上半年報》,統計顯示截至六月底國內共有網貸平臺1184家,成交量約為818.37億元,預計到年底總數可達1500家,行業全年成交量可達2020億元。
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巖岫在8月15日舉行的“2014年中國中小銀行發展高峰論壇”上透露,現在可查的是1200家P2P機構,到7月份為止,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平均每個月都有六七家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