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的匾額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規范的。由于各朝代統治者關注祭孔活動,從而減少了匾額楹聯的隨意性。一般來說,在如此莊嚴的地方,楹聯是極少的,除各朝統一規范的匾額外,統治者較少專門為文廟御賜楹聯。自清康熙帝始,歷代皇帝即位,必親臨北京國子監“辟雍”講學一次,稱為“臨雍”。隨后到孔廟大成殿懸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廟效仿摹制。沿至清末,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大成殿內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御筆木匾九方,依次題字各為:“萬世師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與天地參”(乾隆),“圣集大成”(嘉慶),“圣協時中”(道光),“德齊幬載”(咸豐),“圣神天縱”(同治),“斯文在茲”(光緒),“中和位育”(宣統)。民國五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將北京孔廟清代諸帝所書匾額全部取下,改懸由當時大總統黎元洪書“道洽大同”匾一方。1984年,北京孔廟大殿對外開放時,又將清朝九方匾重新懸掛在大成殿內。
“萬世師表”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筆題書。語出晉葛洪《神仙傳》:“老子豈非乾坤所定,萬民之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意為孔子是千秋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公孫衛》:“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只記秦楚之際月表》:“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苦若斯之亟也”。生世,《詩序》:“解為尊祖。匾文意為尊祖千古以來,從未有若孔子之至高無上的圣賢。意為自有生民以來,世上就只出現了這一位圣人。
“與天地參”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筆題書。《中庸章句》:“為天下至誠……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贊天地之參矣。”朱嘉注:“與天地參,謂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為孔子地位與天地并列。“參”也可理解為參拜之意。《易·說卦》稱:“參天兩地而倚數。”也可作“參貳地”。《史記·司馬相如賦》難蜀你老曰:“故馳鶩乎兼容并包,而勒思乎參天貳地。”其寓意為贊譽孔子品德與天地并而為參。
“圣集大成”是嘉慶皇帝于嘉慶四年(1799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也,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這里用音樂作比喻:孔子善于把單個的音符,按音樂規律組成美妙的樂章,意即孔子能把古圣先賢的美德集于一身,形成自已的學術思想。寓意為公布孔子集古代諸圣賢之長于一身。
“圣協時中”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元年(1821年)御筆題書。語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嘉注:“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意為孔子的學術思想、個人情操,都是能順應時代潮流,合乎客觀實際的。寓意為尊崇孔圣之道協和萬邦,凡事處置得體,恰如其分,以求事業順暢發展,國泰民安。
“德齊幬載”為咸豐皇帝于咸豐元年(1851年)御筆題書。語出《中庸》:“仲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無不復幬。”幬,多音字,這里讀“道”,復蓋的意思,言孔子之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可以緯天經地,無所不包完美無缺。“圣神天縱”是同治皇帝于同治元年(1862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盡天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話之謂圣,圣而不可之謂神。”程子注:“圣不可知,謂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測。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又《倫語·子罕》:“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耶?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降圣,又多能也。’”這里的意思是:孔子是順就天時應運而生的圣人。頌揚孔夫子為上天賦予人間的品德學識和高超的神靈。
“斯文在茲”,是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皇帝御書。語出《論語·子罕》:“子謂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將之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合?”朱熹注:“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后死者”為孔子自稱之詞。因此,“斯文在茲”,意指世間所有文化蓋源于儒學創始人孔子。
“中和位育”是清末代皇帝溥儀題書。匾文“中位育”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達到“中和”,世間一切事物都能達到和諧的境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匾意是,稱公布按圣人之道治世,就能達到天地間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呈現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景象。
“道洽大同”是中華民國門年三月(1917年)黎元洪大總統為北京孔廟所書。“道洽大同“按《易經》解,道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滄桑變遷的房屋規律。大同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興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為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謂大同。”乃秦漢時代儒家學者虛構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公布揚儒學為人間正道之學,謂崇儒家學說可成就大同世界。
這些匾額幾乎是一樣的規格和模式被仿制于全國各地的孔廟建筑之中。
作為楹聯來立,孔子家廟和皇家專用祭祀場是不能隨意刻寫的。孔廟楹聯顯示出濃郁的儒家文化風范,其內容和形式均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氣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清康熙皇帝為曲阜孔廟大成殿所撰。由乾隆皇帝書寫,該楹聯除在曲阜孔廟出現外,杭州文廟、高雄文廟等地也有摹寫。
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此聯懸掛于曲阜孔廟大成門下,為清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皇帝撰題。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此聯為清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皇帝撰題。懸掛于曲阜孔廟大成殿正門兩側。
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圣人。——此聯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皇帝撰題。懸掛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內。
紹緒仰斯文誤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禮學詩。——此聯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皇帝撰題。原懸掛于曲阜孔廟詩禮堂內。
曲阜孔廟大成殿內還刻有:夫子賢于堯舜遠;圣誠可與天地參。曲阜孔廟杏壇刻有: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這些楹聯均屬于御筆題書。
盡管孔廟為供奉莊嚴的圣人之地,楹聯題刻極其嚴肅。但由于孔廟建筑遍及全國各地仍有不少地區的孔廟刻有楹聯。有的還傳為清御筆題書。其中不乏有佳對:
德大千年祀;名高萬世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湖南寧遠文廟
鳳峙紀異;麟紱呈祥。——河南郟縣文廟
兩淮文獻;萬世師模。——泰州宣圣廟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河南內鄉文廟
不頹魯壁尊師崇圣哲;長設杏壇重教育英才。——廣東雷州學宮
蓮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儼如尼山。——臺灣高雄孔廟
道若江河,隨地盡虞夏商周之統;藏諸經于魯壁,開關閩濂洛之傳。——黑龍江哈爾濱文廟
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墻;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案。——黑龍江哈爾濱文廟
允矣斯文,為古今中外群民立允極;大哉夫子,合詩書易禮春秋集大成。——曲阜孔廟杏壇
道與天地參,功滿天地,名滿天地;書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山西平遙文廟
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范圍。——臺灣臺南孔廟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成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臺灣臺南孔廟
作者圣,述者明,仰崇高萬仞宮墻,敬教勤學;形上道,形下器,萃中外一時文物,強識博聞德參天地,道貫古今。——曲阜孔廟文閣
形上為道,形下為器;今人與居,古人與稽。——太原文廟大成殿
湖南岳麓書院文廟楹聯是地方文廟中較多的。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懸于文廟廡廊)。氣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懸于大成殿)。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懸于大成殿)。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康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圣人(懸于大成殿)。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懸于大成門)。
千秋仁義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湖北沔城文廟
一帶秦淮河洗盡產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資。——南就夫子廟思樂亭
兩淮文獻;萬世師模。——泰州宣圣廟
得其門而入;不可階而升。——江蘇東林書院文廟
此地屬三長官,帶河襟山,應數畹町名勝。自先輩經營圣域,率鄉人禮拜前庭,棫樸菁莪,造吾邑二百載英才之盛。忽而雕墻峻宇,忽而蔓草荒煙,感其事者,第慨乎桑田滄海,然發抒興致,面面皆宜,請看那螺峰西擁,雁塔東高,鳳嶺北橫,龍江南下;于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實接孔孟淵源。
中國孔廟的楹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傳到了國外。越南河內文廟、峴港市會安文圣廟也有佳對。在河內文廟“文廟門”前后刻有:
贏寰中教目吾道最先萬字舟車同起敬;全境內文祠內文祠此地為首千秋芹藻尚留芳。
世道維持視此耳禮樂衣冠所萃聲名文物所都;士夫報答謂何哉朝廷就之恩國家崇尚之意。
孔廟的匾額楹聯,在大成殿的其寓意均為公布揚孔子及其儒家學說;在明倫堂的則為鼓勵尊孔讀經;在崇圣祠的則為追公布孔孟淵源;在鄉賢祠、名宦祠的同為贊譽地方名儒。總之,孔廟的匾額楹聯,均為贊美之詞。《版權屬于中國國學網,若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