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響曲》脫稿之際,貝多芬就已構思創作了,只是他改變計劃先完成了《第四交響曲》。1807年《第五交響曲》總譜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皇家劇院由貝多芬指揮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是《第三交響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一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后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命運”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斗爭,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從與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博斗,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結構嚴謹、完整,手法簡練、明快,發展緊湊、均衡,主題形象鮮明、生動。作為一部英雄性交響曲來說,它的矛盾沖突、情緒對置及緊張的戲劇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統一、更尖銳。各樂章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使全曲情緒激昂,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渾然一體的雄偉氣魄,代表著貝多芬的藝術風格。有人曾經說過:“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中成為巨人的。”
《第五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熱情的快板,2/4拍子、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展示了一幅斗爭的場面,音樂象征著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黑暗勢力發起猛烈的沖擊。樂曲一開始出現的強有力的富有動力性的四個音,也就是貝多芬稱為“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這就是主部主題。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贊這部作品為最杰出的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
這一主題是向前沖擊的音樂形象,推動著樂曲不斷發展,也在以后的各樂章中不斷出現、發展。這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一種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氣勢,展示了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表達了貝多芬內心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
當各種樂器進行輪回模仿,相繼掀起一次比一次緊張的浪潮之后,圓號奏出了一個命運動機的變體,它表達了一種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個連接句,它從前面緊張、威嚴的音樂場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題,這是一個抒情的旋律,溫柔優美、明朗的音調與前面形成對比,它抒發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的情感。在這里,嚴峻的命運動機退居到低音聲部并以伴隨形式出現,使溫柔的音樂里帶有不安的色彩,推動音樂繼續發展。樂曲最后在明朗的氣氛中,以果斷、熱烈的音響結束了呈示部。
經過富于表現力的兩小節休止后,隨著命運動機的出現進入發展部,音樂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調,艱苦激烈的斗爭又開始了。這時的第一主題非常活躍,它無休止地反復,調性不斷轉換,力度不斷加強,隨后出現鮮明有力的號角般的第二主題。這兩個主題用各種手法交替變化發展,如對比復調的手法、頻繁的轉調等等,增加了音樂的不穩定因素,使音樂更加豐富。最后,命運的動機又闖了進來,并以最強的音響不斷重復,形成了發展部的戲劇性高潮,音樂直接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中,呈示部那種斗爭的場面再度出現。在第一主題與連接部之間,雙簧管奏出了一段緩慢的哀鳴音調,第一主題的發展突然被打斷。可是,激動不安的情緒又立即恢復,只是當第二主題出現時才稍為平靜。然而,光明與黑暗的斗爭并沒有結束,在龐大的尾聲中越來越激烈。這時,音樂發展的氣勢銳不可擋,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發展,形成全樂章的最高潮。樂章結束時,第一主題動機那強烈的音響,進一步刻畫了勇于挑戰的英雄性格,顯示了人民必定戰勝黑暗勢力的堅強信心。
第二樂章: ba小調,稍快的行板,3/8拍子,雙主題變奏曲式。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宏偉而又輝煌,同第一樂章形成了對比。它體現了人們的感情世界,戰斗后的靜思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錯,最后轉化為堅定的決心。
樂曲開始時,在低音提琴撥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它深沉、安祥、優美,蘊藏著深厚的力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接著,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戰斗號召性的第二主題。這個主題的音調與第一主題很接近,并與法國革命時期的歌曲有音調上的聯系。這是進行曲風格的英雄主題,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轉入C大調由全樂隊強奏后,成為一支雄偉的凱旋進行曲,充滿著火熱的朝氣,鼓舞著人們永往直前。以后音樂的發展是這兩個主題交替出現的六次不同的變奏。
這六次變奏,貝多芬運用不同的節奏音型,調性轉換、樂器變換等各種手法,表現出英雄在激烈斗爭后的沉思和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以及充滿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變奏以第一主題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音樂變得起伏和激動不安。第二變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連續出現,增強了動力性,表現出英雄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最后一次變奏,像英雄的凱歌一般,具有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樂觀情緒,這一樂章的尾聲,對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現出從深思中獲得力量,對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
第三樂章:C小調,快板,3/4拍子,諧謔曲。這個樂章用復三部曲式寫成,在調性上,回到了動蕩不安的情緒,像是艱苦的斗爭還在繼續,它是通向第四樂章的過渡和轉換。主部由兩個對比性主題構成,第一個主題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種向前推進的力量,但又顯得有些遲疑。另一個因素是這個基礎上的應句,由一連串和弦組成,它沉著、抑制,又顯出不安的情緒。
這個主題陳述兩次之后,圓號奏出一個非常活躍的、號角般的新主題,那熟悉的節奏, 使我們一下子就能確認第一樂章的主題在這里以另一種形象出現了,它威嚴、穩健,具有進行曲的特征。兩個不同氣質的、尖銳對置的主題輪番出現,表現了動蕩不安及艱苦斗爭的場面,而且每一次出現都越來越尖銳、復雜,富于戲劇性的效果。
中間部分以熱烈的德奧民間舞曲為中心主題,由C小調轉為明朗的C大調,音樂采用了復調賦格與主調和聲的對比手法,情緒熱烈而樂觀,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對比,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風起云涌之勢,表現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過一浪和越來越強的必勝信念。
第三部分是動力性的再現部。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都用弱音奏出,進行再現和發展。定音鼓敲擊的基本動機節奏型預示矛盾沖突在繼續,這是在積蓄著準備最后沖刺的力量。接著,第一主題輕聲出現,音樂自由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不斷擴大,力度由弱到強,調性色彩由暗到明,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響亮的和弦音導入光輝燦爛的最后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4/4拍子,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四樂章充滿光明和無比歡樂的情緒,是歡呼勝利的熱烈場面。樂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開始,和弦飽滿有力,旋律積極向前,由全樂隊強奏。第二部分音樂的情緒與前部連貫,由圓號和木管樂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進行曲的節奏,情緒喜悅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題由弦樂器奏出,建立在G大調上。這是一支以三連音節奏為主,輕松而帶有起伏的歡樂舞曲。在呈示部的結尾段中,出現了一段與呈示部相聯系的新旋律。
展開部是以第二主題廣泛活躍的發展為基礎的,不斷高漲的音樂,像是無邊無際的人群,匯成了歡樂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時,“命運”音型又插了進來,但它已不再剛毅強勁,倒像是對過去斗爭的回憶,與第一樂章遙相呼應。再現部基本上重復了呈示部的音樂,新的力量稍有增添。這個新主題,像一股巨浪從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邁而勇往直前。龐大的尾聲,響起了C大調光輝燦爛的凱旋進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于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曲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說過:“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么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么作品也沒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