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都是修行成就的圣人,但佛是修行的最高地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漢語是“無上正等正覺”。而菩薩雖與佛很接近,但還要進一步修行才能成佛。 《華嚴經》把菩薩分為41個等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都是等覺菩薩,是菩薩中最高地位。 其中,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都是早已成佛的古佛,為了配合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現菩薩身份。
觀音是不是佛?菩薩和佛有什么區別?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
第一,按照佛教的經典教義,佛是出家人,而菩薩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菩薩和佛在佛教中是有嚴格區別的,菩薩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沒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薩和佛混為一談的現象,主要出現在大陸民間,實際在佛教界內部,這個區別還是很嚴格的。而在臺灣寺廟中,對于菩薩的理解還是堅持佛教本來的定義,就是用來稱呼在家修行的人。臺灣寺廟的和尚,對于到廟中隨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薩的稱呼。
順便多說一句,在佛教的寺廟中,佛和菩薩的塑像,從塑像所做的裝飾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沒有任何裝飾,而菩薩的塑像,身上裝飾華麗,有寶石簪纓等等飾物,是常人的裝束。這也是佛與菩薩區別的一個證明。
第二,觀音信仰屬于中國特有的民間信仰
佛教在中國流傳近兩千年,這中間除了佛教自己的發展演變之外,佛教經典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也衍生出一些獨特的信仰,宗教研究把這種信仰稱為民間信仰。觀音的信仰就屬于這種宗教現象。
觀音信仰源于佛教,因為佛教中有觀音這個人物,但民間信仰的觀音,又不同于佛教的觀音。佛教的觀音是男身,佛教寺廟中的佛像,無一例外都是男身。這是佛教的教義所規定的。而中國民間信仰的觀音是女身,與佛教的經典教義有區別。
總之,菩薩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觀音是中國民間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補充一點我的看法:
按照佛教的經典,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因此,女身要成佛,要再經過一次輪回,轉為男身才能成佛。
中國由于民俗的特點,沒有裸體的佛像,而在印度,你可以看到裸體的佛像無一不是男身。之所以說是男身,因為其佛的塑像上男人的器官一個不少。其實,在佛像的塑造規則中,就對男人“那話”有具體規定。我舉這些事例想說明的是,如果佛非男非女,那么佛教在塑造佛像時就不會刻意強調這些。
同樣,佛是菩薩,菩薩是佛,則是非男非女這種思辨形式的另一種表達。如果佛和菩薩是一回事,最好干脆直接稱呼觀音佛。至今對觀音稱呼不能改口,就是因為佛教對佛和菩薩的定義不可逾越。
這里涉及到的問題是,佛教在中國傳播一千多年,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通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產生了很多的演變。而這種演變必然和原始佛教的某些教義產生矛盾。佛是“非男非女”,“既是佛又是菩薩”等說法就是對這種矛盾的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但要了解佛教的本來定義,則要清楚這些觀點產生的背景,這樣才能知道佛教原來的本意。
回答:2010-09-27 04:43
修改:2010-09-30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