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種師道
百科名片
種師道(1051-1126)北宋名將。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人。著名北宋末期賢士軍事家
中文名: 種師道
出生地: 河南洛陽
出生日期: 1051
逝世日期: 1126
職業: 賢士,軍事家
原名: 建中
又名: 師極
朝代: 北宋
字: 彝叔
目錄
簡介
生平
才能
種師道故事
歷史記載
種氏介紹
簡介
生平
才能
種師道故事
歷史記載
種氏介紹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種師道(1051-1126) 北宋名將。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人。
編輯本段生平
評價
“知兵有謀卻敵虜,宋代名將種師道。”此詩句贊揚的就是北宋名將種師道。
種師道。生于宋仁宗皇佑三年,卒于宋欽宗靖康元年,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將領。
種氏三代為西北名將,他的祖父種世衡即為鎮守西夏的將領。種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后改武職,抵御西夏有功,成為名將。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親切地稱他為“老種”。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而后京師失守,不久種師道病逝。成長
種師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學家張載為師。他本人以儒為主,兼融道、法。步入仕途,首任熙州(今甘肅狄道)推官,后為原州(今寧夏固原)通判及秦鳳路(即陜西路,治京兆,即陜西長安)常平等職。后來因事冒犯奸相蔡京,妄加“詆毀先烈”的罪名,沒入黨籍,屏廢十年。而后,由于種師道是將門之后,又被起用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涇原(今寧夏涇源)都鈴轄、統領懷德軍,駐軍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邊防線上。從此種師道由地方行政長官轉為率兵的將領。成名
西夏起兵,虎視中原,宋徽宗命太師童貫率軍征討。童貫看上去威風凜凜,實際上只會虛張聲勢。
宋徽宗不放心,又召種師道詢問策略,種師道答曰:“西夏入侵中原,我們可以反擊;但是我們討伐西夏,實在難于取勝。輕舉妄動,惹事生非不是上策。”
宋徽宗把種師道的意見轉告童貫,童貫哪里肯聽!還想從內陸挑選弓箭手充實新拓邊塞。宋徽宗看出童貫確實在惹是生非,便再次征詢種師道的意見。
種師道很有見解地說:“我擔心內陸調兵尚未成功,邊防可憂之事已經發生。”
宋徽宗覺得很有道理,便賜給他金帶將軍服,夸獎他說:“師道是我親自提撥的將才”。種師道也就此榮升為提舉秦鳳弓箭手、時五路并置官。童貫知道后心里很不高興,種師道聽說后便不敢接此重任。宋徽宗又改任他為崇福宮提舉,接著又改任西安(今甘肅海原)知州。
此后,種師道在童貫手下任都統制(領兵統帥,兵罷則省,宋制,出兵拜帥,賜予帥印;兵罷收回帥印,取消兵權),拜保靜軍節度使。童貫再次策劃伐遼。
當時遼國正被女真族搔擾,而且步步逼近。種師道勸阻童貫說:“打個比方,我們的鄰居家有一伙強盜正在搶劫財物,我們不去救助,反而乘人之危,也加入強盜隊伍,插手搶劫,實非正義之師所為”。
童貫不以為然,依然堅持伐遼。而遼軍早有準備,鼓噪而來,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幸虧種師道事先備有巨梃,才避免了一場大的慘敗。
不久,遼派使者入宋謀求議和,共同對付女真。種師道建議童貫答應遼使的要求,童貫不僅不聽,還私奏種師道通敵。奸相王黼不辨真假,勃然大怒,立即將種師道削職,由當時任河陽三城(河陽,今河南孟州;三城:南城、北城、中彈城)節度使的劉延慶取代。
直到劉延慶后來遭到慘敗,宋徽宗才想起他“親自提撥的將才”這句話,于是又起用種師道為憲州(今山西靜樂)刺史,知環州(今甘肅環縣),恢復了種師道保靜軍(今寧夏靈武西北)節度使的職務。
宋徽宗宣和八年(公元1126年)初春,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北宋京城開封。宋徽宗見兵臨城下,便慌了手腳,在童貫等人簇擁下逃命。繼承皇位的宋欽宗(改元靖康)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在寒風敗草,枯木冰花和一片肅殺的氣氛中等待著各路勤王軍隊的到來。
種師道率西路勁旅奉詔日夜兼程。行至西京洛陽,便知金兵屯于開封城下。幕僚們建議:“金兵兇猛,我部可暫時駐扎汜水(今河南汜水),以保萬全”。
種師道說:“駐扎汜水,正說明我們兵寡,無勇無謀;勇往直前,卻讓金兵揣測不透,難料虛實。再者,京城得知援兵將至,會士氣大振,我部豈能憂敵!我們不僅要前進,還要大造輿論,搞得沸沸揚揚,勢如破竹。”部隊繼續前進,沿途散發傳單(揭榜),聲稱“種少保領兵百萬而來”,直抵開封城西。金兵見西路大軍由種師道率領,氣勢洶洶,如同潮水一般而來,便稍稍北撤,不敢輕舉妄動。
種師道領兵到了開封,宋欽宗派尚書右丞李綱迎接并犒勞將士們。種師道入見宋欽宗,宋欽宗問:“金兵大軍壓境,卿對眼前國事如何看法?”
種師道回答說:“金人不懂兵法,孤軍深入是在送死,豈能讓他白白回家!”
宋欽宗說:“我已決心議和,還是向金人妥協為好”。
種師道聽了大吃一驚,’心想“議和”、“妥協”其實就是投降,但他不敢說出口,鎮定一會兒之后答道:“我是一名軍人,我的職責就是保衛大宋江山社稷和陛下,其它的我全然不知。”
宋欽宗聽后,覺得甚合心意,使授種師道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統率各路勤王大軍,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兵馬大元帥。
各路大軍到了開封,唯種師道的弟弟種師中所率重兵因路途遙遠難行尚未到達。種師道原以為待各路勤王部隊到齊后共商對策以克敵制勝。不料,熙河(今甘肅熙河)領兵姚仲平(又作平仲)到京后,立即提出“和,不必戰;戰,應從速”的主張,并得到兵部侍郎李綱的贊同。
種師道用兵老練持重,他以為“不和即戰,不戰即和”是偏激的急躁冒進。然而宋欽宗更是急不可耐,屢屢督促種師道出戰。種師道一再講明原因利害,待種師中領兵抵京,集中優勢兵力出戰不遲。可是宋欽宗決計立即襲擊金人兵營。結果由于金兵早有防備,結果宋軍大敗。
當時的北宋王朝,文有李綱,武有種師道,如果君臣齊心,上下團結,是完全可以抗拒金兵的。然而君昏臣奸,江河日下,搖搖欲墜的北宋王朝已是瀕臨絕境。宋軍大敗之后,種師道以為還可以收拾殘局,上奏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說:“今日雖敗,明晚再襲,出其不意,金兵定然難防”。
宋欽宗默默不語,李邦彥堅決反對,并主張立即向金人割地投降,還策動宋欽宗解除了李綱的宰相職務。
宋欽宗和李邦彥的投降舉措,激起京城軍民的怒潮,一致要求罷免李邦彥,起用主戰派李綱,軍權由種師道掌管。宋欽宗被迫恢復李綱的職務。軍民齊呼:“我們要李綱,要種大人,不要李邦彥!”種師道趕到軍民中間,熱烈、壯觀的情景使種師道掉下了熱淚。
李綱、種師道立即下令:凡英勇殺敵者,皆予重賞!金兵迫于軍民的激憤,又看到李綱、種師道掌權,文武同心,才下令撤軍。東京軍民保衛戰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金兵北撤,種師道以為應該是乘勝追擊的大好機會,可以在金兵渡黃河的混亂時機聚殲,然而宋欽宗擔心金兵卷土重來,再次招惹禍端,因而他不但不聽種師道的意見,反而再次收回種師道的帥印。御史中丞許翰奏請宋欽宗不可撤掉種師道的軍權。
宋欽宗則以為“師道年邁,將以何用?”并命許翰去看望種師道。許翰見了種師道,說明來意。種師道看到國家存亡之秋,針對形勢分析了雙方軍情,談了自己的意見,他以為:“我眾敵寡,我軍可以扼守要道,分兵結營,斷其糧道,大可獲勝。”
許翰聽了,以為老將軍思路敏捷,智慧清晰,并未衰老。正當此時,金兵南下,宋欽宗只得再次起用種師道,把他派往前線抵御金兵。
種師道以國家安危為重,不顧年邁,接受了宋欽宗的任命,走馬上任。行前,他上書宋欽宗,請求朝廷準許集中優勢兵力破敵,調遣關中、河北、河東各路兵馬,沿著滄(今河北滄州)、衛(今河南濮陽)、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師)一線設防,以防金兵。
然而,滿朝無識之徒和庸碌之輩,以為金兵已退,何必興師動眾。種師道的正確建議因此未被采納,領無設防之兵,打無準備之仗,是難于獲勝的。
正當種師道左右為難之時,傳來噩耗,他的弟弟種師中戰死在榆次(今山西榆次)。太原被金兵攻陷后,宋欽宗又命種師道巡視邊防。種師道估計金兵將大舉進攻東京,急忙上疏請宋欽宗赴長安避風,而朝臣輿論則說種師道膽小怕事,于是又被宋欽宗召回東京。
種師道一路風塵,加之精神郁郁而身染重病。到京不久便與世長辭,終年七十六歲。
由于北宋王朝皇帝昏庸,宰輔奸佞,每在關鍵時刻不采納種師道的建議,不接納種師道進諫。
種師道去世不久,當年的農歷11月金兵渡過黃河南下。宋欽宗詔康王(趙構)與金議和。農歷閏11月,金兵圍東京。宋欽宗詔河北守臣盡起軍民入援,結果無濟與事,月末金兵陷京師。戰后,京城洛陽陷落,宋徽宗、宋欽宗成了金國的俘虜,北宋因此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北宋百官軍隊亂作一團,康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開大元帥府,大索京城金帛,并割地兩河予金。
后來,宋徽宗、宋欽宗在流囚之時,疲苦不堪,回想起當年種師道為其所出的謀略,自己卻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沒聽從,宋徽宗經常懊悔地捶著自己的胸口說:“都是因為沒聽種卿之言,才到了這個地步啊!”
編輯本段才能
善察形勢,沉毅有謀。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因被誣入元佑黨籍,罷廢近十年◇起為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政和六年(1116),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初,奉徽宗命率軍修筑席葦平城(后改為靜夏城,今甘肅平涼境),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乃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畔,佯欲決戰,暗遣軍出夏軍后,揚言宋援軍至,乘其猶疑之機,前后夾擊,大敗夏軍。六月,再破夏軍于藏底城(今陜西志丹北),升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四年,從童貫攻遼,因建議被拒,兵敗雄州(今河北雄縣)。六年,建議聯遼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軍大舉攻宋,起為京畿、河北制置使
編輯本段種師道故事
靖康恥的前夕
靖康元年(1126)正月,率1.5萬兵救援東京(今河南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七十六歲的種師道病卒,生前曾出四次關鍵建議:
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營失敗,種師道建議再次出兵劫營,或者每夜發兵幾千人襲擾敵人,可以成功,宋欽宗不用;
第二次是完顏斡離不退兵,種師道建議乘金軍半渡之際,發動奇襲,否則必為他日之患,宋欽宗也不用;
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種師道急令調兵京城;
第四次是臨終遺奏,建議皇帝退守關中,眾臣建議良臣李綱宗澤代守開封,宋欽宗不用。
在北宋立國一百六十年,養成一種濃重的重文輕武風氣,一時國中無大將可用。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種師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徽宗年號改為師極,詔賜今名,洛陽(今屬河南)人。世衡孫。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易文階,為熙州推官,權知同谷縣。累擢提舉秦鳳路常平,知德順軍。坐嘗議役法忤蔡京意,入黨籍,屏廢十馀年。起知懷德軍,歷知西安州、渭州,進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拜保靜軍節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責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紀四》)。又起知憲州、環州,俄還保靜軍節度使,復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為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河東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統制(《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六四)。欽宗靖康元年,加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事,為京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金師退,罷為中太一宮使。復加檢校少師,進太尉,換節鎮洮軍,為河北、河東宣撫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謚忠憲。《宋史》卷三三五、《東都事略》卷一○七有傳。
靖康元年(1126)正月,率1.5萬兵救援東京(今河南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十月病卒。
編輯本段種氏介紹
種師道
北宋末年名將種師道種師道 (1051~1126)中國北宋末年名將。字彝叔,洛陽人。以蔭補三班奉職,后知德順軍。政和六年(1116),晉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今甘肅平涼)。八年,徽宗命其率軍修筑席葦平城,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他佯示與夏軍決戰,暗派偏將曲充率軍出夏軍側翼,揚言宋援軍至,乘夏軍猶疑之際,命部將楊可世率部出其后,姚平仲率精騎急擊之,大敗夏軍。靖康元年(1126)金軍大舉南下,宋廷令種師道為京畿、河北制置使,率部 1.5萬人往東京(今開封)增援。種師道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東京城下,遂用疑兵計,號稱百萬大軍,張旗擊鼓而進,急至汴水南。金軍不知虛實,移寨自固。種師道至京,朝廷已與金朝議和。金軍回師時,他建議乘其半渡擊之,欽宗不許。金軍撤退后,被命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河南滑縣)。他建議朝廷屯兵于滄(今河北滄縣)、衛(今河南汲縣)一線,防止金軍再次進攻。宋廷以為金軍初退,不宜勞師,沒有采納。不久金軍又大舉進攻,他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以為種師道怯敵,將其召還。同年十月卒。種氏名將
種氏名將——種師道知兵有謀卻敵虜 ——宋代名將種師道種師道(“種”讀chóng),字彝叔,洛陽人。生于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卒于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將領。種氏三代為西北名將,他‘的祖父種世衡即為鎮守西夏的將領。種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后改武職,抵御西夏有功,成為名將。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親切地稱他為“老種”。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而后京師失守,不久種師道病逝。種師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學家張載為師。他本人以儒為主,兼融道、法。步入仕途,首任熙州(今甘肅狄道)推官,后為原州(今寧夏固原)通判及秦鳳路(即陜西路,治京兆,即陜西長安)常平等職。后來因事冒犯奸相蔡京,妄加“詆毀先烈”的罪名,沒入黨籍,屏廢十年。而后,由于種師道是將門之后,又被起用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涇原(今寧夏涇源)都鈴轄、統領懷德軍,駐軍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邊防線上。從此種師道由地方行政長官轉為率兵的將領。西夏起兵,虎視中原,宋徽宗命太師童貫率軍征討。童貫,看上去威風凜凜,實際上虛張聲勢。徽宗不放心,又召種師道詢問策略,種師道答曰:“西夏入侵中原,我們可以反擊;但是我們討伐西夏,實在難于取勝。輕舉妄動,惹事生非不是上策。”宋徽宗把種師道的意見轉告童貫,童貫哪里肯聽!還想從內陸挑選弓箭手充實新拓邊塞。宋徽宗看出童貫確實在惹是生非,便再次征詢種師道的意見。種師道很有見解地說:“我擔心內陸調兵尚未成功,邊防可憂之事已經發生。”徽宗覺得很有道理,便賜給他金帶將軍服,夸獎他說:“師道是我親自提撥的將才”。種師道也榮升為提舉秦鳳弓箭手、時五路并置官。童貫知道后心里很不高興,種師道聽說后便不敢接此重任。宋徽宗又改任他為崇福宮提舉,接著又改任西安(今甘肅海原)知州。此后,種師道在童貫手下任都統制(領兵統帥,兵罷則省,宋制,出兵拜帥,賜予帥印;兵罷收回帥印,取消兵權),拜保靜軍節度使。童貫再次策劃伐遼。當時遼國正被女真族搔擾,而且步步逼近。種師道勸阻童貫說:“打個比方,我們的鄰居家有一伙強盜正在搶劫財物,我們不去救助,反而乘人之危,也加入強盜隊伍,插手搶劫,實非正義之師所為”。童貫不以為然,堅持伐遼。而遼軍早有準備,鼓噪而來,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幸虧種師道事先備有巨梃,才避免了一場大的慘敗。不久,遼派使者人宋謀求議和,共同對付女真。種師道建議童貫答應遼使的要求,童貫不僅不聽,還私奏種師道通敵。奸相王黼不辨真假,勃然大怒,立即將種師道削職,由當時任河陽三城(河陽,今河南孟州;三城:南城、北城、中彈城)節度使的劉延慶取代。直到劉延慶后來遭到慘敗,宋徽宗才想起他“親自提撥的將才”這句話,于是又起用種師道為憲州(今山西靜樂南)刺史,知環州(今甘肅環縣),恢復了種師道保靜軍(今寧夏靈武西北)節度使的職務。徽宗宣和八年(1126年)初春,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北宋京城開封。膽小如鼠、媚骨十足的宋徽宗見兵臨城下,便慌了手腳,在童貫等人簇擁下逃命。繼承皇位的宋欽宗(改元靖康)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在寒風敗草,枯木冰花和一片肅殺的氣氛中等待著各路勤王軍隊的到來。種師道率西路勁旅奉詔日夜兼程。行至西京洛陽,便知金兵屯于開封城下。幕僚們建議:“金兵兇猛,我部可暫時駐扎汜水(今河南汜水西北),以保萬全”。種師道說:“駐扎汜水,正說明我們兵寡,無勇無謀;勇往直前,卻讓金兵揣測不透,難料虛實。再者,京城得知援兵將至,會士氣大振,我部豈能憂敵!我們不僅要前進,還要大造輿論,搞得沸沸揚揚,勢如破竹。”部隊繼續前進,沿途散發傳單(揭榜),聲稱“種少保領兵百萬而來”,直抵開封城西。金兵見西路大軍由種師道率領,氣勢洶洶,如同潮水一般而來,便稍稍北撤,不敢輕舉妄動。種師道領兵到了開封,宋欽宗派尚書右丞李綱迎接并犒勞將士們。種師道人見欽宗,欽宗問:“金兵大軍壓境,卿對眼前國事如何看法?”種師道回答說:“金人不懂兵法,孤軍深入是在送死,豈能讓他白白回家!”欽宗說:“我已決心議和,還是向金人妥協為好”。種師道聽了大吃一驚,’心想“議和”、“妥協”其實就是投降,但他不敢說出口,鎮定一會之后答道:“我是一名軍人,我的職責就是保衛大宋江山社稷和陛下,其它的我全然不知。欽宗聽后,覺得甚合心意,使授種師道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統率各路勤王大軍,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兵馬大元帥。各路大軍到了開封,唯種師道的弟弟種師中將軍所率重兵因路途遙遠難行尚未到達。種師道原以為待各路勤王部隊到齊后共商對策以克敵制勝。不料,熙河(今甘肅境)領兵姚仲平(又作平仲)到京后,立即提出“和,不必戰;戰,應從速”的主張,并得到兵部侍郎李綱的贊同。種師道用兵老練持重,他以為“不和即戰,不戰即和”是偏激的急躁冒進。然而欽宗更是急不可耐,屢屢督促種師道出戰。種師道一再講明原因利害,待種師中領兵抵京,集中優勢兵力出戰不遲。可是欽宗決計立即襲擊金人兵營,由于金兵早有防備,結果宋軍大敗。當時北宋王朝,文有李綱,武有種師道,如果君臣齊心,上下團結,是完全可以抗拒金兵的。然而君昏臣奸,江河日下,搖搖欲墜的北宋王朝已是瀕臨絕境。宋軍大敗之后,種師道以為還可以收拾殘局,上奏欽宗和宰相李邦彥說:“今日雖敗,明晚再襲,出其不意,金兵定然難防”。欽宗默默不語,李邦彥堅決反對,并主張立即向金人割地投降,還策動欽宗解除了李綱的職務。宋欽宗和李邦彥的投降舉措,激起京城軍民的怒潮,一致要求罷免李邦彥,起用主戰派李綱,軍權由種師道掌管。欽宗被迫恢復李綱的職務。軍民齊呼:“我們要李綱,要種大人,不要李邦彥!”種將軍趕到軍民中間,熱烈、壯觀的情景使種師道掉下了熱淚。李綱、種師道立即下令:凡英勇殺敵者,皆予重賞!金兵迫于軍民的激憤,又看到李綱、種師道掌權,文武伺心,才下令撤軍。東京軍民保衛戰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金兵北撤,種師道以為應該是乘勝追擊的大好機會,可以在金兵渡黃河的混亂時機聚殲,然而欽宗擔心金兵卷土重來,再次招惹禍端,因而他不但不聽種將軍的意見,反而再次收回種將軍的帥印。御史中丞許翰奏請欽宗不可撤掉種師道的軍權。欽宗則以為“師道年邁,將以何用?”并命許翰去看望種師道。許翰見了將軍,說明來意。種師道看到國家存亡之秋,針對形勢分析了雙方軍情,談了自己的意見,他以為:“我眾敵寡,我軍可以扼守要道,分兵結營,斷其糧道,大可獲勝。”許翰聽了,以為老將軍思路敏捷,智慧清晰,并未衰老。正當此時,金兵南下,欽宗無奈只得起用種師道,把他派往前線抵御金兵。種師道以國家安危為重,不顧年邁,接受了欽宗的任命,悅快地走馬上任。行前,他上書欽宗,請求朝廷準許集中優勢兵力破敵,調遣關中、河北、河東各路兵馬,沿著滄(今河北滄州)、衛(今河南濮陽)、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師)一線設防,以防金兵。但是滿朝無識之徒和庸碌之輩,以為金兵已退,何必興師動眾。種師道的正確建議因此未被采納,領無設防之兵,打無準備之仗,是難于獲勝的。正當種師道左右為難之時,傳來噩耗,他的弟弟種師中將軍戰死在榆次(今屬山西省)。太原被金兵攻陷后,欽宗又命種師道巡視邊防。種師道估計金兵將大舉進攻東京,急忙上疏請欽宗赴長安避風,而朝臣輿論則說種師道膽小怕事,于是又被欽宗召回東京。種將軍一路風塵,加之精神郁郁而身染重病。到京不久便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六歲。由于北宋王朝皇帝昏庸,宰輔奸佞,每在關鍵時刻不采納種師道的建議,不接納種師道進諫。種師道去世不久,當年十一月金人渡過黃河南下。欽宗詔康王(趙構)與金議和。閏十一月,金兵圍東京。詔河北守臣盡起軍民入援,結果無濟與事,月末金兵陷京師。北宋百官軍隊亂作一團,康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開大元帥府,大索京城金帛,并割地兩河予金。這時在滄州為臣虜的欽宗頓足追悔地說:“因為不聽種將軍的話,才落得如此的可悲下場。”說罷便跪倒在金兵面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11——北宋宋欽宗趙恒
詳解北宋靖康之恥(三):國破家亡二帝被虜
9宋欽宗趙桓(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1125-1127年在位1年零2個月,終年56歲)
一個神棍,騙了兩個皇帝,還毀了一個王朝?
20多萬部隊進京勤王,為何還是沒能挽救北宋王朝?
公元1126年歷史大事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威海市| 拜城县| 宣城市| 兴和县| 淳化县| 双辽市| 临邑县| 深泽县| 五河县| 清水县| 吴桥县| 聊城市| 上栗县| 贡嘎县| 甘德县| 海淀区| 阜宁县| 烟台市| 阳江市| 庆城县| 新竹县| 突泉县| 咸阳市| 阿合奇县| 龙井市| 湖南省| 平舆县| 佛冈县| 林口县| 辽中县| 巴林右旗| 杂多县| 许昌市| 永嘉县| 洛南县| 古蔺县| 东方市| 遂昌县| 新河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