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價格等因素,不少內陸人開始到香港購買藥品。一種治療乳腺癌的藥品,香港價格只有內陸的60%。香港方面介紹,藥價便宜得益于藥廠到患者之間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沒有中間盤剝;公立醫院醫藥分家,由醫管局采購藥品,不能有傭金,原價銷售。內陸有關專家認為,香港免稅拉低藥價,內陸藥品15%的加成抬高了藥價。
內陸和香港的稅制不同是客觀存在,在內陸的藥品價格機制中,醫院對藥品加價15%也是事實。但是,這兩方面就是內陸藥價遠高于香港的全部因素嗎?以某治療乳腺癌的藥品為例,在香港藥店報價18500港幣(約合人民幣14800元),在北京價格為24500元人民幣,高出9700元,相當于加價65.5%。顯然,這是內陸稅率和15%的藥價加成所無法完成的。
更何況,早有醫藥代理商自曝“過票”逃稅率高達10%。那么,除稅收和醫院15%的加成之外,內陸藥品較香港溢出的百分之幾十的價格,流向了哪里?打開葛蘭素史克的“賄賂門”就會一目了然。從公安部披露的細節看,葛蘭素史克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以促進藥品銷售。其高管披露,制定藥價時已包含這部分成本,占總藥價的20%至30%。因此,現在的藥價在業內被稱為“含賄價”。
20%至30%的推廣和回扣費用,15%的醫院加成,17%的增值稅——這樣的構成,對應某治療乳腺癌藥品內陸比香港高出65.5%的個例,才基本上吻合。也就是說,內陸藥價高,是一個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其中的主力因素是在長長的銷售鏈條上,由高昂的推廣費和回扣費貢獻的。問題看似錯綜復雜,但牛鼻子是目前以藥養醫的體制問題。
以藥養醫的直接結果是,醫院將藥品理直氣壯地加價15%;間接效應是,醫生開藥幾乎不受限制,大處方比比皆是,而不受約束的處方權又直接影響到同類藥品的選擇,從而催生了藥企瘋狂的推廣公關和回扣行賄。經歷了若干年積累,這一體系已經運用得非常成熟。日前,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有關負責人透露,要改革藥品定價方法,逐步降低醫院15%的加價。事實上,以藥養醫的體制不改,控制了直接結果,卻撼不動間接效應,于基本面影響甚微。
透過不斷打掉的藥企行賄醫生案件所揭開的那點內幕,根本不足以重樹民眾對醫療領域清明的信心。相反,福建漳州今年查處的醫療購銷領域腐敗窩案,市直區縣73家醫院,包括22家二級以上醫院100%涉案,才似乎更符合民眾的預判和想象。不要把問題都歸結到醫院的道德水準和醫生的職業操守,100%涉案足以說明現行體制的負面教化作用和教人變壞的負能量。
吃香港的“藥”,治我們的“病”。香港在公立醫院上的操作模式,并非不可借鑒,而且,醫藥分家的呼聲由來已久,也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論證認可。治理藥價虛高,現行以藥養醫的體制非改不可,事實上,過度診療、大處方和高藥價所吞噬掉的財政對醫保基金的補貼,似乎足以用來養醫院和增加醫生待遇,從而讓其回歸公益性。燕農(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