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創建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他的蒙古軍隊,清一色的輕騎兵,創造了農牧時代的“閃擊戰”。
13世紀的歐亞大陸,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確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
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恰如“二戰”時期的機械化部隊,它常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是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颶風式的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時期德國軍隊作對比,就會發現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
二戰中,德軍閃擊波蘭,用了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了兩個月。閃擊法蘭西,占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后也只有一個月。這是發生在工業時代的“閃擊戰”。
而發生在農業時代的“閃擊戰”,其戰績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西政軍在歐洲作戰時,它的集結從楊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到3個月內完成的。這樣部隊行軍速度達到每天90—95公里。
它攻占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零五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90公里,攻占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零十天時間,每天的進攻速度達到55—60公里,攻占匈牙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62公里。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有與今天的機械換部隊共同的特點,即高速、突然、攻擊力強,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輕騎兵機動性能好的特點,打破了13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提到希特勒就能想起德國二戰時的閃擊戰法,在戰爭初期以極小的代價獲取巨大的戰爭利益,在德軍的坦克裝甲部隊的快速攻勢下,歐洲大陸盡數淪陷。將其與成吉思汗的西征相比,二者有相似的地方,或者說蒙古大軍的西征就是那個時代的閃擊戰。
蒙古西征大軍以輕騎兵和重裝騎兵配合作戰為主,每人配多匹戰馬,使蒙古大軍可以快速奔襲,在歐洲聯軍為完成足夠的軍事準備的情況下發動進攻。總結就是快速、突然、攻擊性強的作戰特點,當時的歐洲以重裝騎兵和步兵為主要作戰兵種,這在和蒙古的輕騎兵作戰時吃盡苦頭,蒙古輕騎兵作戰靈活,機動性強,主要就是強大遠程攻擊--箭雨,無論是進攻還是戰略后撤,都以精準的箭雨大量殺傷敵人,永遠不正面交戰,在輕騎兵的襲擾致敵陣型大亂,士兵士氣低落的時候,蒙古的攻堅部隊重裝騎兵開始登場,面對強大的重裝騎兵突擊,混亂的歐洲聯軍方陣士兵只有被屠殺分。
蒙古大軍西征的輝煌戰績,可以說就是二戰時閃擊戰的農耕時代版本,蒙古的戰法領先于當時歐洲的重要戰法,是在戰爭中,歐洲聯軍無法發揮其傳統的戰爭優勢,完全被吊著打。
注:本文僅個人觀點,若有瑕疵請見諒,歡迎各位看官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