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描的黑、白、灰關系,也就是物體在光的照射下而呈現的不同層次的一種明暗變化。因為客觀的物體的明暗層次變化過于豐富,如果在畫面上也如此的表現,那么畫面就容易灰暗,所以從藝術的表現方面來看,我們所表現的物體就必須是既要尊重客觀,有要在其基礎上進行藝術的提煉、概括和加強,因此我們把明暗的關系就進行了歸納:兩大部(受光部、背光部),三個面(黑、白、灰),五個調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明暗規律。
(二)、如果理解了以上的黑白灰關系的理論,那么我們在畫物體的明暗時,就知道了黑、白、灰就可以概括為:a、“黑”,黑也就是深灰色的地方應該是物體的明暗交界線;b、“白”,也就是物體的受光部;c、“灰”,就是物體的背光部、物體的側受光部的所在的部分。
(三)、具體的表現方法:先畫物體的明暗交界線的地方,在接著向物體的背光部過渡(畫),后在畫物體的受光部。在此步驟中一定要注意:要始終保持兩大部明暗關系能分開啊!而且明暗的層次是采用層層深入方法來表現明暗的,所以不管你畫的是哪一個步驟都應注意中一點啊!只要這樣你的畫面的黑白灰才能分開的。切記!切記!
(四)、當然,我們在表現我們的寫生對象時,有時還必須考慮物體的固有色的明暗關系,要知道不同的物體也同樣存在有明暗之間的差異啊!所以也就有了物體之間固有色其明暗的黑、白、灰關系。這在表現明暗調子素描時也完美必須考慮的內容啊!
想處理好黑白灰,最重要的就是一點---對比,不知道你的老師給你講沒講過,明暗調子的區分和層次都是對比得來的,如果單純只盯住一個地方畫,不僅會造成局部,還會使黑白灰失衡。我認為對比是解決黑白灰的唯一途徑。
另外,你要從最重的地方畫起,這樣你能有所衡量,不然你先鋪了亮調,你很難把握其他的調該上多重,最后就會造成整體發灰或發黑
這樣你就可以明白了吧。不要畫的麻木,畫畫是件快樂的事,只要你沉下心,時間可以過的很快,年輕人總是坐不住,這一點一定要改過。
幾何形體寫生,素描靜物寫生中,對于初學繪畫者來說如何把握確立空間感?是一個難題。那么怎樣理解掌握畫面的空間感呢?不管任何物體放置在平(臺)面上,其與平(臺)面的接觸點都在平面上,也就是說物體與臺面接觸點(面)不會超越立面與平面的交界線。我們在作畫初(構圖時)先確定上下兩個面的交界線,也就確定了一個空間。然后把物體放置在平面上,根據焦點透視原理,確定每一個物體與平(臺)面的接觸點(面),分清前后左右的關系。這樣空間感就出來了。然后,再注意用線的虛實、面的轉折虛實及“近實遠虛”的透視原理加強空間感,又物體投影的前后左右的虛實變化對空間感的體現很重要。
立體感 ——三大面、五大調子
物體立體感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個難題。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產生產體感。那么,在作畫時,就要去找出物體的明暗交界線,先確立明暗兩在面(塊)。再畫出投影,物體的立體感就已經很強了。接下去把“三大面”、“五大調子”都找出來,物體的立體感也就塑造完畢。那么,什么是“三大面”、“五大調子”呢?這都是對物體的明暗關系而言的。所謂“三大面”即黑、白、灰。“黑”指物體背光部;“白”指物體受光部;“灰”指物體側光部。“五大調子”指高光(最亮點)、明部(高光以外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線、暗部(包括反光)、投影。另有一說即去掉“投影”加上“反光”,為“五大調子”。
明白了“三大面”、“五大調子”物體的立體感也就容易表現了。結構畫法中以線的虛實就能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另論。
質感、量感
質感簡單說就是物體給人感覺是什么質地。量感就是物體的份量、重量感。質感與量感一般情況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質感表現出來了、量感也就容易出來。
如何表現質感,一般說細膩、柔和、光滑的物體用細一點的線條去表現,如瓷器、絲綢等;表面粗糙的物體宜用粗放的線條去表現,如陶器、粗布等,還可根據物體固有色的深淺,使用B數大一點或小一點的鉛筆來表現質感量感,如淺色瓷器可用B-3B來表現,深色陶器可用4B、5B先鋪大關系,再結合2B、3B來刻劃一下細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