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生萬物,德養萬物還好理解,“物形之,勢成之”不好說,特別是這個“勢”字,是什么意思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道生之’,道生萬物。'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氣而畜養。'物形之’,一為萬物設形象也。'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貴。”“勢成之”是指萬物適應寒暑季節的變化趨勢才能生長成熟。
王弼注:“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道 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則害,故不得不貴也。”沒說清楚“勢”的意思。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道生萬物,德育萬物,并使它們成形、成勢。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53頁。)“物形之,勢成之”簡單地認為“成形、成勢”,不準確。
馮友蘭說:“老子認為,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南懷瑾依說而作比喻:“比如一顆種子,種在泥土里,這是'道生之’,但是必須要得到日光、空氣、水來培養他,這就是'德畜之’。慢慢這顆種子由泥土中抽芽,開花而結果,最后我們可以吃到果實如蘋果、芒果等,是為'物形之’。但是今天種下一顆種子,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實,必須要有一個力量形成,那就是'勢成之’。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成長,所以在其用上,'勢’有極重要的地位。”(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152頁。)比如不完全對,但是很形象。
陳鼓應今譯:“道生成萬物,德畜養萬物,萬物呈現各種形態,環境使各物成長。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視德的。”(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63頁。)他贊同“勢”是環境。
“道生之”。道為天下母,萬物由道所生,這好理解。
“德畜之”又是為何?道不能畜之嗎?畜,讀xù,畜養、養育、培養。不讀chù,不是家畜、畜生、六畜的畜。要理解“德畜之”,是需要捋一捋“道”與“德”的關系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論述較多,對“德”論述很少。雖然“德”字出現不少,但對“德”沒有明確的概念。道與德的關系可以從下面幾句和本章中得到:第二十一章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就是說,再大的德都是道的隨從。“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道沒有了,德就要跟著失去;德沒有了,仁也會跟著失去,以及義、禮也要跟著失去。第四十章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循環反復是道的運動規律,清虛卑弱是道的功用體現。后人總結為:“道為體,德為用。”就像電是體,光是用一樣。德的功用就是告訴萬物生存法則,那就是一個“弱”字,柔弱、謙卑、處下、不爭。“德畜之”應從精神層面去理解,精神培養處世的生存法則,而不是實際的陽光雨露,喂養施肥。
“物形之”即萬物逐步成形,或動物,或植物;或虎蟲,或草木;或鳥魚,或菜菇,等等、等等,但這些如何生長成熟呢?
“勢成之”。何謂“勢”?“勢”字在《道德經》中,僅在本章出現這一次。勢的本義是權力、權勢。在本章可作勢力、氣勢、聲勢理解。萬物生長成熟必須依靠勢,失勢不成。德的作用就是為萬物因勢利導。而勢的引申理解就是自然環境。順其自然,遵守自然規律就會成熟。如果不遵守這個法則,就會半途夭折。不管是人還是物都不能違背這個自然法則。
自然環境造就萬物。魚兒離不開水,猛虎離不開山。植物要遵循季節和環境,違背季節和不適應環境都不能很好地生長,也就不可能成熟,如南橘北枳。再比如青蛙、蛇、螞蟻等動物不冬眠就會凍死,也就沒有驚蟄復活了。“夏蟲不可以語冰”,也說明生活的局限性。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萬物與萬眾通用,有時候“物”是物質,有時候“物”是眾人,要依語境來確定。“物”能尊道貴德嗎?從人的角度來看,是不可能的,只有人才有這樣的意識形態,動植物是沒有的。但從道的角度或自然的角度來看,又是說得通的,“尊道貴德”就是萬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就沒有生存空間。
“物形之,勢成之”,帛書本是“物形之而器成之”。“器成之”也可以理解為“成器之”,即成器、成才。一個強調“勢”,一個強調“器”,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