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升明
余由新安適崇安,訪師于衡山之下。一見藉溪先生,從游者不啻(chi)千余。遂以師事焉。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從事于大學(xué),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功,上接乎舜、堯、禹、湯文武周,孔思孟道統(tǒng)之。緒於凡太師安國公之家傳,伯師致堂、五峰公之家教,更互演義與夫。著集百家諸子之要言,一一考而詳焉。優(yōu)游歲月,蓋亦有年。
一旦閱及宗譜,備查胡氏根本,方知出自舜之后也。武王克商,尋舜后而封胡公滿于陳。以后,生齒漸繁,星居分野。在先多住咸陽。及裕公、福公南渡,遷于徽宣之間,碧山、清華乃
其始遷也。復(fù)遷浙之龍泉、紹湖等處;閩之崇安等處;江廣之西北廬陵等處;并池、太、秣陵一帶。諸宗皆一脈流傳者。
向仕于漢者固多,剛公、廣公其杰出者,實有名于當(dāng)代。仕于唐者甚眾,學(xué)公、琿公其最高者。一與李克用并功;一與李白交善,后訪至于其家,贈詩而作譜序,故胡氏修譜自此始矣。 逮至太祖高皇帝以來,宋德隆盛,人才迭出,先胡公瑗定雅樂,謚安定公。后太師安國公,作春秋胡傳,帝置之座右,每日讀一次。伯師致堂、五峰公,忤奸秦檜,屢貶而忠聲大聞。廬
陵出銓公,連諫出謫(zhe),此固胡氏一時人才之盛況。父子兄弟四人,俱列真儒,傳道統(tǒng),雖“三蘇”亦遠莫能及矣。
且譜條支分根連,脈絡(luò)貫通。千古人豪,宛然在目;天下一家,展卷可識。胡氏家乘,特同國史于不朽。予蓋后進門下,不敢僣妄,特尋譜之源,述譜之流,因以記其人之賢,以為簡末
之備覽。仍敬書宗譜于卷首耳。
乾道四年歲在辛卯 月
新安朱熹序
周保公第二十二世孫升明句讀、恭錄
公元2011年7月11日
注釋:
1、朱熹:朱子(1130-1200年)指的是南宋著名的哲學(xué)家、理學(xué)家、教育家、新儒家朱熹,雅號朱文公,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晚年自稱“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
2、崇安:地名,武夷山市人民政府駐地。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五代閩永隆三年(九四一)劃建陽縣西北地置溫嶺鎮(zhèn),南唐保大九年(九五一)為崇安場。宋淳化五年(九九四),改崇安場為崇安縣。
3、藉溪先生:胡憲,字原仲,學(xué)者稱“藉溪先生”。為胡安國侄子。父淳,祖聳都沒做過官,全靠安國扶持。先從安國學(xué),后以鄉(xiāng)貢入太學(xué),又從學(xué)譙元授、折彥質(zhì)等。后歸崇安藉溪,一意為學(xué),從游者日眾。朱熹、呂祖謙等大儒皆出其門下。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七有《藉溪先生胡公行狀》。(胡海:《全國胡氏族譜大通考》卷十七:湖南卷第322頁)
4、不啻:不僅,何止。無異于,如同。只有,不過。不如,比不上。
5、博學(xué):廣泛地學(xué)習(xí);學(xué)識淵博。
6、審問:詳細(xì)的問,謂在學(xué)問的探究上,深入追求。引申指精審的見解。詳細(xì)詢問。審訊。確實的消息。
7、慎思:謹(jǐn)慎思考。
8、明辨:明確的分辨,辨別清楚。
9、正心誠意:儒家提出的一種內(nèi)心道德修養(yǎng)。謂使心術(shù)正,意念誠。語出《禮記。大學(xué)》:“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0、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jié)為理性知識。
11、家傳(chuan),1)由家庭世代相傳;2)每家每戶相互傳頌。家傳(zhuan):敘述家人事跡以傳示其子孫的傳記。
12、家教:1)家長對子女的教育;2)家庭教師的簡稱。
13、演義:猶演繹:從前提必然地得出結(jié)論的推理;從一些假設(shè)的命題出發(fā),運用邏輯的規(guī)則,導(dǎo)出另一命題的過程。
14、百家諸子: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陰陽家等流派; 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和韓非子等。后來對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派別的總稱。
15、要言:1)盟約;約定的內(nèi)容或條款。2)切要精妙之言。猶至理。
16、優(yōu)游歲月:悠閑舒適地過日子。
17、蓋亦有年:大概也有好多年了。
18、一旦:1)不確定的時間;2)一天之間,表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毀于一旦”。
19、備查:供查考。
20、生齒:1)生出乳齒。古時以嬰兒長乳齒始登載戶籍,因亦以指代嬰兒。2)人口;人民;3)指人數(shù);4)年歲。
21、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子孫繁衍;繁衍生息。也作蕃衍。
22、星居:1)分散布列,分散居住。李善注:“星,散也。”2)猶分離。
23、分野:與星次相對應(yīng)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與之相對應(yīng)。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1)分界,界限;2)常指(政治、思想等方
面的)分歧。
24、清華:千年古鎮(zhèn),以“清溪縈繞,華照增輝”而得名。 清華鎮(zhèn)位于江西省婺源縣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
25、龍泉:龍泉因劍而得名,憑瓷而生輝!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西接福建武夷山,素有“甌( 浙江省溫州市的別稱) 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
喉”之稱。境內(nèi)層巒疊嶂,溪流縱橫!龍泉鳳陽山的黃茅尖海拔一千九百二十九米,為江(蘇)浙(江)第一高峰,山上鳳陽湖為浙江第一高湖。
26、紹: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是世界文豪魯迅先生的故里。紹興古稱會稽,始建于公元前四九零年。紹興意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振興中華。
27、湖:湖州。湖州秦代稱烏程,后因地濱太湖而得今名, 行政區(qū)劃屢經(jīng)沿革,今為浙江省轄市。
28、廬陵:今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是江西下轄的十一個地級市之一。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沿用至今。
29、池、太:池州府、太平府。清初置池太道,駐蕪湖縣(蕪湖市),領(lǐng)池州府、太平府。
30、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稱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時,追尊為后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唐末將領(lǐng)。沙陀部人。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
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兵鎮(zhèn)壓龐勛起義,常沖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31、友善:指朋友之間的親近和睦。
32、逮至:及至;等到。
33、隆盛:(書)昌盛;興盛:國勢隆盛。盛大。
34、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xué)者。理學(xué)先驅(qū)、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陜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祖籍今陜西子長縣的安定堡(一說現(xiàn)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公元
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今江蘇南通如皋市一下等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顯赫,始祖胡遵為晉車騎將軍,后裔中曾有過兩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
任泰州司寇參軍時舉家隨遷,但自其父胡訥任寧海軍節(jié)度推官后,在當(dāng)時屬于下等官吏,因俸祿較少,竟步入“家貧無以自給”的境地。胡瑗自幼聰穎好學(xué),7歲善屬文,13歲通五經(jīng),被左右
鄉(xiāng)鄰視為奇才。對胡訥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胡瑗讀書勤奮,好學(xué)上進,且志向遠大,常以圣賢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過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與孫復(fù)、石介
等人到山東泰山棲真觀求學(xué)深造。此間心志遠大,10年不歸,潛心研習(xí)圣賢經(jīng)典。他為了不讓心志受到干擾,每當(dāng)拆開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不再展讀。在此期間,他“食不甘
味,宿不安枕”,刻苦鉆研學(xué)問,為以后從事教育打下堅實基礎(chǔ)。30歲開外的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xiāng),然而卻7次應(yīng)考不中。40歲時放棄科舉意念,返回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經(jīng)武祠(即后來江蘇
省泰州中學(xué)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晚年,胡瑗依舊苦讀勤教,并參議朝政。1059年終因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后經(jīng)仁宗皇帝欽準(zhǔn),領(lǐng)太常博士
銜赴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yǎng)。臨行前京城轟動,相送者“百里不絕”。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謚“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為“孔孟衣缽
,蘇湖領(lǐng)袖”;文學(xué)大家蘇東坡更曾寫下過贊頌他的詩句“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炘叔注:胡瑗,北宋初年理學(xué)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法被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
義定為北宋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法。他是北宋理學(xué)開山人,“理學(xué)”是研究孔孟儒學(xué)為源,進而研究人自身修心修身的學(xué)問,是講究修煉的。社會上有“儒家氣功”,其實就是儒家修煉功夫
,是人自己主動控制各種欲望,尤其是情欲、性欲的修心修身功夫,其實是社會必然。唐代武則天是淫亂狂人,唐明皇納媳為妃,他們已經(jīng)給唐代社會風(fēng)氣造成了很壞影響。理學(xué)就是嚴(yán)肅這
種腐朽發(fā)臭的社會風(fēng)氣的。 關(guān)于理學(xué),我寫了《歷史的思想》一文供參考。)
35、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 南宋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值夏鎮(zhèn))人。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jié)”之一。胡銓生于國家多事之秋
,建炎二年(1128)中進士,授撫州軍事判官。紹興五年(1135)升任樞密院編修官。當(dāng)時,朝中就金國入侵戰(zhàn)和問題斗爭十分激烈,胡銓聞知秦檜于1138年8月派王倫為計議使出使金國乞求
和議,屈辱稱臣,即以“冒瀆天威,甘俟斧”的氣魄,寫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聲明“義不與檜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檜、王倫、孫近三賊的頭顱,如若不然,他寧愿赴東海
而死,也決不處小朝廷求活。秦檜讀到“斬檜書”后,誣胡銓“狂妄兇悖,鼓動劫持”,謫廣州監(jiān)管鹽倉。紹興十二年(1142)發(fā)配新州(今廣東新地)編管。1148年又移謫吉陽軍。孝宗即
位后,胡銓被起用,知饒州(今江西波陽)。不久又授予秘書少監(jiān)、起居郎、侍講、國史院編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職,后以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胡銓堅決站在主戰(zhàn)派一邊,反對議和,
抗金愛國之心矢志不移。胡銓晚年定居廬陵青原山南麓。死后,謚“忠簡”。因胡銓曾移衡州,寓居西湖寺,與衡士講學(xué),周覽衡岳之勝。后人在集賢書院內(nèi)置其神主,與李鄴侯(泌)、韓
昌黎(愈)、趙清獻(抃)、陳忠肅(瑾)、周元公(敦頤)、胡文定(安國)、朱文公(熹)、張宣公(栻)合祀一堂。著有《澹庵文集》一百卷傳世,另有《澹庵詞集》?!端问贰肪?74
有傳。
(炘叔注:胡銓,南宋學(xué)者,岳飛被害,他第一個上書宋高宗趙構(gòu)“乞斬秦檜之首,以鳴岳元帥之冤”。這種勇氣、膽氣撼天動地。)
36、忤:逆;不順從:忤耳(逆耳);忤逆:(a、背犯,違反;b、不孝順父母)忤視:(逆視,抗視,正視相看)
37、謫:1)譴責(zé),責(zé)備:眾人交謫。2)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diào)往邊外地方:謫遷,謫降;謫戎;謫居;貶謫。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謫?!?/p>
38、脈絡(luò)貫通:脈絡(luò):人體內(nèi)的經(jīng)絡(luò)。比喻事物前后連貫,條理清楚。
39、宛然在目:如同清楚地呈現(xiàn)于視野中。 宛,好像; 然,這樣,那樣; 在目:在眼前,在眼中. 好像(真的)這樣在眼前(一般) 形容文章或詩畫使人產(chǎn)生逼真聯(lián)想。如同清楚地呈現(xiàn)于視野中
。
40、展卷:打開書本,借指讀書。
41、僣:(tie)奸詐狡猾。(jian)古同“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義,或禮儀、器物;僭越,僭妄,僭偽(封建王朝稱割據(jù)對立的王朝);僭盜。
42、簡末:指文牘書簡末幅。 為題跋落款的地方。
43、備覽:提供閱覽。
44、乾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
譯文:
我從新安(徽州)到崇安(武夷山),拜訪老師至衡山腳下,看見跟著藉溪先生(胡憲)學(xué)習(xí)的人,不下于千人。于是,我也是他的學(xué)生。他學(xué)識淵博,深入追求,審慎思考,分辨明確
,研究著大學(xué)問。他心術(shù)正,意念誠,將研究事物的原理法則,總結(jié)為理性知識。上至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及孔孟之道統(tǒng)統(tǒng)提及,下到師祖安國公的家傳,師伯致堂公(胡寅)
、五峰公(胡宏)的家教,將他們互相印證,對百家諸子的至理名言,一一作詳細(xì)的研究。他過著悠閑舒適的日子,大概也有好多年了。
現(xiàn)在,看過宗譜,考察胡氏根本,才知道是舜帝的后人。周文王消滅商紂王后,找到舜帝的后人,封媯滿為陳國的國君。以后,后人逐漸增多,就分布到各處居住。先多住在咸陽。到了
隋朝,福公、裕公南渡長江。遷往徽州、宣城之間。碧山、清華就是其子孫開始居住的地方。后有遷浙江龍泉、紹、湖等地的;有遷福建崇安(武夷山)的;有遷江廣西北部廬陵等地的;還
有池州府、太平府、秣陵(南京)一帶,這些地方的胡姓,都是一脈相承的。
以前,在漢朝為官的多,剛公、廣公都是杰出的代表,當(dāng)時都十分有名。在唐朝為官的更多,學(xué)公、琿公為最杰出的代表。一個是和李克用一樣,建樹了杰出的功勛;一個和李白是同事
、至交。后來,李白拜訪琿公,還給琿公題了詩,寫了譜序。胡氏修家譜,就是從這時開始的。(胡豐炘注:其實,福公、裕公的父親胡樂陵公已編過統(tǒng)譜)
及至宋朝,太祖高皇帝(趙匡胤)以來,國勢昌盛,人才輩出。先有胡公瑗,定雅樂,謚封安定公。后有太師胡公安國作“春秋胡傳”,皇帝都作為座右銘,每天讀一遍。師伯致堂公、
五峰公,堅決不與奸相秦檜為伍,屢屢遭到貶謫,因此而名聲大振。廬陵出胡公銓,因為直諫,也遭到貶謫。這均是當(dāng)朝胡氏出的人才。父子兄弟(指胡安國、胡寅、胡寧、胡宏)四人,都
是真正的名儒,維護的是正道。就是“三蘇”(指蘇軾父子)也遠遠不能相比。
胡氏家譜,前后連貫,條理清楚,歷代的能人賢士,時刻像真的展現(xiàn)在眼前一般。胡氏子孫,天下都是一家人的道理,打開家譜就看的一清二楚。真可和《國史》相媲美。我作為一個后
進學(xué)生,也不敢超越本分,本著尋根求源的精神,敘述胡氏家譜的源流,由此而記載賢人達士的功德。放在家譜的末幅,以供閱覽?,F(xiàn)在就恭敬地作了這篇序。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辛卯歲 月
新安 朱熹 序
安徽省太平縣(今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仙源城南胡氏
周保公第二十二世孫升明 譯文
公元2011年9月7日
修訂完稿: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