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寫了一份“備忘錄”。梁的兒子已經十幾歲了,父親覺得在兒子成長過程中,將有很多機會,也有很多挑戰,不可能處處順利,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他把自己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經驗,列為九條,寫與兒子,讓兒子好好記住。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人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于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珍惜感恩外,也請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一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做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沒有東西是必須東西是必須擁有的。看透了這一關,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需要你,或者失去你失去了世間的罪愛時,也應該明白,這并不是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短暫,今日你還在浪費者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日子愈多。與其盼望長壽,不如早點享受生活。 四,世界上并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的等候,讓時日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夸大失戀的悲傷。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切記~
六,我不要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我也不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后,你要坐巴士還是奔馳,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個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并不代表人家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會徒添不必要的麻煩。
八,我買了十多年的彩票,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等獎都沒中過。這證明人要發達,還要努力工作才行,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緣分,無論這輩子我與你相處多久,也請你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這這份“備忘錄”可謂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句句千金。對每個人都是難得的啟迪,值得品味,值得銘記。
育子是一個復雜而又美麗的過程,需要傾注一生的工程。所以,要感激自己的父母。在那深夜里,她們忍住怒火給你哼著搖籃曲;烈日當頭,他們揮汗如雨換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讀書;夕陽西下,君不見那期盼的目光望向遠方。
朱子家訓
朱伯廬(1617--1688)江蘇昆山人,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情人入關明亡遂不求功名,居鄉教授學生并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為所拒絕。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和《愧訥集》。 譯文: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灑濕庭堂內外的地面然后掃地,是廳堂內外整潔,到了天黑便要休息并自律查看一下關鎖的門戶。
對于一頓粥或一頓飯,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于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根線,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地。
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先要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口渴了,才來掘井。
1/5頁
自己生活必須節儉,聚會在一起吃喝盡可能勿要流連忘返。 餐具質樸而潔,雖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節約而精美,雖是田園種的蔬菜,也勝過山珍海味。
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 社會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奸淫和盜竊的媒介;美麗的婢女和嬌艷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家童,奴仆,不可雇傭英俊面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艷麗的裝飾。
祖宗雖然離我們年代就遠了,祭祀卻要虔誠;子孫雖然愚笨,“四書五經”卻要頌讀。自己生活節儉,以做人的正道教育子孫。不要貪圖不屬于你的財,不要喝過量的酒。
和做生意的挑販們交易,勿要占他們的便宜,看到窮苦的親戚和鄰居,要關心他們,并且要對他們有物資或金錢的援助。 對人刻薄而發家的,絕沒有長久享受的道理。行事違背倫常的人很快就會消滅。兄弟叔侄之間要互相幫助,富有的資助貧窮的;一個家庭要有嚴正的規矩,長輩對晚輩言辭應莊重。 名家分析:
此書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情至民國初年間一度成為啟蒙必讀課本之一。
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率湘軍,經十余年的戰爭,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被清廷稱“同治中興”的第一功臣,他嚴于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被稱為”最好的父親、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兄長”。 譯文:
尋求學業之精深,沒有別的辦法,說的是一個專字而已。常言說:“技能多并不能維持一個人的生計”,說的是技藝要專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卻沒有水喝是不專的過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無論如何應當致力于專深一門學業,如九弟立志練習字帖之時,決不可不提精神,隨時隨事,均可接觸體會。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也不知道你們心里究竟有專一的愛好沒有。如有志于探尋古代經典之學,就必須專守一經;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須讀一個人的文章;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須閱讀看一家文集。作文各種體裁的詩詞也是如此,作應付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也是如此。千萬不可以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心志不專,如果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則必定一無所成。切囑~切囑~千萬千萬~此后你們寫信給我,對于人專守之學業,務必詳細寫明;而且須向我詳細詢問到深處,文字多篇幅長也不要緊。以使我讀了你們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們的志向見識如何。凡是專攻一門學業的人,必有所心得體會,也必定存在著疑難問題。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告訴我,讓我與你們共同欣賞;有什么疑難問題,可以詢問我,讓我與你們共同分析。
名家解析:
被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于實際,故其親切有味,資吾齊當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逮也。 --------梁啟超
睦親 袁氏世范
袁采宋代信安(今屬浙江)人。隆興元年登進士第三,官至等溫登聞檢院。廉政剛直,政聲頗佳。由于他對為人處世,人倫教育特感興趣且很有研究。為了地方淳正風俗,他于宋孝宗五年寫成這本《世范》。初名叫《俗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該書一成,遠近便爭相抄錄。 譯文:
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最親的莫過于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兄弟有相處不融洽,不和睦的,父與子之間,或者因為父親對孩子求全責備,要求太過嚴格,兄與弟之間,或者因為爭奪家產財務。有的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沒有求全責備、爭奪財產,卻很不和睦,周圍的人看見他們不和,有的便從這種不和中分辨是非,最終仍找不到任何有說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寬容緩和,有的偏頗急躁,有的剛戾粗暴,有的柔弱儒雅,有的嚴肅莊嚴,有的輕靡浮薄,有的克制檢點,有的放肆縱情,有的喜歡嫻雅恬靜,有的喜歡紛紛擾擾,有的
2/5頁
人見識淺薄有的人見識廣博,各自的稟性氣質各有不同。父親如果強迫自己的子女和與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稟性未必是那個樣子;兄長如果如果強迫自己的弟弟和與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們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他們的言語與行動也不可能做到相合。這就是父與子、兄與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況且大凡面臨一件事情的時候,一方認為是正確的,一方認為是錯誤的;一方認為應當先做,一方認為應當后做,一方認為是緩,一方認為是急,觀點不同當然是這個樣子。如果彼此都想要對方與自己的性格、觀點、脾氣相同,必然會導致爭吵,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會產生,有的竟到了終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
如果大家都能領悟到這個道理,做父親的和做兄長的對子女與弟弟通情達理,并且不苛責子女與弟弟與自己相同;做子女和弟弟的,恭敬地追隨著父兄,并且不期望父兄只聽自己的意見,那么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必定相互和諧,沒有乖離爭論的禍患。孔子說:“對待父母,以順為孝。在處事時屢次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但必須恭恭敬敬,不違背父母,仍然在做事的時候無怨無悔。”這就是圣人交給人們和家的最重要的方法,我們應當認真地思考。
名家解析:
大家明白切要,使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顏氏家訓》之亞也---- 《四庫全書》
顏氏家訓
顏之推,原籍瑯琊臨沂北齊文學家,世居建康(今的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早傳家業,12歲時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學《禮》,《傳》” 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得粱襄王賞識,19歲被任為國左常侍。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 家訓共二十篇,他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而寫出得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他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中庸之人,和下愚之人。認為上智之人無需教育,因為上智之人是天賦之人,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盡管教他,都是無效的,因為下愚之人是無法改變的。他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于“不知” 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是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行,增長孝道知識。 他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家庭還應在胎兒未出生是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后,便應該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以“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當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他認為家庭教育應當從嚴人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為兒童細小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他繼承了孔、孟等儒家學者關于“慎交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于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為家庭教育要注意選鄰擇友,因為兒童的心理處于發展階段,尚未成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友”的道理。 ——選自《治家篇》
教育感化這件事,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所以父不慈,就資不孝,兄不友愛就弟不恭敬,夫不仁義就婦不溫順了。至于父雖慈而子要叛逆,兄雖友愛而弟傲慢,夫雖仁義而婦要欺辱,那就是天生的兇惡之人,要用刑罰殺戮來使他畏懼,而非教誨誘導能改變的了。
家中沒有人發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過錯就會馬上出現;刑罰用得不得當,那老百姓就無所措其手足。治家的寬仁和嚴格,也好比治國一樣。 孔子說:“奢侈了就不恭順,節儉了就固陋。與其不恭順,寧可固陋。”又說:“如果周公那樣的才那樣的美,但只要他既驕傲且吝嗇,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稱道了。”這樣的說法是可以儉省而不可以吝嗇的。儉省,是合乎禮法的節省;吝嗇,是對困難危急也不體恤。當今常有講施舍就為奢侈,講節儉的人就是吝
3/5頁
嗇。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儉省而不吝嗇,那就很好了。
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莊稼而食,種植桑麻而衣。所儲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園場圃之地所產;所食用的雞豬,是雞窩豬圈之所蓄養。還有房屋器皿,柴草蠟燭,沒有不是靠種植的東西來制造的。那種保守家業的,可以關上門兒生活的必需品都夠用,只是家里沒有口鹽井而已。如今北方風俗,都能做到節省儉用,溫飽就知足了。江南一帶地方奢侈,多數比不上北方。
世上的名士,只求寬厚仁愛,卻弄得待客饋送的飲食,被童仆給減少,允諾資助的東西,被妻子給克扣,輕侮賓客,刻薄鄉鄰,這也是治家的大禍害。 裴子野有遠親故舊饑寒不能自救的,都收養下來。家中一向清貧,有時遇上水旱災,用兒石米煮成稀粥,勉強讓大家都吃上,自己親自和大家一起吃,從不厭倦。京城鄴下有一個大將軍,貪欲積聚的實在夠狠,家童已有八百人,還發誓湊滿一千,早晚每人的飯菜,以十五文為標準,遇到客人也不增加一些。后來犯事處死,籍冊沒收家產,麻鞋有一屋子,舊衣藏了幾個庫,其余的財寶更多得說不完。
南陽地方有個人,深藏廣蓄,性極吝嗇,冬至后女婿看他,他只給準備了一銅甌的酒,還有幾塊獐子肉,女婿嫌太簡單,一下就吃光喝盡。這個人很吃驚,只好勉強應付的添上一點,這樣添過幾次,回頭責備女兒說:“你丈夫太愛喝酒,才弄得老實貧窮。”等他死后,家產被強大的難民洗劫一空。 名家精析:
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人子弟者,可置一冊,奉為明訓。 -----清 王
家庭訓言
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生于北京紫荊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繼位時8歲,是順治的第三子。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統一臺灣,評定準格爾丹叛亂,并抵抗當時的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 譯文:
對于天下的任何事情,都不可忽視,掉以輕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應當以謹慎的態度,就是所謂的“敬”。在沒事的時候,用“敬”來約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時候,以敬心去應對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終如一,謹慎小心,堅持謹慎持重,從長計議的做事原則,并養成一種良好習慣,就不會有什么過失,錯誤發生。所以說,一個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會處在一種厚重,澄清的狀態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即是古人所說的敬能使人的內心變得正直的含義,《禮記》一開篇就以“勿不敬”開頭,圣人的這一句話,備極至理。
仁人君子沒有他不關心愛護的。凡是愛人,愛物,都是從內心發出的愛。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他所關愛的對象也非常廣。所以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人們都愛戴他;當他走近百姓時,則人們都親近他。當他自己安閑的時候,一定會想到其他人的辛苦;當他自己安適的時候,也一定會慮及他人的勞苦。他對萬物一視同仁,一切的苦和病,他都感同身受,這就是道德的最高修養,仁愛的極致了。 人活在世上,應當追求內心的喜悅安詳。內心的喜悅安詳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滿喜悅,就會產生善良的念頭;心中充滿憤怒,就會產生兇險惡毒的念頭。所以,有句話這樣說道:“一個人只要產生一個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實踐,吉祥之神已在陪伴他了;一個人只要產生一個惡念,即使還沒有去作惡,兇神已經跟上他了”,這句話事至理名言啊。 名家精析:
大清的二百年基業,無不受到了康熙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家庭格言》——一本珍芷大內,秘不示人的皇家遺囑讀本響---候外相
中國人應有傳統的核心價值和基本理念,教誡晚輩繼承先輩的優良品德,世代傳承優秀道德的風俗人情。 應發展傳承具有“四維”“八德”的美德。 四維即是:禮義廉恥
八德即是:忠孝仁義愛義和平
4/5頁
《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狠的載物。自強而德薄,則氣量狹促;厚德而不自強,則易愚俗。二者不可偏廢。合二為一為君子之道。 賞識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帝王重要的一課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珍視的東西。賞識地看待你的下屬,愛人,孩子,及身邊的人吧~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和微笑,帶著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憶父銘
博學歷坎坷;策馬抗日寇,以善為本;又為忠孝;重倫常;講因果;守善道,不道人惡,不及人畜;逢人勸善,不遺余力,檢以修德;勤勞養康,四維八德。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老而永光。 宇敬書
做最好的家長
要學會鼓勵表揚孩子,當然不能在孩子明明犯了錯誤的情況下還鼓勵。教育孩子要嚴厲規范而不是侮辱,打擊,批判,把孩子的一無是處。 等不起的《孝》
我以為一個自私的兒子,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總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我 相信很多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得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遠無法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是作業薄上的一顆紅星,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以萬計的金錢,也許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畢淑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