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城鄉生態建設,建設株洲宜居城市,株洲市出臺了《關于在城鄉開發建設中加強山體、水域保護的決定》,進一步強化山體水域保護工作,明確相關規定,在審批上更嚴格、監管上更周密、查究上更到位,做好山體、水域保護文章。
近年來,株洲市著力建設以綠為美、以水為源、以人為本的生態城市,對眾多自然山體、水域、風景林地進行了綠線規劃控制,明確了對城市天然和人工水體的功能區劃。目前《楓溪生態山體保護規劃》、《四港整治規劃》已完成編制,年內還將全面完成“六線”規劃的編制,進一步明確需要保護的山體、水域控制區域和界限。同時強化“城市提質”,建設宜居城市。一是全面實施河渠生態風光帶項目建設。對霞灣港、建寧港、白石港、楓溪港進行清淤整治,堤岸綠化,恢復城市水體的生態功能。二是強化造林綠化工作,大力開展“三邊”造林。市財政從2009年開始三年安排600萬元資金用于“三邊”造林,目前,市縣兩級財政撥款近2000萬元完成“三邊”造林4.45萬畝,今冬明春全市全面完成6.53萬畝“三邊”造林總任務,將有力地促進城鄉綠化一體化。三是加快城市森林生態建設。在城區,通過采取規劃建綠、拆圍透綠、見縫插綠、大栽樹、栽大樹等舉措,加強城市綠化工作。市財政三年來安排資金近10億元,開展城市森林建設,增加綠化面積,使城市綠化率達到43.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3.1平方米,城區綠化質量有了大的提升。四是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開展市容市貌整治,加強城市污染治理,開展“四化”(綠化、美化、亮化、數字化)和“四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城市提質”,為建設株洲“兩型”社會和生態宜居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