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武,字典章,號陳大,齋署渺齋,湖南岳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成員,國家畫院師生聯誼中心副秘書長,先后受教于張榮慶先生、沈鵬先生、楊明臣先生、王家新先生。 2013年 第四屆全國扇面展 入展 2013年 第二屆平復帖杯書法大賽 入展 2012年 孔子藝術獎全國書法篆刻大賽 優秀獎 2012年 第三屆全國行草書展 入展 2012年 天津第五屆書法節百家精品展 入展 2007年 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 2008年 全國首屆冊頁書法作品展 入展 2010年 第三屆全國扇面書法作品展 入展 2011年 中國書法家協會百名會員精品展 入展
陳勇武書法展 2013年9月 · 三十自述 歲月荏苒,三十之年倏忽即至,然所立者何? 無非空談抱負,虛擲光陰。夜來輾轉,乃追溯往昔,點檢生平。 余生于洞庭之畔,垂髫之年嬉戲于田野之間,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雖無家學傳承,然庭訓甚嚴,學書識禮,不曾耽擱。鄉里有儒士,愛吾之才, 嘗傾授所藏舊書,且傳以古文,輔以對句詩詞。后因生計奔忙,輾轉流離,無暇重溫當時之學,日久盡忘。至于所贈書卷同我飄萍,流失較多,難以復尋。每念此,多有愧疚。 雙八歲初,問學巴陵,始識書藝,入手柳歐,臨之不輟。雖有名師指點,然天性不羈,信筆為體, 罔顧法度。此間三年閑拋,吾雖收獲甚微,然書藝之好,自此深種,歷久彌堅。又數年,游離于規矩之外,逞一時之快意,終未得要領,登堂無路。 二九之年,南下鵬城,燈紅酒綠難銷吾志,紙醉金迷不眩雙眸。工作之余 ,常卷鋪作書,跪地揮翰,縱腰酸膝腫,亦樂在其中。其時,生計尚艱,前路渺茫,吾未曾有楊意不逢之怨,縱遇挫折,亦能排遣,何也?書翰也。當揮毫之時,疲憊之態盡去,郁勃之氣漸退。故悟得書法之博大,不惟筆墨之藝,更乃修身之道也。后,機緣巧合,得人襄助,從事文宣工作,稍能如愿。此后數年,工作日見起色,然書藝未能精進,獨立茫然,不知所之。 弱冠初度,余北上京城,籍工作之余,尋訪名師,問藝求道。恩師靖頤先生,名冠京華,德標書壇,然不以吾之魯鈍為意而辱教之。數年來厚愛有加,言傳身教,誨之不倦。受教以來,遵師點撥提攜,從容循序,或云進步顯著,蓋先生教誨之功也。余自知天資貧乏,朽木難雕,不敢妄稱門下,唯恐技藝不精,有傷先生名望,乃請友制“退樓門下最差學生” 印,以自我警示。然先生啟悟沾溉之恩,自當永銘。 書入高格,當習魏晉,自上而俯下,則萬象皆收于眼底也。余用功于魏晉書風,二王一脈,此亦先生常常耳提面命,所以未入岐途也。二王一路,高境者,當得中正沖和之氣,不激不厲之風。此境知易而行難,究其源,乃學問之難及也。余常思,技藝易通,學問難深,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余必將窮畢生以事此道。 三十光陰,人生近半,累于家室,疲于生計。故常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自勉,為不喪恢弘之初志,不辱師友之厚愛焉。 感慨一時,胡亂為文,再得一律,以述心跡: 幼許丹青十五春, 個中滋味不言人。 宜將寂寞付書道, 豈為清貧沾葛巾。 蕭散風神崇逸少, 雄強筆墨仰清臣。 而今應效深樓苦, 贏得繁星共拱辰。
勇武于京南 陳勇武書法展 2013年9月 · 崇賢尚法 可致高遠 勇武2010年與我結緣,近些年來在我這里跑得比較勤,對我以老師相稱,謙恭有禮。他每次來會帶來一些臨摹或創作作品請我指點,對于他的進步和學習情況我是比較了解的。 勇武師從當代大家張榮慶先生,張先生也是我的老師,數年來在張先生的調教下,勇武進步很快,他基本理解了張先生的書學思想,并在張先生書學思想的指引下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張先生一直強調寫二王,認為二王為正脈,每一個書家都繞不過去,所以勇武的書法其根植還是在二王,他對二王圣教、尺牘等用功較勤,近年來又旁涉諸家,如顏魯公、李北海、蘇東坡、黃山谷、趙子昂等,這些古代書家的蹤跡均可從勇武的作品上看出來,這一條脈絡還是二王遺脈,可以說,他一直在一條正確規范的道路上前進。近年來我要求他臨習一些篆隸和楷書,以增強作品的古拙和氣格,勇武在這方面的也下了功夫。他習小篆崇尚清人,也能寫得有模有樣;魏楷從元楨、元倪入手,臨寫用心,時有佳構。勇武的小楷也寫得很好,以大令十三行為宗,旁涉趙子昂和唐人寫經,作品或多或少也能看出張榮慶先生的影子。 勇武基礎很好,悟性也高,用功尤勤,作品能體現多種樣貌,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尚未顯現出個人明顯風格和面目,也可以說處在一個集字階段。勇武曾因這個問題而苦惱過,我想個人風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個長期的過程,年紀輕的朋友們不建議過早的形成個人風格,應當趁年輕打好基礎,深入傳統,廣收博取。集字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是通向書法成功之路的重要路徑,古人也有成功的例子。我想勇武有這么好的基礎,在古人的世界里深挖深究,形成個人面目和風格不是難事。 勇武現在在企業中從事行政工作,繁雜的工作之余潛心書藝,亦是難能可貴。他自2002年來到北京以后,十余年來求師學藝,參加各種培訓,足見他對書法的癡情和用心。勇武對待長輩謙卑有禮、溫恭自虛;對待朋友熱情豪放、重情重義。在北京他認識很多的老師,結交了不少書法圈的朋友,得到不少幫助。去年他想參加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求教于我,我是極力同意他去學習的,能得到書法名家的教誨,結交全國各地的朋友,比埋頭在家寫字更有收獲。他聽從了我的建議,通過一年的學習,他又長進不少。所以,勇武的進步不是偶然的,古人言苦心人天不負,是不會錯的。 勇武是80后,今年已經三十出頭了,他雖然不是書法科班出身,但從未走過彎路,在八零后的青年書法家中,他算寫的不錯的。我希望勇武要不斷的讀書,包括書論、文史、歷史、鑒賞、詩詞等方面,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各方面的學識,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使作品更具涵養和文人氣質。勇武還年青,我相信他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期待他。 陳勇武書法展 2013年9月 · 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一代,有志于書法的很少了,熱愛書法而又走傳統路子的更是寥寥,陳勇武是其中的一個。陳勇武君的書法我見得不多,但是印象深刻,是典型的二王書風,溫潤平和,有濃郁的書卷氣。千百年來,二王一道對于學書者來說似乎都是條坦途,實際上在這條路上行進的日子一久,很多人會大呼上當,因為走在前面的人太多太多,其中還有不少大師名家。于是,怯懦者半途而廢,保守者亦步亦趨,高遠者則沉潛琢磨,立志獨辟蹊徑。我認為,陳勇武君是一位有“成一家之法”志向的年輕人。在他的書法中,二王流轉圓美的筆法固然清晰可辨,同時也要看到顏魯公、李北海、蘇東坡、趙子昂對他的影響,他的一些字呈橫向取勢,略顯豐腴,閣帖影子若隱若現,看出他涉獵之廣,功夫之深,更可以看到陳勇武求變之旨。值得一說的是,無論陳勇武在風格上有何變化,其書法作品呈現出來的總體面貌并不駁雜,而流露出來的精神氣質更是非常統一。陳勇武書法的這種精神氣質,我概括為“和”。 27-43 IMG_9468.jpg(441.82 KB, 下載次數: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