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物理學思想著作(第一本是大一時讀的《普通人的物理世界》),寫的很不錯。這些思想,除了理論物理學家,恐怕別人很難想得出。
涉及宇宙爆炸論、物質組成、量子力學、熱力學、生命起源、物質與意識、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整體與局部、人工智能、宗教與科學、黑洞學說、宇宙目的與終結等問題。這是我對世界認識的又一次巨大沖擊,當然也發現在我的不少想法竟然與這位理論物理學家有不少吻合。
歸納起來,現代物理學提供了下面的一些觀點,這些雖然不能與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震撼影響相比,但是也是一種沖擊。
1.能量可以產生質量,質量是能量的禁錮狀態,E=mc2,這是相對論觀點。
2.能量有正負之分,所以能量是可以憑空產生的。物質也有正反之分。大爆炸論認為,100億份的能量產生了一百億零一份的正物質和一百億份的反物質,正反物質湮滅,剩下了一份的正物質,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湮滅產生的能量形成了現在3K的宇宙背景輻射。
3.萬有引力是最難理解的一種力,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種力,萬有引力的強度決定了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滅亡的方式。萬有引力的能量如何測量?其作用的性質是如何?萬有引力是否就是負能量的主要成分?至今還不了解。
現代的天文物理學,對于宇宙爆炸理論還是非常支持的。按照上面的理論和天文觀測的數據計算,兩者是相符。
4.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確實正確),決定了宇宙是有限年齡的,也是必然走向滅亡的。熵,就整體而言是不斷增大的,但是由于宇宙的物質降溫速度不同,所以存在了溫差,造成熱量的輻射轉移,從而形成了負熵。這些負熵造就了生命。熱力學第二定律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封閉環境,但是我們對于萬有引力和宇宙的結構的了解不夠,所以還無法確定宇宙整體是否符合這條定律,或者萬有引力是否具有改變它的能力,還不得而知。
5.世界不一定就是確定的,在微觀世界中是隨機的。我們這個宇宙的存在是偶然還是必然的,也是一個問題,是個偶然的幾率形成的,還是某種奇跡形成的。這里存在強人擇說、弱人擇說、多宇宙說、平行宇宙說等。
6.簡單的局部可以組成強大的整體,整體具有局部不具有的性質。不能夠用局部的觀點去看待整體的一些性能。生命是由無生命的基本物質組成的,但是卻高于基本物質的功能。人工智能,由電子器件組成,也是可以超越電子器件和軟件的限制;而超越人的智力的,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7.因果未必就是先后的。在微觀領域,原因可以在結果之后。你的觀察使得量子態崩潰,從而決定了量子原先作用的狀態。同樣,宇宙,或許也是一個自觀察的系統,今天我們的存在和觀察決定了宇宙的誕生和發展。按照人擇原理,如果我們觀察不到那個宇宙,或者那個宇宙中沒有智慧,那么那個宇宙就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形成一個自觀察系統,它的存在是以對自己的觀察為依據的。
8.自然的上帝與超自然的上帝相比,更加可能。強大的智能或許是可以改變宇宙的結構,和創造生命的。即使人類,在不遠的將來也是可以創造生命和智能的。我們地球的生命是自然進化的,還是被自然的上帝塑造的,這也是一個迷。
9.意識真的后于“物質”(可見)產生?意識,是一種表達,但是并不依賴于介質,所以電磁波,引力等復雜的系統也是可以形成意識的。那么這個宇宙的結構是否經過這種“自然的上帝”的創造也未必不可。
10.物質與意識是分開的,還是低級與高級的關系,還是混在一起,相互影響的?現在還沒有結論,在微觀世界可以說是混在一起的,在宏觀來看則似乎是分開的。
11.智慧生物改變周圍的能力會不斷增強,我們可以毀滅時空,那么是否智慧最終也可以創造時空(宇宙),到底是改變的力量更大還是客觀規律的力量更大,這是一個更高的問題了。
12.就科學發展而言,上帝觀點、人擇觀點,是不利的。上帝觀點,用上帝代替了我們的探索和思考。人擇觀點,認為如果不這樣,我們就無法認識和解釋原因和目的,那樣其實也就不需要解釋。但是卻又是可能的。
13.物質、時間、空間是可分的,還是不可分的。時空是否也是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或者是一種東西的兩個方面?我們對時空的認識還很浮淺。
14.世界是否是對稱的,是否可以實現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我們的物理學還在探索之中,其中最難的就是了解萬有引力場的性質。
15.世界是有目的的么?這也涉及到了人的生存的意義問題。
……
這里面有不少是物理學理論和實驗支持的,也有不少是需要進行驗證的假說,例如質子是否會衰變,現在還在做實驗和觀察。也有也些是我們現在甚至永遠都無法驗證的,但是卻是理論上可以的。當然書中也留下了很多問題,有待于后人或者智慧去研究。
這些應該算物理學的范疇罷,頂多算作“自然哲學”,與“哲學”相對。
涉及宇宙爆炸論、物質組成、量子力學、熱力學、生命起源、物質與意識、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整體與局部、人工智能、宗教與科學、黑洞學說、宇宙目的與終結等問題。這是我對世界認識的又一次巨大沖擊,當然也發現在我的不少想法竟然與這位理論物理學家有不少吻合。
歸納起來,現代物理學提供了下面的一些觀點,這些雖然不能與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震撼影響相比,但是也是一種沖擊。
1.能量可以產生質量,質量是能量的禁錮狀態,E=mc2,這是相對論觀點。
2.能量有正負之分,所以能量是可以憑空產生的。物質也有正反之分。大爆炸論認為,100億份的能量產生了一百億零一份的正物質和一百億份的反物質,正反物質湮滅,剩下了一份的正物質,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湮滅產生的能量形成了現在3K的宇宙背景輻射。
3.萬有引力是最難理解的一種力,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種力,萬有引力的強度決定了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滅亡的方式。萬有引力的能量如何測量?其作用的性質是如何?萬有引力是否就是負能量的主要成分?至今還不了解。
現代的天文物理學,對于宇宙爆炸理論還是非常支持的。按照上面的理論和天文觀測的數據計算,兩者是相符。
4.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確實正確),決定了宇宙是有限年齡的,也是必然走向滅亡的。熵,就整體而言是不斷增大的,但是由于宇宙的物質降溫速度不同,所以存在了溫差,造成熱量的輻射轉移,從而形成了負熵。這些負熵造就了生命。熱力學第二定律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封閉環境,但是我們對于萬有引力和宇宙的結構的了解不夠,所以還無法確定宇宙整體是否符合這條定律,或者萬有引力是否具有改變它的能力,還不得而知。
5.世界不一定就是確定的,在微觀世界中是隨機的。我們這個宇宙的存在是偶然還是必然的,也是一個問題,是個偶然的幾率形成的,還是某種奇跡形成的。這里存在強人擇說、弱人擇說、多宇宙說、平行宇宙說等。
6.簡單的局部可以組成強大的整體,整體具有局部不具有的性質。不能夠用局部的觀點去看待整體的一些性能。生命是由無生命的基本物質組成的,但是卻高于基本物質的功能。人工智能,由電子器件組成,也是可以超越電子器件和軟件的限制;而超越人的智力的,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7.因果未必就是先后的。在微觀領域,原因可以在結果之后。你的觀察使得量子態崩潰,從而決定了量子原先作用的狀態。同樣,宇宙,或許也是一個自觀察的系統,今天我們的存在和觀察決定了宇宙的誕生和發展。按照人擇原理,如果我們觀察不到那個宇宙,或者那個宇宙中沒有智慧,那么那個宇宙就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形成一個自觀察系統,它的存在是以對自己的觀察為依據的。
8.自然的上帝與超自然的上帝相比,更加可能。強大的智能或許是可以改變宇宙的結構,和創造生命的。即使人類,在不遠的將來也是可以創造生命和智能的。我們地球的生命是自然進化的,還是被自然的上帝塑造的,這也是一個迷。
9.意識真的后于“物質”(可見)產生?意識,是一種表達,但是并不依賴于介質,所以電磁波,引力等復雜的系統也是可以形成意識的。那么這個宇宙的結構是否經過這種“自然的上帝”的創造也未必不可。
10.物質與意識是分開的,還是低級與高級的關系,還是混在一起,相互影響的?現在還沒有結論,在微觀世界可以說是混在一起的,在宏觀來看則似乎是分開的。
11.智慧生物改變周圍的能力會不斷增強,我們可以毀滅時空,那么是否智慧最終也可以創造時空(宇宙),到底是改變的力量更大還是客觀規律的力量更大,這是一個更高的問題了。
12.就科學發展而言,上帝觀點、人擇觀點,是不利的。上帝觀點,用上帝代替了我們的探索和思考。人擇觀點,認為如果不這樣,我們就無法認識和解釋原因和目的,那樣其實也就不需要解釋。但是卻又是可能的。
13.物質、時間、空間是可分的,還是不可分的。時空是否也是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或者是一種東西的兩個方面?我們對時空的認識還很浮淺。
14.世界是否是對稱的,是否可以實現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我們的物理學還在探索之中,其中最難的就是了解萬有引力場的性質。
15.世界是有目的的么?這也涉及到了人的生存的意義問題。
……
這里面有不少是物理學理論和實驗支持的,也有不少是需要進行驗證的假說,例如質子是否會衰變,現在還在做實驗和觀察。也有也些是我們現在甚至永遠都無法驗證的,但是卻是理論上可以的。當然書中也留下了很多問題,有待于后人或者智慧去研究。
這些應該算物理學的范疇罷,頂多算作“自然哲學”,與“哲學”相對。
《上帝與新物理學》摘錄
《上帝與新物理學》
作者:Paul Davis
前言
我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人在世上看到的東西很有限。
第一章 科學與宗教在變化著的世界中
作者:Paul Davis
前言
我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人在世上看到的東西很有限。
第一章 科學與宗教在變化著的世界中
科學與宗教代表了人類思想的兩大體系。
假如科學家的測定揭示出地球的年齡為45億年,那么,再去爭論上帝創造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年或公元前10000年就沒有什么意思了。
任何宗教,假如其信仰的基礎是可被證明為錯誤的假設,那么這種宗教就別想長命。
但宗教長久以來就已經制度化了,宗教常常更關注權力,政治,而不關注善與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大多數宗教都贊美愛心,和睦,謙卑,并將之稱為美德,但世界上各大宗教組織的歷史卻常常是以仇恨,戰爭,傲慢為其特色的。
科學界作為一個群體是隨時樂于采納新觀點的,科學原則之爭不會引發人類相互殘殺的戰爭。
(我們)堅決而誠實地信仰了某種不真實的東西。
第二章 創世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紀紀》第1章第1節
但當時沒有人在現場看。 ---斯蒂芬·溫伯格《量初的三分鐘》
我所說的宇宙是散布在一切星系之中,之間的一切物質,一切形式的能量,一切非物質的東西如黑洞,引力波以及一切延伸向無限(假如果真如此的話)的空間。
假如早已有了無窮多的事件,為什么我們發現我們自己是生活在現在這一時刻?
熱力學第二定律以為宇宙的無序程度與日俱增,宇宙在緩慢地,但卻無可挽回地墜入混沌。
推論一是,宇宙最終將會死去,消沉在它自己的熵里,這個推理,物理學家們稱之為宇宙的“熱死”。
我們似乎可以說,就恒星和行星的行成而言,是談不上什么創生的,不過是某種宇宙裝配線不斷地把原料(氫,氦以及很少的重元素)裝配成恒星,行星罷了。
引力為一切大規模的宇宙現像提供了動力。
時間在沒有引力的環境污中要比在地球的表面走得快。
“無限”之類的概念不應濫用,否則會導致無意義。
空間也可能體積有限卻沒有邊界,這種奇異的圖象怕是沒幾個人能真正看明白。
我們可以想像這超圓體縮至無限小,體積消失,就像一個圖面縮小到了半徑為零一樣。
人的直覺是力不從心的向導。
科學以數學為語言,就能夠描述完全超科人類想像力的東西。
時間與空間一樣,只是存在而已。
宇宙從此以后能長生不老這種看法卻找不到任何邏輯的理由。
第三章 上帝創造了宇宙?
20世紀之前,科學家和神學家都認為,物質是不能用自然的方法創造(毀滅)的。
能量的放射性發射就產生接近光速運動的亞原子。
在實驗室中,每造出一個粒子,就必有一反粒子。
在后續的大廝殺中,10億成對的質子和反質子彼此湮滅,留下了一個未配對的質子和孤立的電子……就變成了后來構成所有星系的物質,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還有我們人類本身,都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
同樣預言,根據產生微量剩余物質的機制,也會有物質的自發性微量毀滅。這種理論認為:在極長的時間里,質子會衰變成正電子,而正電子會進而湮滅電子,這樣,一切物質最后注定要歸于消失。
一個質子的平均壽命至少是10(30次方)年。
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世上竟然有東西,而且與沒東西相比,有東西是毫無道理的。 ----克拉克
假如某種東西從來沒有進入存在,而是一直存在著呢?
奇點只是一種東西(時空)的邊界。
星系是由旋轉的星系形成的,星系是由最初的氫氣形成的,氫是由大爆炸的一瞬間產生的質子開成的,質子是由空間彎曲形成的。
每個存在的人都有一個母親……但人類顯然沒有一個母親。 ——羅素
目前不清楚宇宙是不是個事物。
宇宙論論證的基礎,就是設定一個事物都必有一個原因,然而其結論則是至少有一個事物(上帝)不需要原因,因此,宇宙論論證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我們設想它在其自身內部包含了它的秩序原理,我們實際上就是斷言它是上帝。 ——休謨
世界與時間都有一個開始,世界并不是在時間中被創造出來的,而是與時間一起被創造出來的。 ——圣奧古斯丁。
設想你能夠影響19世紀的事件來阻止你的出生,這豈不荒唐?
量子原理表明,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觀測者在將來做的事就決定了過去發生的事,甚至那過去是如此遙遠,遠到生命都不存在。 ——約翰·惠勒
在大爆炸之外(不是之前,因為沒有之前),存在著一些沒有裝配起來的“齒輪”,一些形而下的東西,但不在時間或空間中。
第四章 為什么會有個宇宙?
宇宙越是好像可以理解,它也就越是好像沒有意義。 ——斯蒂芬·溫伯格
與其說上帝是宇宙的原因,不如說上帝是宇宙的解釋。
這世界并不是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而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測的,有秩序的。
上帝從某種更為廣闊的背景以一種有組織的方式創造了每一事件,更為廣闊的背景是現高維度的空間?是一種不是空間的物理結構?是一種全然非物理的結構(這又是什么意思呢?)
這種想法使人想起了那個掉進泥塘的小孩的故事,那小孩掉進泥塘之后,拽自己的靴襻,硬是把自己拽出了泥塘。
假如按照表面意義來理解對最初奇點的預測,宇宙就是始于一種無限高溫,無限密度和無限能量的狀態。
今天的有組織的能量,其絕對最大的來源是高度活潑的氫氣,它占了宇宙物質大約75%,氫為所有正常的恒星提供燃料,氫被燃燒之后(在核聚變中燃燒),變成了一些諸如鐵之類的較重的元素。鐵只是核廢料,其中沒有可用的核能鎖閉在里面了。
現在還沒有要知道怎樣將一空間彎曲(即引力)定量化,這一問題懸而未決。
上帝是無限的簡單……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有趣的宇宙。
很可能最終的定律(有這里是超力)有一種數學結構是唯一在邏輯上沒有矛盾的物理原理。
第五章 什么是生命?整體論對還原論
我們是生存機器,是些機器人,被盲目地編了程序,以便保存那些只顧自己的分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其整體大于其部分的總和。
生命是一個整體現象。
生物體的生殖,就是DNA螺旋體對自己進行化學復制,這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機械過程,盡管復雜。
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中,按純粹的幾率,任何可能的事件都必定在某處發生。顯然,我們就是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塊區域發生了極其罕見的事件。
第六章 精神與靈魂
物質世界就成了新思想的來源,實際上是重新安排精神世界。
靈魂在哪里呢?哪里也不在。以為靈魂在一什么位置,就像是想找出數字7在什么置,或貝多芬交響樂在什么位置一樣,都是理解錯誤。
某種東西,只在時間中存在,卻不在空間中存在,有這樣的事么?
第七章 自我
我一生中有一件憾事,就是我不是另一個人。 ——伍迪·艾倫
精神不是一個人的所有物,而是一個人的所有者。我的精神不是一種所有財產,而是我本身。
沒有記憶的人對外界的反應或者是完全沒有規律的,或者是純粹的刺激反應。因而,他的行為跟一個程序沒編好的自動裝置沒什么兩樣。
哲學家們的觀點是:人類的意識并非僅僅是由知覺構成的,而是由自覺構成的,我們知道我們知道。
埃米尼底斯的命題:A,本陳述是偽的。 A是真是偽呢?假如是真,可陳述本身卻說它是偽的;假如是偽的,那了陳述肯定就是真的。但A不可能同時又真又偽,因此,A是真還是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羅素悖論:A:下面的陳述是真的。 A1
上面的陳述是假的。 A2
霍夫斯塔特推測道:“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很有那個古代童話的味道,那童話警告人們說,尋求自我認識就是踏上……永遠也完結不了的旅程。”
你之所以為你,你的個性,你的能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你身體的化學和物理狀況聯系在一起的。
所謂多重人格指的是精神紊亂,患這種紊亂癥的人,其大腦左右兩半球之間的聯系被切斷,導致出現一些精神狀態,大致來說就是,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么。
精神的主要成份是信息。
第八章 量子因素
細察之下,我們日常體驗到的硬梆梆的物質化成了幽靈一般逃逸的影像組成的大旋流。
根據量子論,在沒有因的情況下也可能有果。
不確定性大原理的意思是,你不能知道一個原子,或一個電子,或一個什么東西在什么位置上,同時又知道它在如何運動。
犯罪率的波不是物質的波而是或然率的波,在犯罪率的波最強的地方,最有可能出現重罪。
不管我們在我們的時空中走得多遠,也到不了其他的世界。
埃弗列特提出,量子系統的不確定性產生了一種多枝狀實在,在這種實在中,宇宙不斷分岔,變為眾多的“平等宇宙”。這些平行宇宙在物理上是不連通的,但都是同樣實在的。觀察者的精神也隨著宇宙的分岔而分成無數的副本。
在某些世界里,希特勒沒有出現過,約翰·肯尼迪還活著。
第九章 時間
假如不預先假定過去和將來有區別,經驗這個詞就不會有意義。 ——卡爾·馮·魏澤克
運動的鐘相對于不運動的鐘而言,其走時要慢一些。這個現象就導致了著名的“雙生子效應”——一個宇航員高速航行若干年后返回地球,變得比他留在地球上的孿生兄弟年輕了。
U介子在巨大的回旋加速器中被加速到接近光束,可有十幾倍于它靜止時的壽命(它靜止時,大約在幾微秒之內就會衰變。)
1秒鐘的時間相當于很大很大的空間——準確地說相當于299000公里。
黑洞就代表著通向永恒的近路。
他要想從黑洞中出來,就必須在進入黑洞之前就出來。
在相對論中,光信號是一切的規則,而光信號尤其禁止任何信號跑得比它快。
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些術語在我們周圍的場所中可能有意義,但不能適用于別的地方。
過去,現在和將來必定是同樣實在的,因為一個人的過去是另一個人的現在,再一個人的將來。
時間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刻都向過去和將來兩個方向延伸,就像是空間在任何一個給定的位置延伸一樣。
你之所以有那樣的感覺(為什么我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或許跟短期記憶過程有關。
第十一章 物質的基本結構
在那極端的場合下,粒子的質量降低為零,粒子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運行,這速度就是光速。
任何宗教,假如其信仰的基礎是可被證明為錯誤的假設,那么這種宗教就別想長命。
但宗教長久以來就已經制度化了,宗教常常更關注權力,政治,而不關注善與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大多數宗教都贊美愛心,和睦,謙卑,并將之稱為美德,但世界上各大宗教組織的歷史卻常常是以仇恨,戰爭,傲慢為其特色的。
科學界作為一個群體是隨時樂于采納新觀點的,科學原則之爭不會引發人類相互殘殺的戰爭。
(我們)堅決而誠實地信仰了某種不真實的東西。
第二章 創世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紀紀》第1章第1節
但當時沒有人在現場看。 ---斯蒂芬·溫伯格《量初的三分鐘》
我所說的宇宙是散布在一切星系之中,之間的一切物質,一切形式的能量,一切非物質的東西如黑洞,引力波以及一切延伸向無限(假如果真如此的話)的空間。
假如早已有了無窮多的事件,為什么我們發現我們自己是生活在現在這一時刻?
熱力學第二定律以為宇宙的無序程度與日俱增,宇宙在緩慢地,但卻無可挽回地墜入混沌。
推論一是,宇宙最終將會死去,消沉在它自己的熵里,這個推理,物理學家們稱之為宇宙的“熱死”。
我們似乎可以說,就恒星和行星的行成而言,是談不上什么創生的,不過是某種宇宙裝配線不斷地把原料(氫,氦以及很少的重元素)裝配成恒星,行星罷了。
引力為一切大規模的宇宙現像提供了動力。
時間在沒有引力的環境污中要比在地球的表面走得快。
“無限”之類的概念不應濫用,否則會導致無意義。
空間也可能體積有限卻沒有邊界,這種奇異的圖象怕是沒幾個人能真正看明白。
我們可以想像這超圓體縮至無限小,體積消失,就像一個圖面縮小到了半徑為零一樣。
人的直覺是力不從心的向導。
科學以數學為語言,就能夠描述完全超科人類想像力的東西。
時間與空間一樣,只是存在而已。
宇宙從此以后能長生不老這種看法卻找不到任何邏輯的理由。
第三章 上帝創造了宇宙?
20世紀之前,科學家和神學家都認為,物質是不能用自然的方法創造(毀滅)的。
能量的放射性發射就產生接近光速運動的亞原子。
在實驗室中,每造出一個粒子,就必有一反粒子。
在后續的大廝殺中,10億成對的質子和反質子彼此湮滅,留下了一個未配對的質子和孤立的電子……就變成了后來構成所有星系的物質,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還有我們人類本身,都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
同樣預言,根據產生微量剩余物質的機制,也會有物質的自發性微量毀滅。這種理論認為:在極長的時間里,質子會衰變成正電子,而正電子會進而湮滅電子,這樣,一切物質最后注定要歸于消失。
一個質子的平均壽命至少是10(30次方)年。
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世上竟然有東西,而且與沒東西相比,有東西是毫無道理的。 ----克拉克
假如某種東西從來沒有進入存在,而是一直存在著呢?
奇點只是一種東西(時空)的邊界。
星系是由旋轉的星系形成的,星系是由最初的氫氣形成的,氫是由大爆炸的一瞬間產生的質子開成的,質子是由空間彎曲形成的。
每個存在的人都有一個母親……但人類顯然沒有一個母親。 ——羅素
目前不清楚宇宙是不是個事物。
宇宙論論證的基礎,就是設定一個事物都必有一個原因,然而其結論則是至少有一個事物(上帝)不需要原因,因此,宇宙論論證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我們設想它在其自身內部包含了它的秩序原理,我們實際上就是斷言它是上帝。 ——休謨
世界與時間都有一個開始,世界并不是在時間中被創造出來的,而是與時間一起被創造出來的。 ——圣奧古斯丁。
設想你能夠影響19世紀的事件來阻止你的出生,這豈不荒唐?
量子原理表明,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觀測者在將來做的事就決定了過去發生的事,甚至那過去是如此遙遠,遠到生命都不存在。 ——約翰·惠勒
在大爆炸之外(不是之前,因為沒有之前),存在著一些沒有裝配起來的“齒輪”,一些形而下的東西,但不在時間或空間中。
第四章 為什么會有個宇宙?
宇宙越是好像可以理解,它也就越是好像沒有意義。 ——斯蒂芬·溫伯格
與其說上帝是宇宙的原因,不如說上帝是宇宙的解釋。
這世界并不是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而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測的,有秩序的。
上帝從某種更為廣闊的背景以一種有組織的方式創造了每一事件,更為廣闊的背景是現高維度的空間?是一種不是空間的物理結構?是一種全然非物理的結構(這又是什么意思呢?)
這種想法使人想起了那個掉進泥塘的小孩的故事,那小孩掉進泥塘之后,拽自己的靴襻,硬是把自己拽出了泥塘。
假如按照表面意義來理解對最初奇點的預測,宇宙就是始于一種無限高溫,無限密度和無限能量的狀態。
今天的有組織的能量,其絕對最大的來源是高度活潑的氫氣,它占了宇宙物質大約75%,氫為所有正常的恒星提供燃料,氫被燃燒之后(在核聚變中燃燒),變成了一些諸如鐵之類的較重的元素。鐵只是核廢料,其中沒有可用的核能鎖閉在里面了。
現在還沒有要知道怎樣將一空間彎曲(即引力)定量化,這一問題懸而未決。
上帝是無限的簡單……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有趣的宇宙。
很可能最終的定律(有這里是超力)有一種數學結構是唯一在邏輯上沒有矛盾的物理原理。
第五章 什么是生命?整體論對還原論
我們是生存機器,是些機器人,被盲目地編了程序,以便保存那些只顧自己的分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其整體大于其部分的總和。
生命是一個整體現象。
生物體的生殖,就是DNA螺旋體對自己進行化學復制,這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機械過程,盡管復雜。
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中,按純粹的幾率,任何可能的事件都必定在某處發生。顯然,我們就是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塊區域發生了極其罕見的事件。
第六章 精神與靈魂
物質世界就成了新思想的來源,實際上是重新安排精神世界。
靈魂在哪里呢?哪里也不在。以為靈魂在一什么位置,就像是想找出數字7在什么置,或貝多芬交響樂在什么位置一樣,都是理解錯誤。
某種東西,只在時間中存在,卻不在空間中存在,有這樣的事么?
第七章 自我
我一生中有一件憾事,就是我不是另一個人。 ——伍迪·艾倫
精神不是一個人的所有物,而是一個人的所有者。我的精神不是一種所有財產,而是我本身。
沒有記憶的人對外界的反應或者是完全沒有規律的,或者是純粹的刺激反應。因而,他的行為跟一個程序沒編好的自動裝置沒什么兩樣。
哲學家們的觀點是:人類的意識并非僅僅是由知覺構成的,而是由自覺構成的,我們知道我們知道。
埃米尼底斯的命題:A,本陳述是偽的。 A是真是偽呢?假如是真,可陳述本身卻說它是偽的;假如是偽的,那了陳述肯定就是真的。但A不可能同時又真又偽,因此,A是真還是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羅素悖論:A:下面的陳述是真的。 A1
上面的陳述是假的。 A2
霍夫斯塔特推測道:“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很有那個古代童話的味道,那童話警告人們說,尋求自我認識就是踏上……永遠也完結不了的旅程。”
你之所以為你,你的個性,你的能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你身體的化學和物理狀況聯系在一起的。
所謂多重人格指的是精神紊亂,患這種紊亂癥的人,其大腦左右兩半球之間的聯系被切斷,導致出現一些精神狀態,大致來說就是,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么。
精神的主要成份是信息。
第八章 量子因素
細察之下,我們日常體驗到的硬梆梆的物質化成了幽靈一般逃逸的影像組成的大旋流。
根據量子論,在沒有因的情況下也可能有果。
不確定性大原理的意思是,你不能知道一個原子,或一個電子,或一個什么東西在什么位置上,同時又知道它在如何運動。
犯罪率的波不是物質的波而是或然率的波,在犯罪率的波最強的地方,最有可能出現重罪。
不管我們在我們的時空中走得多遠,也到不了其他的世界。
埃弗列特提出,量子系統的不確定性產生了一種多枝狀實在,在這種實在中,宇宙不斷分岔,變為眾多的“平等宇宙”。這些平行宇宙在物理上是不連通的,但都是同樣實在的。觀察者的精神也隨著宇宙的分岔而分成無數的副本。
在某些世界里,希特勒沒有出現過,約翰·肯尼迪還活著。
第九章 時間
假如不預先假定過去和將來有區別,經驗這個詞就不會有意義。 ——卡爾·馮·魏澤克
運動的鐘相對于不運動的鐘而言,其走時要慢一些。這個現象就導致了著名的“雙生子效應”——一個宇航員高速航行若干年后返回地球,變得比他留在地球上的孿生兄弟年輕了。
U介子在巨大的回旋加速器中被加速到接近光束,可有十幾倍于它靜止時的壽命(它靜止時,大約在幾微秒之內就會衰變。)
1秒鐘的時間相當于很大很大的空間——準確地說相當于299000公里。
黑洞就代表著通向永恒的近路。
他要想從黑洞中出來,就必須在進入黑洞之前就出來。
在相對論中,光信號是一切的規則,而光信號尤其禁止任何信號跑得比它快。
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些術語在我們周圍的場所中可能有意義,但不能適用于別的地方。
過去,現在和將來必定是同樣實在的,因為一個人的過去是另一個人的現在,再一個人的將來。
時間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刻都向過去和將來兩個方向延伸,就像是空間在任何一個給定的位置延伸一樣。
你之所以有那樣的感覺(為什么我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或許跟短期記憶過程有關。
第十一章 物質的基本結構
在那極端的場合下,粒子的質量降低為零,粒子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運行,這速度就是光速。
相互作用弱的較輕粒子都被稱作輕子,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弱,以至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透好幾不年厚的固體鉛。
總有一天,有一扇門肯定會開啟,顯露出這個世界的閃閃發光的中心機制,既質樸,又優美。 ——約翰·惠勒。
夸克的世界已經是原了核的大約1/10.5了,而這離空間失去意義的那個最終尺度已相去不遠了。
迄今為止的一切經驗表明,所探索的系統越小,所發現的原理就越一般。
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還沒有1秒,當時的溫度高達10(27次方)度,正好可以用作探索原初物質樸狀態所需的能量。這一段時間,物理學家稱之為大統一時代,因為當時的物理正是受基本力的大統一理論的過程支配的。
第十二章 偶然還是設計?
人類終于知道了,他們在這廣漠無垠,沒有感覺的宇宙中是孤立無援的……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義務都沒有被明文規定下來。 ——《偶然與必然》雅克·莫諾
一些以指數關系增長的生物每隔一段時間數目就會加倍,1,2,4,8,16,32……
可以時時發現,一些分子由于純粹的巧合而處于無意的合作狀態中。在一個極短的時間里,混沌的大洋里會出現一塊有序的飛地。加倍放大時間尺度,人們便可相信更大的協作區將會偶然地最終出現。假如給宇宙足夠的時間,那么,人們就可以設想遲早會偶然地形成所有的恒星,行星,所有的星系,出現這種不可能得近乎荒唐的事件所需的時間長得不可想象(至少得要10(10(10次方)次方)),不過這沒有什么要緊的,假如人們愿意相信宇宙的年齡無限的話。
隨著分子到處亂撞,宇宙也進入一個又一個的狀態。最后,任何可能發生的事遲早都會發生。然后,宇宙間的物質繼續排列組合,宇宙就會開始重新進入先前有過的狀態。最后,所有的狀態都會被重新進入一遍。于是,這樣的過程就這樣持續不已,這種無限重復和復制的現象被稱作龐卡萊循環。
宇宙區區幾百億年的年齡,比起能夠產生一點點熵值降低所需的時間,完全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
明確地說,我們不可能觀察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宇宙。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只要宇宙存在,就不必對它特有的結構感到驚奇,因為它就是這個樣子。
球形是一種很特殊的形狀,它有一個特點即具有高度的數學規則性。
總有一天,有一扇門肯定會開啟,顯露出這個世界的閃閃發光的中心機制,既質樸,又優美。 ——約翰·惠勒。
夸克的世界已經是原了核的大約1/10.5了,而這離空間失去意義的那個最終尺度已相去不遠了。
迄今為止的一切經驗表明,所探索的系統越小,所發現的原理就越一般。
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還沒有1秒,當時的溫度高達10(27次方)度,正好可以用作探索原初物質樸狀態所需的能量。這一段時間,物理學家稱之為大統一時代,因為當時的物理正是受基本力的大統一理論的過程支配的。
第十二章 偶然還是設計?
人類終于知道了,他們在這廣漠無垠,沒有感覺的宇宙中是孤立無援的……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義務都沒有被明文規定下來。 ——《偶然與必然》雅克·莫諾
一些以指數關系增長的生物每隔一段時間數目就會加倍,1,2,4,8,16,32……
可以時時發現,一些分子由于純粹的巧合而處于無意的合作狀態中。在一個極短的時間里,混沌的大洋里會出現一塊有序的飛地。加倍放大時間尺度,人們便可相信更大的協作區將會偶然地最終出現。假如給宇宙足夠的時間,那么,人們就可以設想遲早會偶然地形成所有的恒星,行星,所有的星系,出現這種不可能得近乎荒唐的事件所需的時間長得不可想象(至少得要10(10(10次方)次方)),不過這沒有什么要緊的,假如人們愿意相信宇宙的年齡無限的話。
隨著分子到處亂撞,宇宙也進入一個又一個的狀態。最后,任何可能發生的事遲早都會發生。然后,宇宙間的物質繼續排列組合,宇宙就會開始重新進入先前有過的狀態。最后,所有的狀態都會被重新進入一遍。于是,這樣的過程就這樣持續不已,這種無限重復和復制的現象被稱作龐卡萊循環。
宇宙區區幾百億年的年齡,比起能夠產生一點點熵值降低所需的時間,完全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
明確地說,我們不可能觀察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宇宙。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只要宇宙存在,就不必對它特有的結構感到驚奇,因為它就是這個樣子。
球形是一種很特殊的形狀,它有一個特點即具有高度的數學規則性。
奧科姆剃刀原理:在一套可能的解釋中,最有道理的是那個包含的原理最簡單而且假設又最少的解釋。
無限多的或振蕩的典型宇宙中有序的區域彼此間隔著如此之大的空間和時間,以至沒有哪個觀察者能從經驗上證實或否證多宇宙的存在。
第十三章 黑洞和宇宙混沌
混沌是無處不在的。 ——約翰·巴羅
設想你要從可見宇宙的另一端,也就是從200億光年以外的地方,射中一個 1英寸的靶,你若想真的射中,瞄準的精度就要精確到1/10(60次方)。
空間中有一種視界,它把在它之外的一切都掩藏起來,因為沒有哪種信號或影響傳播得比光還快。于是,宇宙間各處于彼此的視界之外的那些區域之間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的物理聯系。
一塊體積不過質子大小的空間可能會暴漲至現在可以觀察到的宇宙體積的很多倍。
假如除去氫,所有的恒星則要么熄滅,要么就再找一條進行核反應的途徑來繼續產生熱。
第十五章 宇宙的終結
太陽很可能有什么變故,一有變故,地球就住不了人了。
鐵是原子核的最穩定的狀態,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系統都尋求達到其最穩定的狀態。
假如大統一論是正確的,那么這些宇宙流浪者的核物質就是不穩定的,大約10(32次方)年之后,它們的核物質就會蒸蒸日上干凈,中子和質子變成正電子,是子;正電子和電子又進而相互湮滅,并湮沒任何其他再生的電子,一切固體特質就這樣分解了。
電磁力使電子被吸到正電子那里,使它們能夠形成一些被稱作電子對的“原子”。計算顯示,在緩慢膨脹的宇宙中,大部份粒子在10(71次方)年之后都會成為電子對,但電子對這種原子實在是稀奇古怪,竟有千萬億光年那么大!這些粒子緩慢地環繞著彼此旋轉,它們運動 1CM要花100萬年的時間。電子對是不穩定的,它們的距大軌道會因為它們發射的很低能的光子而非常緩慢地損壞下去。10(116次方)年之后,大部份電子對將會崩潰,所有的粒子將發生接觸,于是立即會發生湮滅。在電子對的軌道崩壞期間,每個電子對“原子”將放射出不少于10(22次方)個光子,使熵大大地增大。
在極長的時間里,黑洞的收縮速度一直向上攀升,最后大得經過10(108次方)年之后,那些起初比很多星系加在一起還重的黑洞將會縮得一干二凈,無影無蹤。
盡管宇宙滅亡所需時間長得令人無法想像(請記住,10(100次方)是1后面有100個零),然而,看來沒有什么疑問的是,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一切結構注定要消失,只留下那黑暗,寒冷,近乎空無一物的空間。其中的物質密度越來越低,只有幾零星的中微子和光子,以及很少的其他東西,很多科學家覺得這個場很令人沮喪。
沒宇宙縮至現有大小的1%時,收縮的效應會使溫度高到水的沸點,地球(假若太陽在做垂死掙扎時地球有幸不死的話)將會變得無法居住了。
累加的引力將宇宙的收縮變成了失控的內向爆炸,這,就是所謂的“大崩塌”。
整個宇宙一下子就在一瞬間縮是比一個原子還小,于是,時空本身也分解了。
引力曾是宇宙的接生婆,引力也是宇宙的送葬者。
假如有哪種有意識的生物生存在如此遙遠的未來,以至現今的時代在它們看來無法與宇宙創生分別開來,那么,這種生物不會是人。
“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可能意味著人類將把自己在智力方面的最高地位轉給會思想的機器……將來的技術革新的時間還很長很長,機器似乎沒有什么理由不能夠做到,并且是更好地做到人腦所能做出的任何事情……有一天宇宙中會出現一個復雜的無線電通訊網絡,把數不清的散在各處的超級腦連接成一個單一的大腦。
隨著我們對決定著我們的肉體和精神特點的分子結構取得了控制權,就有可能修改現存的生物,甚至有可能發明新的生物…到那時,可以通過分子工程按訂單來“培植”大腦,那時,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區別將會消失……現在甚至可以設想,人造生物腦和固態配件能夠共生,即有機腦可“插入”固態電路……同時或許有可能在較為常規的思想機里用有機的零件來代替某些半導體晶體……難道我們不可以真的相信,再經過100萬年,10億年,1萬億年的科學探索,這些可能性會成為現實呀!要記住,我科學的年齡才僅僅幾百年啊。
無限多的或振蕩的典型宇宙中有序的區域彼此間隔著如此之大的空間和時間,以至沒有哪個觀察者能從經驗上證實或否證多宇宙的存在。
第十三章 黑洞和宇宙混沌
混沌是無處不在的。 ——約翰·巴羅
設想你要從可見宇宙的另一端,也就是從200億光年以外的地方,射中一個 1英寸的靶,你若想真的射中,瞄準的精度就要精確到1/10(60次方)。
空間中有一種視界,它把在它之外的一切都掩藏起來,因為沒有哪種信號或影響傳播得比光還快。于是,宇宙間各處于彼此的視界之外的那些區域之間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的物理聯系。
一塊體積不過質子大小的空間可能會暴漲至現在可以觀察到的宇宙體積的很多倍。
假如除去氫,所有的恒星則要么熄滅,要么就再找一條進行核反應的途徑來繼續產生熱。
第十五章 宇宙的終結
太陽很可能有什么變故,一有變故,地球就住不了人了。
鐵是原子核的最穩定的狀態,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系統都尋求達到其最穩定的狀態。
假如大統一論是正確的,那么這些宇宙流浪者的核物質就是不穩定的,大約10(32次方)年之后,它們的核物質就會蒸蒸日上干凈,中子和質子變成正電子,是子;正電子和電子又進而相互湮滅,并湮沒任何其他再生的電子,一切固體特質就這樣分解了。
電磁力使電子被吸到正電子那里,使它們能夠形成一些被稱作電子對的“原子”。計算顯示,在緩慢膨脹的宇宙中,大部份粒子在10(71次方)年之后都會成為電子對,但電子對這種原子實在是稀奇古怪,竟有千萬億光年那么大!這些粒子緩慢地環繞著彼此旋轉,它們運動 1CM要花100萬年的時間。電子對是不穩定的,它們的距大軌道會因為它們發射的很低能的光子而非常緩慢地損壞下去。10(116次方)年之后,大部份電子對將會崩潰,所有的粒子將發生接觸,于是立即會發生湮滅。在電子對的軌道崩壞期間,每個電子對“原子”將放射出不少于10(22次方)個光子,使熵大大地增大。
在極長的時間里,黑洞的收縮速度一直向上攀升,最后大得經過10(108次方)年之后,那些起初比很多星系加在一起還重的黑洞將會縮得一干二凈,無影無蹤。
盡管宇宙滅亡所需時間長得令人無法想像(請記住,10(100次方)是1后面有100個零),然而,看來沒有什么疑問的是,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一切結構注定要消失,只留下那黑暗,寒冷,近乎空無一物的空間。其中的物質密度越來越低,只有幾零星的中微子和光子,以及很少的其他東西,很多科學家覺得這個場很令人沮喪。
沒宇宙縮至現有大小的1%時,收縮的效應會使溫度高到水的沸點,地球(假若太陽在做垂死掙扎時地球有幸不死的話)將會變得無法居住了。
累加的引力將宇宙的收縮變成了失控的內向爆炸,這,就是所謂的“大崩塌”。
整個宇宙一下子就在一瞬間縮是比一個原子還小,于是,時空本身也分解了。
引力曾是宇宙的接生婆,引力也是宇宙的送葬者。
假如有哪種有意識的生物生存在如此遙遠的未來,以至現今的時代在它們看來無法與宇宙創生分別開來,那么,這種生物不會是人。
“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可能意味著人類將把自己在智力方面的最高地位轉給會思想的機器……將來的技術革新的時間還很長很長,機器似乎沒有什么理由不能夠做到,并且是更好地做到人腦所能做出的任何事情……有一天宇宙中會出現一個復雜的無線電通訊網絡,把數不清的散在各處的超級腦連接成一個單一的大腦。
隨著我們對決定著我們的肉體和精神特點的分子結構取得了控制權,就有可能修改現存的生物,甚至有可能發明新的生物…到那時,可以通過分子工程按訂單來“培植”大腦,那時,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區別將會消失……現在甚至可以設想,人造生物腦和固態配件能夠共生,即有機腦可“插入”固態電路……同時或許有可能在較為常規的思想機里用有機的零件來代替某些半導體晶體……難道我們不可以真的相信,再經過100萬年,10億年,1萬億年的科學探索,這些可能性會成為現實呀!要記住,我科學的年齡才僅僅幾百年啊。
隨著技術與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期望我們的后代對更大的,更復雜的物理系統取得控制權。
也終究會有一天,整個地球,然后是太陽系,最后是所有的恒星,都將被“技術處理”。我們的星系可能被改造得面目一新, 一些恒星被從原來的軌道上挪走,可以用氣云制造新的恒星,也可以用人工制造或控制黑洞,使黑洞成為能源,或成為宇宙社會的廢物處理裝置。
那些乞靈于上帝來解釋宇宙的組織的人,通常腦子里想的是一個超自然的行為者以違反自然定律的方式作用于世界。
假如有足夠的能量和資源,那么,人類也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引力物質,制造出一個黑洞。在這黑洞的中心,在所謂的奇點處,時間和空間被毀滅,于是,連我們都能毀滅時空。
假如有足夠的能量和資源,那么,人類也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引力物質,制造出一個黑洞。在這黑洞的中心,在所謂的奇點處,時間和空間被毀滅,于是,連我們都能毀滅時空。
第十六章 宇宙是免費午餐嗎?
在亞核世界中量子因素準許沒有原因的事件發生,例如,粒子可以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下不知從什么地方冒出來。
實際上,自發產生的空間可能只有10(-33次方)厘米大小。
實際上,自發產生的空間可能只有10(-33次方)厘米大小。
整個超引力理論要從一個宏偉的數學理論為基礎,以使物理學的一切分支(還原論意義上的)都包括在一個超定律中。
第十七章 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大自然
假如你得到的只是質樸的美,你得到的就是近乎上帝發明的最美的東西。 ——伊麗莎白·勃朗寧
量子論已促使很多物理學家宣稱,世上根本不存在“客觀的”實在。
人類的大多數制度都要求人們絕對的信仰,而科學的制度則使懷疑成為一種美德。 ——羅伯特·默頓 在我看來,假如一個人在進行研究工作時著眼于
讓他的方程式優美,假如他真有正常的洞察力,那么他肯定會獲得進步。 ——保羅·狄拉克
在物理學家看來,美這一概念的關鍵是和諧,質樸,對稱。
在物理學家看來,美這一概念的關鍵是和諧,質樸,對稱。
假如像人們所相信的那樣,一切數學最終是邏輯的數學,一切物理學最終是數學。那么,一切物理學最終不是邏輯的數學那還會是什么呢?邏輯是數學唯一能夠“思想自身”的分支。 ——約翰·惠勒
對一個從統一的觀點來把握宇宙的人來說,宇宙的整個創生過程看上去像是一個唯一的真實必然。 ——讓·達蘭貝爾
熱被認為就是輕輕跳動,說一個東西熱,就是說有一堆輕輕跳動的原子。 ——理查德·費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