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上顧命大臣的命運

宋朝為什么沒有顧命大臣

——兼論歷史上顧命大臣的命運

吳鉤

古代的政治交接,往往會發生君主制下難以克服的一種弊病——繼位的是未成年的小皇帝,還沒有能力處理政務。那怎么辦?比較常見的做法是,老皇帝生前選擇了幾位老成持重的顧命大臣,臨終托孤,請他們盡心盡力輔弼小皇帝。

譬如,漢武帝在彌留之際,立八歲的劉弗陵為太子,并指定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為顧命大臣;三國時,孫權久病,命諸葛恪領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孫亮;南北朝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臨終前將少帝劉義符托付給顧命大臣徐羨之、謝晦、傅亮、檀道濟;唐朝的李治繼位時雖然已有二十一歲,但他生性懦弱,唐太宗不放心,臨終前還是囑托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好生輔助新君;后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即位,宰相范質受命為顧命大臣;明代的穆宗皇帝駕崩,遺命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輔弼十歲的萬歷小皇帝;清代順治六歲登基,睿親王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二人輔政;他的兒子康熙八歲繼位,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政;咸豐臨終前,因太子載淳只有六歲,也安排了顧命大臣團隊,由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贊襄一切政務”。

成為被皇帝選中的顧命大臣,不能不說是人臣莫大的榮耀,意味著從此登上了權力的頂峰,獲得了百官望塵莫及的地位。然而,從歷史經驗看,顧命大臣卻如同中了惡毒的詛咒,很少得善終,不是生前被誅殺,就是死后被清算。西漢的上官桀、桑弘羊跟霍光爭權,事敗被誅,霍光雖然生前地位顯赫、權傾朝野,死后卻滅族;東吳的諸葛恪也被吳主孫亮設計殺死,并夷滅三族;劉宋的徐羨之、謝晦、傅亮、檀道濟四大臣因少帝行事乖張,廢掉了劉義符,另立劉義隆為帝,但劉義隆登上皇位之后,便尋了借口將四大臣殺掉;長孫無忌遭削爵流黔州,自縊而死;明代的張居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尸骨未寒,便被皇帝抄家;清代的多爾袞死后被追究謀逆罪,開棺鞭尸;鰲拜被成年的康熙逮捕,死于獄中;肅順被慈禧太后、恭親王聯手擒殺。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顧不了自家性命”差不多成了顧命大臣的宿命。

倒是五代后周的顧命大臣范質得到善終。按道理說,他才是最有可能丟了性命的倒霉蛋,因為歷史似乎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在他輔佐周恭帝未久,即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在出征途中被眾將擁立為帝,大部隊奔回首都,逼恭帝禪讓。后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趙宋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舊臣與皇室都得到新朝的優待與禮遇,范質繼續被任命為宰相。宋乾德二年九月,范質病逝,太祖聞訊,罷朝三日,以示哀悼。在這里,宋王朝展現出了跟前面五個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氣質——以寬仁之精神立國。

兩宋三百余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便即皇帝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十二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繼位時只有四歲。但仁宗與哲宗親政之后,都沒有對輔弼他的老臣大開殺戒。成年的宋哲宗有恢復父親宋神宗變法的志向,但輔佐幼年哲宗的一直是保守派的元祐黨人,換言之,皇帝長大之后發現他的執政理念與輔政大臣存在著強烈沖突,但宋哲宗也只是將元祐黨人外貶而已,未曾誅殺一人。所以,我們不妨戲言一句:若要當顧命大臣,還是呆在宋朝最安全。

當然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宋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誓約的約束

為什么宋代幾乎沒有發生過帝王因為政治原因而誅殺士大夫的事情(偶有一二例外)?我覺得首先是因為趙宋皇帝受到一項憲章性的約束——太祖立下的誓約。

據南宋筆記《避暑漫抄》的記錄,宋太祖趙匡胤取得帝位后,在太廟寢殿之夾室中立了一塊石碑,叫做“誓碑”,平日用黃幔遮著,夾室的門也緊鎖。凡有新君即位,到太廟拜謁完畢,都要入夾室恭讀誓碑上的誓詞。外人都不知所誓何事。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看到石碑真面目——碑高有七八尺,闊約四尺余,上面勒刻三行誓詞,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有人懷疑“誓碑”是南宋人捏造出來的,畢竟那塊石碑直到今日也沒有出土。就算這個質疑有道理吧,誓碑一事姑且存疑,但根據史料,我們還是有把握認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約應該是存在無疑的。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宋臣曹勛的自述——靖康末年,徽宗、欽宗兩帝被金人所擄,曹勛隨徽宗北遷,受徽宗囑托國事。不久曹勛逃歸南方,向高宗進了一道札子,里面就提到:“(太上皇)又語臣曰:歸可奏上,藝祖(宋太祖)有約,藏于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

如何理解宋太祖立下的這一份誓約呢?我覺得這其實是宋皇室與上天之間的立約——只有從“立約”的視角來看誓約,我們才能更準確把握這份文件的意義——趙宋的君主如果違背“誓約”,則“天必殛之”。在“天”受到人間敬畏的時代,這樣的“誓約”具有比一般遺詔更大的約束力。現在受過理性啟蒙的人們似乎難以想象古人對于“天”的敬畏了,但在古代,天命、天道確實對人間的君權產生了約束。從前的君主相信上天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他,并通過災異向失德的統治者提出警告。

事實上,太祖留下的這一誓約,基本上得到趙氏子孫的遵守。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宋神宗曾因西北用兵失利,欲斬殺一名轉運使,卻受到大臣蔡確與章惇的堅決抵制:“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開始破例。”宋臣未必知道太廟中的誓碑,但經過一百年的運作,朝廷不得殺士大夫的誓約,顯然已成了宋朝眾所周知的習慣法。皇帝最后只好發了一句牢騷:“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后來哲宗朝的元符元年,保守派陣營的元祐黨人被逐,新黨重新得勢,宰相章惇欲窮治元祐黨人,“將盡殺流人”(這回是章惇起了殺心了),但宋哲宗反對,哲宗說:“朕遵祖宗遺制,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

太祖立下的誓約以及由此形成的慣例,顯然束縛了君主誅殺士大夫的權力。一個生活在宋代的大臣,只要不是犯下罪大惡極的刑事罪行,一般是用不著擔心有一天會被皇帝殺頭的,即使他處處跟皇帝作對。

權力結構的約束

不管是宋仁宗,還是宋哲宗,登基時都還是孩童,當然離不開一班老成持重之大臣的輔政與教導。不過宋朝似乎未設“顧命”制度,老皇帝在終臨前,并沒有特別指定若干重臣為托孤大臣。盡管如此,那些先帝時代的朝中大臣,在政權交接過程及新朝開局中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乾興元年,宋真宗駕崩,留下遺命:十二歲的兒子趙禎繼皇帝位,“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根據真宗的遺命,輔臣商議如何起草遺詔,宰相丁謂欲討好劉后,提出將“權”字刪掉。“權”有從權、暫時的含意,去掉這一字,即意味著承認太后擁有聽政的正式權力。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曾堅決不肯讓步,說:“女主臨朝,已是非正常情況,稱‘權’已屬無奈,你還想將‘權’字刪去,是什么意思?”丁謂不敢再堅持己見。

宋神宗病重之時,宰相蔡確曾有意擁神宗之弟雍王或曹王為皇儲,為此他試探過另一位宰相王珪的意見,但王珪說:“皇上有子。”意思很明顯,王珪認為皇位應該由神宗的兒子趙煦繼承。王珪又上奏皇太后,“請立延安郡王(即趙煦)為太子。太子立,是為哲宗”。哲宗繼位,由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是同情舊黨的人,原來在神宗朝受到冷落的司馬光、呂公著、蘇軾等大臣,重回朝廷輔政,大儒程頤則被召來擔任小皇帝的經筵官,負起教化哲宗、養成君德的大任。

從上面的事例也可以看出,宋朝有一個慣例:皇帝若是沖齡繼位,都是由太后或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代理君權,并不需要成立一個專門的顧命大臣團隊。北宋的仁宗朝、哲宗朝、徽宗朝、南宋的光宗朝、理宗朝及恭帝朝,都出現過太后(或太皇太后)垂簾。有意思的是,宋代雖然先后有多名太后臨朝聽政,卻從未產生“女主禍政”的亂象,也沒有誕生一位像唐代武則天、清代慈禧太后那樣把持朝政的女強人。這又是為什么?

從制度因素的角度來解釋,我們認為宋朝建立了理性化程度很高的權力結構。這個權力結構,如果要進行簡單的描述,那便是——君主作為天下道德的楷模、國家主權的象征、國家禮儀的代表、中立的最高仲裁人,具有最尊貴的地位與最高的世俗權威;同時君主不應該親裁政務,雖然一切詔書都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但那基本上都是執政官熟議后草擬出來的意見,皇帝照例同意就可;治理天下的執政權委托給宰相領導的政府,用宋人的話來說,“天下之事,一切委之執政”;監察、制衡政府的權力則委托給獨立于政府系統的臺諫,“一旦諫官列其罪,御史數其失,(宰相)雖元老名儒上所眷禮者,亦稱病而賜罷”。這樣,君主只要協調好執政與臺諫的關系,使二者達成均衡之勢,便可以做到垂拱而治了——這意思也不是我附會出來的,而是秦觀說的:“常使兩者之勢適平,足以相制,而不足以相勝,則陛下可以弁冕端委而無事矣。”聽起來,有點兒“虛君”、“二權分立”的意思。

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中,出現一個未成年的小皇帝,并不會對整個帝國的權力運轉構成巨大的障礙,因為皇權已經象征化,君主不用具體執政。也因而,似乎沒有必要為小皇帝專門成立一個顧命大臣團隊,宰相領導的政府與制衡政府的臺諫保持正常運轉就可以了,至于程序性的君權,垂簾的太后便可以代行。

也正是因為皇權象征化,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太容易出現權力膨脹,因為太后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暫時代行君權,整個權力結構與權力運行機制并未改變,還是宰相執掌治理權,臺諫執掌監察權。君(由太后代理)臣各有權責,不容相侵,一旦出現女主專權的苗頭,立即就會受到文官集團的抗議和抵制。這一點跟清代的政體完全不同,清朝帝王自稱“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太后垂簾聽政代行皇權,當然也就獲得了專斷、親裁的絕對權力。

顧命大臣之設,通常是因應皇權專制之需的產物;而顧命大臣之被誅,則是其隱權力通過自我繁殖,高度膨脹,進而威脅到皇權專制的原故。宋朝政體并非皇權專制,君權、相權、臺諫權各有分際,權力的運行自有程序與制度可遵循,自然也就用不著在一個理性化的權力結構中,突兀地設置顧命大臣攝政,那完全是多此一舉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顧命大臣”在宋朝最安全
宋朝君主受到的10道約束
【讀史心得】皇權的限度
明朝二十四衙門,清朝十三衙門,兩者之間的關系你值得一看
揭秘:歷史上丁謂在宋仁宗執政期間的權勢到達頂峰了嗎?
恭親王亂喝茶的代價:被慈禧有意打壓,議政王頭銜被革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靖宇县| 武陟县| 和田县| 鹤壁市| 奉贤区| 灌阳县| 大冶市| 天长市| 沛县| 潞西市| 贵阳市| 景谷| 榆社县| 大名县| 宁蒗| 前郭尔| 富蕴县| 合作市| 华蓥市| 谷城县| 武义县| 兴和县| 台中县| 余庆县| 台山市| 云和县| 房山区| 永胜县| 咸宁市| 府谷县| 夹江县| 墨脱县| 岐山县| 承德市| 冕宁县| 通州市| 彩票| 民县| 武夷山市|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