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隨月轉陰晴收錄于騰訊網、財經網
京華時報訊(記者陳蕎)昨天,團市委、北京青聯聯合舉辦青年交友聯誼發布會,并發布了中國男女婚戀觀系列調查之剩男報告。報告顯示,高學歷剩女多于男,北京剩男比例以33%位列全國第六。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別比則高達206:100,全國處于適婚年齡段的70、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問題,且年齡越大失衡越嚴重。同時,30-39歲男性中有1195.9萬人處于非婚狀態,而同年齡段女性中有582萬人處于非婚狀態。
此次剩男報告是通過互聯網在線定量調研的方式完成,共對56013個剩男樣本進行了調研分析。調研中,剩男結論以受訪者的自我認知為依據。剩男比例,是指剩男占城市全部單身或處于不穩定戀愛關系的男性比例。
根據報告,剩男主要為70后、80后,年齡處于28-39歲。調查顯示,剩男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達到37%,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到29%。而剩女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占到48%,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則占到36%。
鏈接=剩男白皮書
14日,中國最大的婚戀交友平臺“世紀佳緣”,發布全國首個專門針對“剩男”人群的婚戀狀況調研——《剩男研究報告之剩男的自白書》。這是世紀佳緣繼去年第一季度發布《剩女自白書》之后,再次出擊瞄準當下“剩”人群。
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剩男”承認是宅男,34歲成為“剩感”最強的年齡。在25個重點省份中,“剩男”比例最高的三個省份是廣西、廣東和江西,比例分別為34.9%、33.4%、33.4%。
江西“剩男”比例全國排名第二?依據何在?記者從該研究報告中獲悉,該報告數據采用互聯網在線定量調研的研究形式進行,全國共有56013個男性參與本次調查,他們多為生于上世紀70及80年代、收入屬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單身男性。“剩男”中,28歲到39歲的單身男士人群占總人群比重最高,比“剩女”的普遍年齡晚了兩歲。25個重點省份中,江西“剩男”僅次于廣西,和廣東并列第二。
據了解,此次“剩男”數量排名靠前的廣西、江西、廣東三個省份,恰好是前不久網上公布的中國各省份身高排行榜中,位列倒數后三位的三個省份。
雖然該排名并不完全與身高掛鉤,但兩份榜單的契合引發關注。對此,華東交通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婚姻家庭咨詢師李東風認為,身高雖然算不上決定性因素,但是在擇偶過程中,女性一般都會將身高作為考量的一個標準,包括現在常常所說的“高富帥”也將身高列為優質條件之一。
對于調研報告中提及的“剩男”話題,李東風認為對社會了解“剩男”這一群體具有參考意義。相對于“剩女”多為高學歷、高收入的高知人群,“剩男”群體低學歷、低收入者較多,如何破解這一群體的擇偶難題值得思考。
我省六成男士介意被稱“宅男”
調查顯示,55%的調查者不介意被稱為“剩男”。只有到了34歲的男士才覺得有緊迫感。而女性到了29歲就恐慌“恨嫁”,開始不淡定。
調查還顯示,“剩男”中65%的人是“宅男”。相比對于“剩男”這一稱呼的不介意,多數受訪對象介意被稱為“宅男”,而江西更是有64.1%被調查對象介意“宅男”稱謂,比例較高。
至于“被剩下”的原因,男士們認為是缺少認識異性的途徑、不懂如何追求、沒勇氣談戀愛、工作忙、受過傷等等;但在女性看來,“剩男”之所以剩下是因為擇偶眼光高、工作忙、花心、挑剔觀望、不想結婚。
而江西“剩男”細分來看,“言行不一型”占42.3%、“全動力型”占20.6%。
所謂“言行不一型”是指急于找對象,同時對愛情也懷有信心,但是嚴重缺少行動來擺脫目前的單身狀態;全動力型是指從思想到行為都在積極尋愛,一旦遇到理想中的對象,就會采取行動,最容易“脫光”的人群。
江西近四成“剩男”春節被逼婚
盡管自身壓力不是很大,但來自家里親戚朋友們的壓力并不小。春節期間,親戚、朋友、父母、同學是詢問“剩男”戀愛狀況的主要人群。32%的“剩男”在春節期間被父母逼婚,52%的“剩男”父母提及結婚的問題。而江西更是有38.1%的剩男在春節期間被父母“逼婚”。面對家里的催促和晚婚壓力,20%的“剩男”選擇積極參加各種相親活動,不放過任何結識異性的渠道。當然,也有13%的男士口急心非,表面著急,內心卻并不相信愛情。
對于如何破解“剩男”的擇偶問題,李東風認為,“剩男”有兩個極端,一是高學歷、高收入的大齡男士,相對來說較容易解決。而低學歷、低收入的“剩男”擇偶問題則面臨更大的困難,需要自身多多提高各方面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