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人到四十,陽氣不足”,因此有“四十不補,五十受苦”的說法。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養(yǎng)生室教授張湖德指出,《黃帝內經》中提到女性在“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男性在“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說的就是女性到了35歲左右、男性在40歲左右會分別出現(xiàn)衰老的跡象。35—40歲是人體陽氣由勝而衰的過渡期,此時如果不注意養(yǎng)生調理,往往會給老年健康埋下隱患。
其實,現(xiàn)代人的“補”重點在“調”。首先要調整以前不適當?shù)纳盍晳T。年輕時候的熬夜、酗酒、長期伏案等不良習慣,到中年時候就必須要改一改了。平時再忙也應抽出時間來多運動,將體重等調整到健康的水平。其次,飲食上的調整尤為重要。中年人要逐漸減少食量,避免暴飲暴食。脾胃最怕“受寒”,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寒涼的食物要少吃,可以多用山藥、白術、芡實燉肉或熬粥。第三,心情上要少些年輕時候的火氣,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如果想要使用藥物來補,張湖德強調,中醫(yī)所說的補分為許多種,要根據(jù)氣血陰陽、不同臟腑等有針對地進行。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調理的方法或補或瀉不拘一法,對自己的體質拿不準的最好咨詢中醫(yī)。
另外,男女在中年的調補方式也不盡相同。中醫(yī)認為“婦女以血為根本”,故女性調補多以調肝補血為主,可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大棗、桂圓、核桃、芝麻、菠菜等。男性的調補多與陽氣相關聯(lián),具體來說與腎的強弱有關,因此可以吃些補益腎氣的韭菜、枸杞、蓮子等,但不要盲目使用名貴中藥材如人參、鹿茸等。
夏天人體的陽氣是一年四季最旺的時候,此時正適合清補來調整身體狀態(tài),固護好陽氣,為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所謂清補就是選擇一些比較溫和的食物來補充人體的消耗,如鴨肉、西洋參等。避免服用熱性太強、太過滋膩的食材,如阿膠等。夏天外界陽氣最旺,多到戶外活動,可以吸收自然界陽氣精華,補充能量,調暢氣血,養(yǎng)護陽氣。活動時應避免出現(xiàn)大汗淋漓的情況,因為大汗同樣會帶走陽氣。▲
(常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