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妹剛剛把喜帖寄出去的隔天,她的未婚夫就失業(yè)了,當公務(wù)人員的虎妹陷入了兩難,她知道每個來參加喜宴的親友都會問起雙方的工作,只是那個當下她也只能選擇了當作一切都沒發(fā)生過,繼續(xù)著婚禮的籌辦。
結(jié)婚后,虎妹一肩挑起了夫家的房貸,也挑起了一家的支出,三個月過后,她的老公找到了新的工作,終于讓她的壓力不那么重,當她以為終于可以放松時,公公說答應(yīng)了朋友要出國玩,于是,全家就要她這個媳婦支出旅費,虎妹想想既然壓力不那么大了,公公很節(jié)省沒出過國,出點錢孝順老人家也是應(yīng)該的,于是,就很爽快地付了錢。
這一來,公公開心了,于是,那一年,公公一年之間就出國玩了四次,每一趟都要這個媳婦付錢,嫁出去的小姑買回來給父母的東西,也仗著自己已經(jīng)嫁出去了,所以要虎妹這個媳婦付錢,另外還有每個月給公婆的生活費,加加總總起來,那一年,虎妹光給夫家的錢就超出了自己的薪水,還必須跟娘家的姐姐商借。
虎妹的姐姐知道了她的狀況,很生氣,不但不借錢還問“爸媽養(yǎng)你到大也沒有讓你花錢送他們出國玩,怎么對公婆這么好?”,虎妹很難過地說:“如果我不出,他們就會說我不孝順。”
后來,虎妹要生產(chǎn)了,她想留一筆錢等孩子出生時候可以好好坐月子,也支付新生兒的開銷,才剛剛存第一筆錢,公公又說要出國玩了,依舊要她出錢,這時候的虎妹生氣了,開始跟丈夫大吵,虎妹不平,為何公公的四個孩子沒半個人出半毛錢,就只有這個媳婦要負擔全額?一年出國四次,每次都要她出錢,會不會太夸張?
虎妹的老公對著她大吵,堅持她賺的錢比較多,爸媽又指定她出錢,她當一個媳婦的人就要孝順,爸媽說的話,不可以不聽、不順從,兩個人為這件事情吵得很兇連離婚都說出口了,老公一氣起來打電話給虎妹的姐姐,憤恨地告訴虎姐說:“妳妹一點都不孝順,是個不孝順的媳婦。”
虎姐不是省油的燈,幽幽地回答說:“很抱歉,我家家教不好,我妹不孝順,連我媽媽養(yǎng)大她到大學有個好工作賺錢,都沒受過她招待出國旅行,怎么可能招待一口飯都沒養(yǎng)過她的公公出國玩這么多趟,這是我們家教不好,以前沒有要她出錢招待媽媽出國的訓練,姊姊跟你道歉,這樣不孝的媳婦太不該了,我贊成你跟我妹離婚,讓我妹回家好好檢討檢討,請你把我妹送回來,最好越快越好,不然我怕她錢被挖空了,我媽就沒有辦法訓練她孝順了。”
虎姐說完這些話后掛斷電話,馬上打電話給虎媽,警告她如果接到女婿的電話,記得幫自己的女兒,虎媽也很氣,只是還是會擔心地問:“這樣別人不會說妳妹妹不孝順嗎?”,虎姐冷冷地說:“如果夫家有緊急的狀況,醫(yī)療或者是其他急需,妹妹不幫忙說不過去,不過平常就有給公婆家用了,還要幫公公付錢一年出國玩四次,如果這件事情才是孝順,那為何她大伯、小姑、小叔都不需要孝順?只要我妹孝順,說穿了,這只是打著孝順的大旗,行搶奪的行為吧?”
那一次之后,虎妹的老公不敢再逼著虎妹把錢拿出來讓公公出國玩,而虎妹的公公就恢復(fù)了娶媳婦之前的習慣,再也舍不得花錢出國玩了。
在我的第一本書中有寫過,從我有孩子開始,我就告訴孩子“你可以不要分享』,孩子的每樣東西都屬于他的財產(chǎn),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我不會逼著孩子分享,也不會硬要她把東西送給別人,只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不能分享,婚姻不能分享,財產(chǎn)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跟我分享,孩子必須學會哪些東西愿意分享、哪些又必需要懂得拒絕,而不是只有“分享”兩個字就可以打發(fā)的。
第二胎懷孕到了后期我卻犯了這毛病,有一次我跟女兒在聊天,我問女兒:“如果弟弟長大了,想要跟你借玩具,你會借嗎?”,女兒說:“不一定!要問過。”,我又繼續(xù)問:“那如果那時候你去上課,去學校,那弟弟可以不用問,先借嗎?”,女兒想了想說“不可以,還是要問過我。”
那時候的我不死心地繼續(xù)問:“那像車車可不可以開放不用問?”,女兒說“不行!”,我聽完了又繼續(xù)說“那媽媽也有些東西都不需要問就讓你借,為何你不行?”,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有發(fā)覺能言善道的自己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溫柔的威權(quán),變成了一種強迫,我沒有自覺,女兒卻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于是很生氣地走到她的玩具箱,拿出一整箱的車子“好!都給弟弟!都給弟弟!”,然后就哭了。
那時候的我看到那一幕,我就知道我做錯了,我馬上走到孩子身邊,抱著孩子說:“寶貝,抱歉!媽媽沒有尊重妳,那是你的東西,就算你全部都不愿意分享也沒關(guān)系,對不起。”
那一天,那樣的對話一直在我的心中,那種很想要辯到贏的心態(tài)在與女兒的對話當中變成了一種壓迫,只是,我在想,女兒有必要反應(yīng)這么激烈嗎?
這樣的反思讓我想了很久,直到老二出生過后,剛做完月子的我?guī)е畠旱焦珗@玩,五歲十個月的女兒到了公園,拿出自己的玩具開心地玩著,女兒玩得很開心,這時候有一個大概國小二年級的哥哥走到她身邊,一把拿起了女兒的玩具說:“我也要玩!”,女兒很生氣地說:“我不要!我不想跟你玩,我又不認識你,不要拿我的東西。”
那個男孩不顧女兒的反對,繼續(xù)伸手要拿其他的玩具,女兒很生氣地搶了回來說:“這是我的,我不要!”
看著那個男孩繼續(xù)要搶,坐在一旁的我站了起來,男孩看到我之后收了手,離開了女兒繼續(xù)去玩,他邊玩邊看著女兒,偶爾看看我的臉色,看我又坐回原來的位置后,他又默默地走到我女兒的身邊,又拿了個玩具要玩,女兒很生氣地又搶了回來:“這是我的,不要搶。”
男孩有點氣了,很大聲地對著我的方向說:“喔,你都不分享!”“你要分享呀!”“你是小氣鬼”“要會分享呀!”“要分享才是好小孩呀!”
男孩一邊喊著分享,一邊用手想搶,然后又對著我的方向一直看著,我想那個男孩一定想要我站起來,站在他那邊說:“對呀!你要分享。”,而我卻沒有這樣做,后來,我也真的站起來,對著那個哥哥說:“哥哥,請你尊重她,那是她的東西,她有權(quán)利決定她要不要借人,請你尊重她的物權(quán)。”
那個男孩聽完,悻悻然地走開了,女兒仰起臉,對我笑一笑。
這樣的狀況其實不止一次,女兒每次跟游戲團的朋友們出去,都會大包小包的各自帶著自己的玩具與食物,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遇到不是游戲團的孩子,一走過來,拿了別人的玩具就想玩,不會開口借直接拿了就玩起來,也不會先認識朋友再借,當別人拒絕的時候,就指著對方的臉大聲地說給大人聽“你不懂分享!”
我常常覺得這樣的孩子很可惜,少了很多練習的機會,我們的孩子們拿了許多的玩具出門,他們必須練習著想借別人的玩具該如何自己開口去借?被拒絕時又該如何回應(yīng)?是尊重還是繼續(xù)想辦法用換的、或者用哪種方法商量?這是一連串的練習,一個尊重別人物權(quán)與表達自己欲望的方式,也是交朋友的方法。
擁有東西的孩子們也練習著學會自己評估,哪些東西愿意借給別人,哪些東西愿意送給別人,有哪些人他愿意借,哪些人他愿意送,評估的標準在哪里?孩子必須自己去了解,把東西給別人的時候,對自己而言是一種想分享的心情?還是一種條件交換后的決定?
這些練習,不是大人一句“要分享”就可以簡單帶過的。
那一天的我在想,那個男孩或許也是這樣被對待的,大人一邊對著孩子說:“要分享!”一邊又用手搶走孩子手上的東西給別人,對大人而言或許是在教孩子要分享,對孩子而言難道不會解讀為,只要學著大人說要分享,就可以這么理所當然地把別人的東西從手中拿走?這樣的分享,其實是搶奪。
過了幾天夜晚,我跟女兒說完故事,女兒開心地指著她超大書柜里面的所有繪本跟故事書,然后很開心地對我與兒子宣布:“這些所有的書,以后弟弟可以不用說借,就可以看,這些書,我開放給全家看。”
看著女兒豪氣的表情,那時候的我才懂,孩子們自己有自己的評估方式,他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借給別人,要不要與人分享,他們也可以自己評估要借給哪樣的人、要借哪些東西。
而在懷孕的時候,我那樣用溫柔威權(quán)的方式想要說服女兒把玩具借給還未見面的兒子,女兒會這么難過,反應(yīng)這么激烈,不在于孩子不懂得分享,而是對女兒來說,那不是分享,那其實就是搶奪,她選擇用她的方式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就如同虎妹的夫家一樣,用孝順的大帽子,逼著媳婦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讓公公去旅行,即使借錢也沒關(guān)系,名義上是孝順,其實是搶奪。
而我說服著孩子把玩具開放出來,也就如同那個孩子一樣,嘴巴喊著“要分享”,其實也是搶奪。
我常常說孩子根本不需要教分享,他們發(fā)現(xiàn)新東西的時候,總會想跟別人分享,只要大人不要用不以為然的表情說:“不過是螞蟻,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他們吃到好吃的東西,也會想要跟大人分享,只要大人不說:“惡心死了,咬了一口還要我吃。”
孩子滿足了,喜歡一個人,就會產(chǎn)生想要跟對方分享的心情,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某樣東西,也不代表他就不分享其他的東西,孩子自己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就好像我想要送誰什么東西,都是該自己決定與評估,不該是被逼著指定、被逼著非送不可。
現(xiàn)在我懂了,分享不是一種行為,更不是一種可逼迫的行為,分享其實就是一種心情,一種想跟特定的人共同擁有一件事物的心情,而心情只能自己感受、自己經(jīng)歷,當試圖要教孩子分享的時候,就會如同我犯的錯一樣,心中想著要教分享,其實是一種搶奪,而孩子學到的,不會是分享,說穿了,那只是打著分享大旗的搶奪。
孩子們讓我懂了,被逼著分享的分享不是分享,那其實是搶奪。
來源: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