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二)
詩歌的歷史發展、分類及流派
【語文園地】本板塊所涉及的知識點,為學生和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相關內容的整理參考了一些語文教材、教參及網絡資料,如與其他地方說法不一致,是因為參考的書籍、資料等不同,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大同小異。需要考試的學生,請以當年度教材要求為準。
詩歌是我國乃至人類社會最早的文學樣式,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所以一般說305篇。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
拓展:
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時間點劃分:
中國史:
古代: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前(這里面也劃分為遠古、上古、中古)
近代:1840-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也就是通常說的“兩半社會”
現代:1949年之后
當代: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劃分,比如文學界說是五四運動之后,史學界說是1949年之后(即和現代同義)
世界史
古代: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前
近代:1689-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現代:1917年之后 當代:通常說是二戰之后,但有時也把它與現代同義。
有時“現代”將“當代”包括了。
詩歌的歷史發展、分類及流派
整理/語文老師
一 詩歌定義: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二 詩歌發展:《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近代詩、新詩。
三 詩歌特點: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 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 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 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四 詩歌的分類方式很多,從時代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
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
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詩).
古代詩歌
1. 古代詩歌從形式上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格律:古典詩歌形式要求的總稱.“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詩體的句數、每句的字數、節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對仗(類似修辭的“對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調高低)、某句的押韻、用韻的要求等.)
2. 從詩歌的題材(內容)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也可這樣分:敘事詩、邊塞詩、田園詩、抒情詩、送別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和諷喻詩等。)
現代詩歌
一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于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于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二 現代詩的特點
* 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三 現代詩的發展:
中國現代詩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中國現代詩歌: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中國當代詩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另一解釋 定義及特點:
新詩,也稱現代詩,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其特點是自由、開放、重于修辭,其分類可分為現代風體詩歌、現代格律詩歌。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四 主要流派有:(有多種說法,這里僅介紹其中兩種)
第一種:
(1)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聞一多等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
(2)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漢、曾卓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
(3)20世紀40年代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
(4)20世紀50年代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詩群';
(5)20世紀50年代以覃子豪、鐘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為代表的'藍星詩群';
(6)20世紀50年代以洛夫、張默和痖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群';
(7)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島、楊煉、多多、顧城、江河、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群';
(8)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為代表的'神性寫作',以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他們詩群',以及以周倫佑、楊黎等為代表的'非非詩群';
(9)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寫作',以及90年代中后期以伊沙、徐江、侯馬等為代表的'民間寫作';
(10)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初以莫非、林童、樹才、娜夜、盧衛平、路也、唐詩、劉文旋、馬永波、譙達摩等為代表的'第三條道路寫作';
(11)21世紀以來:
以朵漁、尹麗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為代表的'下半身寫作'
以安琪、格式、馬策、趙麗華等為代表的'中間代寫作'(關于'中間代'是否屬于'流派'這個問題值得商榷。'中間代'的重要發言人安琪認為可以把它作為'流派'看待。
以譚五昌、滕云、程維等為代表的'新江西詩派';
第二種 :
20世紀初以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為代表的“嘗試派”。
20世紀初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五四派。
20年代初期以徐志摩、聞一多等為代表的“新月派”。
2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
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
20世紀30年代以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漢 、曾卓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
20世紀40年代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
20世紀50年代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詩群”。
20世紀50年代以覃子豪、鐘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為代表的“藍星詩群”。
20世紀50年代以洛夫、張默和痖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群”。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島、楊煉、多多、顧城、江河、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群”。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海子為代表的“神性寫作”。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他們詩群”。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周倫佑等為代表的“非非詩群”。
21世紀初以陳昂、劉懿為代表的春草派詩歌。
現代詩潮的十大主要流派: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象征主義 * 新浪漫主義
* 意象主義 * 未來主義
* 表現主義 * 超現實主義
* 后現代主義 * 具體主義
(后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于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后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后現代'兩個概念,但由于二戰之后文學發展的特征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后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