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是我們在戶外活動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由于正常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腳的時候,一般都是腳向內扭翻,受傷的部位在外踝部。
很多人都經歷過崴腳,而大部分人在受傷之后,認為揉一揉、休息一下即可。其實,崴腳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常見病,正因為很多人對其不重視和缺乏急救知識,時日一長,落下的后遺癥讓人悔不當初。專家提醒,腳踝關節扭傷后,應馬上停止運動,受傷的腳盡量不要走動,切記不要隨便推拿和按摩,避免足部有不當受力,影響復原或再次扭傷。而在治療上,不僅在第一步急救上要下工夫,更要查準受傷程度并跟進治療。以免日后落下習慣性崴腳等后遺癥。
一、四種情況下最容易受傷
只要邁開雙腿,踝關節就有可能受傷。日常生活中,踝關節受傷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運動前準備不充分,關節沒有活動開;
2、鞋子過大或過小;
3、在明顯高低不平的訓練場地上跑、跳時注意力不集中;
4、夜間走路,可視度差,“踩空”導致踝關節受傷。
二、踝關節受傷一般分三種:
1、輕度受傷,主要表現是受傷后踝關節活動時疼痛,不能繼續進行高強度活動;
2、中度受傷,主要表現是傷后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皮下淤血,不能負重或行走;
3、重度受傷,除了中度受傷的表現外,還可出現關節畸形,不能進行主動活動。
三、國際公認急救原則“RICE”(大米):
此“大米”可不是我們吃的大米,崴腳急救“大米”是“RICE”原則:即休息(Rest)、冷敷(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休息(Rest):立即停止運動,特別是不要讓踝關節運動。意味著腳扭傷后,應該就勢倒下、不較勁,不讓受傷部位負重,避免加重傷情。
冷敷(Ice):冰敷用冰袋,放在最疼的地方,每次敷20-30分鐘,在24小時內,通常需要2-3小時就冰敷一次,才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冰敷可以刺激血管收縮,讓組織液減少,從而達到減輕腫脹和止血的效果。
加壓包扎(Compression):通過包扎實現傷處的制動,使其更為穩定。但不要包扎得太緊,以免阻礙血液循環,影響恢復。
抬高患肢(Elevation):將腿抬高,注意稍高過心臟,以減輕通向損傷部位的血液,減少內部出血或損傷部位的組織液滲出。有利于減輕腫脹。
提示:不僅僅是踝關節,任何運動損傷的急救都可以遵循RICE原則。
四、正確的急救實施順序:
1.立即停止行走、運動或勞動等活動,取坐位或臥位,同時,可用枕頭、被褥或衣物、背包等把足部墊高,以利靜脈回流,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
2.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立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局部,使毛細血管收縮,以減少出血或滲出,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
冷敷也要講究方法,一般在受傷后,每一至兩小時使用冰袋冷敷20分鐘,冰袋與皮膚之間最好用毛巾、繃帶之類的東西隔開。如果沒有冰袋,直接用桶裝冷水泡踝關節也有一定幫助(受傷的部位浸泡于 10℃~ 15℃的冷水中)。不冷敷時,盡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高幫鞋和繃帶能有效地幫助固定,減少局部用力和有效防止再次受傷。
3.冷敷的同時或冷敷后可用繃帶、三角巾等布料加壓包扎踝關節周圍。亦可用數條寬膠布從足底向踝關節及足背部粘貼、固定踝關節,以減少活動度。無論包扎或用膠布粘貼均應使受傷的外踝形成足外翻或受傷的內踝形成足內翻,以減輕對受傷的副韌帶或肌肉的牽拉,從而減輕或避免加重損傷。更多傷員包扎技術請參看【外傷包扎急救手冊】
4.如已發生或懷疑發生骨折,應選用兩塊長約30厘米的木板或硬紙板(書本也很不錯)分別放在受傷部位的內外兩側,并在受傷部位加放棉墊、毛巾或衣物等,然后再用繃帶或三角巾等物把兩塊木板固定結扎。如為開放性骨折應加壓包扎止血后再將骨折處固定。如非常疼痛,急性損傷的可以按壓陽陵泉穴位減輕疼痛。
5.受傷24小時后,熱敷。溫水泡腳,每天浸泡2~3次,每次浸泡20分鐘,來促進局部的循環,有助于損傷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肌肉等的修復。
6.嚴重者最好用單架把傷員送往醫院進一步診斷救治。必要時可撥打急救電話120,請專業急救人員進一步處理。更多傷員搬運技術請參看【外傷急救技術之搬運傷員手冊】
五、崴腳急救誤區
1、崴傷后千萬不要推拿按摩受傷部位。
腳踝關節是最容易扭傷的關節,一旦扭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痛”,這時候,應馬上停止運動,受傷的腳盡量不要走動,切記不要隨便推拿和按摩,避免足部有不當受力,影響復原或再次扭傷。
2、切忌立即熱敷或貼上傷濕止痛膏。
現代醫學認為,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受傷以后,一般建議前24小時應當用冷敷。醫生解釋說,如果受傷處溫度高了,會使流到傷處的血液增加,使傷處腫痛加劇;如傷處有小血管破裂,會增加出血量,使血腫吸收困難,延緩恢復過程。
六、后續治療一定要跟進
對于腳踝關節扭傷的治療,不僅在第一步急救上要下工夫,更要查準受傷程度并跟進治療。輕中度受傷需要藥物治療,一般2周左右就能跑、跳了,重度受傷則需要專業的手術或理療治療。跟進檢查最好找專業的醫生檢查判斷,排除是否畸形、是否骨折,可避免嚴重后果。
腳踝關節受傷后,應從第二日起每日進行2~3次的熱敷或用熱水燙腳,每次約30分鐘,同時做腳的伸、屈、繞環、外展等動作,促使血液循環加速,恢復受傷關節的正常動作幅度。當疼痛和腫脹消失后,就可以進行關節功能康復鍛煉,但強度不宜過大,運動量也要適可而止。訓練之余,適量加強大腿、小腿、腳腕的肌肉、韌帶的力量練習,以全面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受傷關節機能的迅速恢復。有條件的,應征求醫生的意見,看看是否需要進行理療和其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