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1960年4月劃為廣東省廣州市下轄縣。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2000年5月21日撤市設區,有廣州市“北大門”、“后花園”;“中國皮具之都”等美稱。
花都區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廣州市北部。全區總面積970.04平方千米,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東接從化區,西連佛山市三水區、南海區,南與白云區接壤,北鄰清遠市清城區。 京廣鐵路、武廣客運專線縱貫全境,京港澳高速、廣清高速、機場高速、廣樂高速、肇花高速、廣州西二環、北二環高速和街北高速構成花都境內南北和東西走向高速公路網。東部流溪河、西部的巴江河南匯珠江,船只直航港澳。位于花都的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是國內三大空中交通樞紐之一。
花都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陸、空交通,為花都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灰塑、盤古王誕、客家山歌、中彩琺瑯制作技藝、花都元宵燈會、南獅、粵劇、瑞嶺盆景等 。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筑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圣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于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并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后,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于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于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彩琺瑯制作技藝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瑯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恒、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瑯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瑯"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于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瑯"。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瑯"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瑯"制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鐘、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后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并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瑯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于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游行結束后,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谷豐登等新年愿望。
新中國成立后,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后,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后,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后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后群眾根據自己的愿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后,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游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于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于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云龍、袁準,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后,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臺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采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回演出,轟動鄉鄰。隨后,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后,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臺,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于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文物保護
洪秀全故居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征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云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筑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于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范文物管理和保護。洪秀全故居于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筑基礎下陷,墻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并于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筑群(含水仙石廟),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后該建筑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筑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筑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筑群主體建筑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并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筑群恢復原貌,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游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游區
紅山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游業,并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芙蓉度假區
王子山森林公園位于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庫一帶,占地面積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區首期工程,對外開放。1994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省級旅游度假區。1994~1996年,度假區內開通與梯面綜合旅游區連接的"通天河"隧道和過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陽光滑草場等配套設施。
九龍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于北興鎮九龍潭水庫一帶,占地面積14.10平方千米。由北興鎮房地產綜合開發公司和香港金馬國際聯合公司合作開發建設,是集觀光、娛樂、會議、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游配套設施并對外開放。1997年8月,40幢別墅建成并投入使用。
高百丈風景區
位于梯面鎮,分"盤古煙霞"、"百丈晴巒"兩大景點,景區內建有百步梯遺址及煙霞亭、晴巒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澗、探幽、聽泉、覽瀑、觀奇松、祀廟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資70萬元,建成從山腳至山頂的盤山公路。
盤古王公園
位于獅嶺鎮盤古王嶺。園內建有以歷史悠久的盤古神壇為主題的盤古王公園牌坊、盤古王廟、圣龜池、半山亭、商業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設施,成為集登高、朝拜于一體的旅游景點。
紫霞山莊
位于梯面鎮五聯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環抱,山巒披綠,環境清幽,是療養、養生之地。該山莊致力拓展養生旅游、生態旅游項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點有十二生肖廣場、萬福牌坊、商鋪茶亭、膳堂、放生池、園藝廣場、謁圣殿、萬福佛等。自然景觀有臥佛嶺、仙人橋、龍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莊前稱萬福山莊,1999年改用現名。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位于新華鎮永發大道,占地50萬平方米,集生產、展銷、貯運、檢疫、商務辦公、技術培訓、信息交匯、游覽觀光于一體,是南方最具規模的花卉專業批發市場,也是廣州唯一的花卉拍賣中心。2000年開通觀賞奇花異草和根雕、奇石兩個旅游觀賞項目。該中心設有13多萬平方米的連片花卉及觀葉植物場和全國最大的根雕、石藝市場。
廣州民俗博物館
2010年的12月7日,資政大夫祠正式改名為廣州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三華村,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清同治年間,三華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倆人共同任職兵部,均得到朝廷賞識,同治皇帝封贈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親徐時顯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時亮封為"奉直大夫"。為了感念皇恩,他們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他們的后人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
塱頭古村
塱頭古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歷史。 塱頭村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還有20多條古巷,以及歷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橋。它以古建筑品種多、保存建筑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紅山村
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綻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涼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風景優美的荷塘,水車,鼓樓,桃花島,映襯著遠方郁郁蔥蔥的山巒,顯得格外動人,每個周末都有無數廣州市民前來欣賞紅山村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