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鳳凰衛視節目《問答神州》6月2日播出對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的專訪(上集),當主持人問到南海石油開采的問題時,劉賜貴說,我們主張的范圍、管轄的海域,都是可以去的地方。
解說:2012年4月11日,一個名叫“黃巖島”的島嶼將全球的視線聚焦到了南海。然而,據中國《國際先驅導報》聯合鳳凰網、新浪網、天涯社區對中國內陸民眾所做的調查顯示,在黃巖島爭端發生之前,大約23%的受訪者從未聽說過黃巖島,接近80%的人不知道黃巖島的正確位置,也很少有人能夠確切地說出,中國有1萬8千公里的海岸線和大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
事實上,對于海洋,人類總是心懷神秘和敬畏。全球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探索的海洋只有5%,還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而從陸地走向海洋,或許是人類文明前行的必然。
中國作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海洋大國,如何更好地守護這片藍色國土?而這片藍色的國土又蘊藏著怎么樣的神奇與希望?在世界海洋日的前夕,我與中國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有了一次相約問答。
劉賜貴:中國已躋身于國際極地科考大國的行列
主持人:局長好。
劉賜貴:歡迎你。
主持人:很高興到海洋局來看您。這里有一個南極石吧?為什么把它放在這兒呢?
劉賜貴:海洋局的職責不僅僅是在我們大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實施)行政管理,它還肩負著大洋極地的科考。
主持人:這個南極石是從多遠的地方運到了北京?
劉賜貴:17000公里。
主持人:17000公里遠的南極石座落在海洋局的大院里頭。這其實也顯現海洋的神秘。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解說:千百年來,人們對于極地始終存在著神秘、寂靜的幻想,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遠離人煙,也不僅是因為它們擁有巨大的冰山和憨態可掬的企鵝、北極熊,更因為在這個星球最南端和最北端,蘊藏著無數的科學秘密和信息,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有人將它形容為:“地球最后的寶庫”。
劉賜貴:我們長城站就在這里,看到沒有?
主持人:看到了。
劉賜貴:中國長城站、中山站在這里。昆侖站是在南極冰穹蓋上,也就是南極的最高點,海拔4400多米的點上。
主持人:你是三個站都去考察了,還是只去了長城站。
劉賜貴:我去過長城站,還有北極,北極我去年去的。
主持人:上任一年多,您南北極都去了。您是南方人,到了這么寒冷的極地,會不會覺得特別的艱苦?
劉賜貴:我們去一般都是夏季吧。算是最熱的天氣,還是大雪飄飛,可能這下出大太陽,馬上就飄大雪,刮大風。這種的氣候變化是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就變化一次。
主持人:您還特別去了韓國、俄羅斯、智利和阿根廷的科考站考察,他們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劉賜貴:我覺得他們生活設施要比我們強,我覺得一定要改善我們科學家生活的環境。
主持人:哪些方面您覺得是可以改進的?
劉賜貴:比如說衛生間。我住的應該是比較好的房間,但我都覺得那個設備基本上是不能用的。我們在那兒兩天時間,不洗澡也沒有問題,但是要長期在那里是不行的,很艱苦。我覺得這些都可以改善。
解說: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北極探險家林加羅夫搭乘“和平1號”深潛器深入4261米的海底,在北極點上插上了一面鈦合金制的俄羅斯國旗,引發了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等瀕臨北冰洋的國家,針對北冰洋地區的權益之爭愈演愈烈。有評論認為,南北兩極地區已經成為了大國爭奪的“新戰場”和“新空間”。
劉賜貴:為什么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南極、北極的科考。它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南極和北極有豐富的資源,南極陸地面積有1400萬平方公里,加上它周邊的海洋大概3600萬平方公里,合起來就是5000萬平方公里,這么一個占地球將近十分之一(表面積)的區域,它的資源,油氣資源、礦產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第二,南極北極對全球氣候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在國際兩極事務中還僅僅是“只能盡義務而不能享權利”的“三等公民”身份。但是從1984年至今,中國連續開展了28次南極科考,先后建立了長城、中山和昆侖三個常年科考站,開展了4次北極科考,建立了黃河科考站,躋身于國際極地科考大國的行列。
我們在北極更多的是對海洋生物、海洋氣候包括極光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的極地中心在上海,他們對極光(開展了專期)的(觀測)研究,極光對人類,對整個太空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比如(對)航空器這些影響,所以對南極北極的科考主要是在這兩個方面。
解說:劉賜貴提出,要將基地的科考站打造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讓更多的科研機構能夠參與到極地的科考工作中來。
劉賜貴:科考站是我們管理的,但是我們國家的所有科學考察者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海洋局要做好這方面的服務。目的呢,就是為我們更多的科學家能夠涉足極地,進行一些科學研究。
主持人:如果科研機構想要進入的話,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
劉賜貴:它有的是合作的項目,有的是單獨的申請,現在不少的大學也參與了這方面(工作)。香港、臺灣的科學家也都參與了大洋極地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