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自2002年始,我縣財政總收入已經連續兩年成為晉城市六縣區(市)中的“老大”,全縣40萬群眾為之自豪。然而,在財政總收入中,每年可供地方使用的財力卻不足財政總收入的30%,直接導致我縣用于農業、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足額保障非常困難,直接導致維護社會穩定、社會保障和發展經濟等增加支出無財源可供,直接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調整工資、增加補貼不得不滯后于省、市機關單位。形勢所迫,維護發展、改革、穩定的大好局面之所需,特別全縣40萬人民群眾渴望盡快過上寬裕型小康生活的現實要求,讓縣委、縣政府及財政部門必須盡快尋找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對策,盡快將對策付諸于實踐。
一、當前縣鄉(鎮)財政面臨的現狀
主要是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收支缺口巨大,難以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以及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正常需要。據測算,農村稅費改革后,全縣鄉村兩級收支缺口達5775萬元。其中:鄉級缺口3294萬元,村級缺口2481萬元。按照全省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標準計算,我縣鄉、村兩級每年需安排支出2558萬元,其中鄉級支出1652萬元,村級支出906萬元。實際2003年省、市農村稅費轉移支付資金只有1143萬元。缺口之大,可想而知。特別是還有高達73413.7萬元的鄉村債務無法化解,必然影響到鄉級機構和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農村教育經費的正常投入。
就縣財政而言,以2004年財政收入分析,從中也可發現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盡管我縣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但財源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較突出。在財政總收入中,煤炭行業提供收入32372萬元,占總收入的48.76%;陽電提供收入17196萬元,占總收入的25.9%,兩項相加比重高達74.66%,占到財政總收入的近四分之三。剔除陽電因素,財政總收入為49192萬元,煤炭行業提供的收入占到總收入的65.81%,而其他12個行業提供收入比重超過4%的僅有1個(商業),多數在1%-3%之間徘徊,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財稅收入中體現不明顯。
二是盡管我縣財政總收入名列全市第一,但繼續做大后勁不足。2004年,我縣財政收入增收總額中,煤炭行業價格拉動和陽電兩項增收額就占到總收入增收總額的70.71%,其余除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專項收入等非稅收入增收外,其他經濟成份增收僅占總收入增收總額的16%,財政增收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靠市場價格拉動和清理欠稅,財稅收入的資源型支撐特征明顯,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后勁乏力。
三是盡管按計劃完成財政收入任務,但完成的分享收入所占比重過大,縣級可用財力增長有限。2004年我縣財政總收入完成66388萬元,其中:六大分享收入就完成了59940萬元,占總收入比重高達90.29%;而留縣固定收入部分僅完成6448萬元,占總收入比重僅9.71%。由于分享收入所占比重過大,致使我縣一般預算收入2004年僅完成20118萬元,占總收入的30.3%,不到三分之一。
四是盡管一般預算收入也在增長,但仍趕不上縣里要負擔的增加支出需要。從今年財政收支預算安排情況看,我縣當年新增留成財力和新增支出相比,收支缺口高達3300多萬元,平衡預算除壓縮一些公用支出外,需調入資金3000萬元,才能實現財政收支平衡。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調整工資、增加補貼,除中央財政少量轉移支付外,其余全部由縣級財政負擔;農業、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按規定比例逐年遞增;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擴大和增加了財政支出范圍,再加上農村費改稅、教育發展、社會保障、擴大再就業等均需要縣級財政增加支出預算,而縣級財政收入范圍并未相應擴大,上級財政又不斷從縣級集中財力,致使新增支出難以保障。
二、縣鄉(鎮)財政困難及問題原因分析
1、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影響。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實施,中央及省級財政集中了收入增量的大頭,還有政策性增支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等,無疑都減少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財力,在地方政府職能沒有轉變的情況下,財政的穩定性,安全性降低。分稅制體制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力,增強了省級財政調控能力,不可否認的是地方財政壓力增加,越是下級政府,財政越是困難。1994年,我縣財政總收入為7150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4284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占總收入比重59.92%,到2004年,我縣財政總收入完成66388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118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僅30.3%,不到三分之一,全市最低,比全市平均比重32.37%低2.07個百分點,比全市最高的城區43.45%低13.15個百分點。1994-2001年分享收入中主要是增值稅,2002年國務院決定對所得稅實行分享改革,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作為中央和地方分享收入,我省從2002年起也將省對市地的財政體制進行了調整,把除上劃中央以外留地方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也作為了省與市、縣的分享收入,這次體制調整,財政總收入中分享稅種達到了6種,其中:增值稅縣級分享比例16.25%,所得稅縣級分享比例26%,營業稅、資源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縣級分享比例65%,這6大稅種按2004年決算收入統計完成59940萬元,占總收入的比重為90.29%,這些稅種都是較為穩定、有增收潛力的稅種,而留縣作為固定收入的其他稅種和收入都是數額小、不穩定、沒有增收潛力的收入,這樣調整體制,導致地方政府主體稅種不明晰,地方稅收體系呈現萎縮的趨勢。按新舊體制對比算賬,2002年執行新的財政體制比執行舊體制,中央、省市財政共從我縣收入增量中集中可用財力2491萬元。所以說,所得稅分享改革對我縣財力增長影響較大,是造成我縣支出壓力增加,收支矛盾突出,平衡預算難度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剛性支出增長過快,支出需求不斷擴大,地方財政難以應對。具體表現,一是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有限的地方財政收入與過多的財政供養人員形成尖銳的矛盾,主要是轉業復員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進入行政事業單位;其次是社保經辦機構經費以及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后,鄉鎮企業管理局、福利企業管理所、縣供銷社等單位機關經費根據上級文件要求納入預算,使我縣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人均財力水平下降,加重了財政負擔;二是近年來連續增加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盡管中央財政給予了轉移支付,但由于上級轉移支付分配上不盡合理,給我縣調整工資的轉移支付補助數額偏低,要求縣級財政自身配套的壓力很大,加劇了縣級財政困難;三是由于物價攀升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推廣,公用經費開支的范圍不斷擴大,標準逐步提高,支出總量隨之增加,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支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又成為財政支出新的重要內容,而且呈快速增長的趨勢,財力增量的逐步減少與財政支出的迅猛增長形成明顯的反差,致使縣財政入不敷出,財政困難加劇。
3、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現在突出的矛盾是,縣級、鄉(鎮)級政府事權重,財權少,收入籌措功能弱,財力緊張。1994年以來建立和調整的財政管理體制雖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和事權范圍,但由于著眼點是增加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但省以下政府之間的財權劃分模式并不盡然,具體格局要以職責劃分而定。現在的問題是省以下收入劃分不夠合理,省級政府效仿中央的分稅制做法,形成了都想集中收入的思維邏輯,對留地方的6大稅種和增值稅返還收入全部集中了35%,我縣收入上級財政集中度偏高的問題就比較明顯,留給縣級的固定收入都是一些零星收入,這樣縣級履行事權所需財力與其實際可用財力極不對稱,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基層縣級財政困難。
三、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對策
解決當前的財政困難和問題,經濟是基礎,發展是關鍵。財政部門要把促進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財政工作始終堅持的方針,只有服務于全縣經濟發展大局,抓好縣級財源建設,大力發展稅源經濟,不斷探索和尋求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財政經濟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因此,財政部門要轉變對經濟發展的支持方式,從加強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出發,為經濟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采取符合市場規律的資金投入方式,重點支持第三產業,非公有經濟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優勢產業,大力培植有利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財源、稅源,并切實加強稅收征管,逐步改變收入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做大做強地方財政可用財力“蛋糕”,提高我縣財政保障能力,具體要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1、鞏固現有財源,扶持支柱產業,確保主體財源穩步增長。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的支撐力量,是我縣的主導產業和主體財源。今后,仍然是我們抓財源建設的重點,財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通過調整支出結構、改變支出方式、爭取上級財政部門支持以及調劑預算外資金等途徑,籌措資金增加對財源建設的投入。財政資金在財源建設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導向作用、乘數效應和激勵功能上,要把財政資金變成政策,使之真正成為一種經濟杠桿,特別是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要減少財政直接投資,采取財政貼息、財政補貼、財政擔保、以獎代投等多種方式,以點代面,以“四兩撥千金”,調動銀行信貸和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積極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創造更加公平、開放、寬松的財稅環境,創造更加平等的競爭環境,不斷做大經濟發展的蛋糕,以此促進財政蛋糕的做大,保持主導產業和主體財源穩定增長。
2、積極發揮財政職能,提升第三產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打牢財政增收的基礎。新的財政體制規定營業稅增量的65%留歸縣級,是分享收入中縣級分享比例最大的一個稅種。營業稅主要來自第三產業,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第三產業在我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向第三產業傾斜,加快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首先,要以提高城鎮化水平為突破口,隨著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必然帶來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社會發展格局的變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其次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傳統行業的發展,我縣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縣,因此,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必然帶動我縣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飲食、金融保險及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發展第三產業要以市場為導向,打破壟斷,鼓勵競爭,促進各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使我縣營業稅等收入得到快速增長,提高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和財政保障能力。
3、發展民營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從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趨勢看,民營經濟將成為我縣經濟的增長點,結構調整的拉動點。因此,必須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培植地方財源建設,促進當地經濟振興的戰略性措施來抓。一是要選準定位,把握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二是創新方式,變革支持民營經濟的方式;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干預和行政審批,切實服務民營經濟;四是創新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使之成為我縣地方財政新的增長點,促進財政收入的增收。
4、強化地方小稅等固定留縣收入的征管,做到應收盡收。在財政總收入中,除6大分享收入外,其他留給縣的固定收入大部分是數額小、零散、征收難度大的稅種,但作為縣級固定收入,我們要認真對待,區別不同情況,加強征管,杜絕跑、冒、滴、漏,做到應收盡收,不得短收欠收。對房產稅要改革現有的房產稅制,統一稅法,擴大征稅范圍,規范征稅依據,對房屋租賃業實行規范化管理;對車船使用稅要加大稅法宣傳力度,加強與交警、交通、農機等部門的聯系,齊抓共管,實行源泉控管,使稅款能夠及時足額入庫。稅務部門要繼續加強稅收征管,結合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改進征管手段和方式,大力推行發票“雙獎”等征管辦法,全面推廣稅控收款機,努力減少收入流失。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加強對新興行業、新興產業、重點企業和高收入群體的稅收監控,做到應收盡收,杜絕漏征漏管,保證地方固定稅收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5、加強非稅收入收繳,規范單位收支行為,實現非稅收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主要是整合財政部門現有的非稅收入管理職能,對非稅收入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和國有資產經營、城市經營收益收繳管理制度,以及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國有資產收益管理,將國有企業利潤分成、國有股股息及分紅,以及資產出售、租賃、拍賣等收入,真正收歸政府所有,把我縣國有資產優勢轉化為收入優勢,形成地方財政收入新的經濟增長點。非稅收入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資金來源,必須加強管理,使其規范化,制度化,把非稅收入的所有權歸國家,調控權歸政府,管理權歸財政。對非稅收入一是要嚴格賬戶管理,撤消單位在銀行及非銀行機構開設的收入過渡賬戶,由政府部門為單位在銀行開設零余額賬戶;二是全面實行“票款分離”制度,所有非稅收入實行直接上繳財政,按照“單位開票,銀行收款,財政統管”的原則,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實行“收繳分離”;對執法單位各項罰款收入實行“罰繳分離”,罰款由代收銀行直接上繳財政;三是全面推行微機網絡化管理,實行財政與銀行、財政與執收執罰單位、財政內部與財政部門上下級之間的微機聯網,全面監控非稅收入的收繳情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質量;四是建立非稅收入月度分析制度,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確保各項非稅收入的及時足額入庫,保證非稅收入的較快增長。
6、要建立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激勵機制。一是對組織征收單位有效增加縣鄉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按比上年增收、比計劃超收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二是對有效提高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的征收單位給予獎勵;三是對強化非稅收入管理,積極組織征收入庫,有效增加地方財政可用財力的執收執法單位給予獎勵;四是對積極向上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五是對鄉鎮實行“確定收入基數、超收分成獎勵”的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辦法。鼓勵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引導、扶持民營發展,做大做強當地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有效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提高地方財政保障能力,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奠定財政經濟基礎。(作者:陽城縣財政局王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