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心電圖分析:
基礎心律為竇性心律。
一度房室阻滯。2:1房室阻滯,房室表現為2:1下傳。
圖2心電圖分析:
二度I型房室阻滯,2:1房室阻滯,房室表現為3:2,2:1下傳。
二度I型房室阻滯,房室表現為3:2下傳。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R3為竇性奪獲,P下傳成功。
圖6是圖5前半段的12導聯同步圖。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R3、R6、R9、R12、R15、R18為竇性奪獲,P下傳成功。
圖7是圖8前半段的12導聯同步圖。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可見竇性奪獲。
圖9是圖10前半段的12導聯同步圖。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圖12是圖11前半段的12導聯同步圖。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可見竇性奪獲。
相關知識點:
房室阻滯心電圖
心房至心室之間的阻滯性傳導延緩或阻滯性傳導中斷,稱為房室阻滯(AVB)。
1,一度房室阻滯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即房室傳導延長,可在心內各個水平發生。臨床上,由于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通常無癥狀,依靠ECG診斷,所以傳導延遲所在的水平通常沒有臨床意義。然而,合并其他傳導異常(例如,束支傳導阻滯)可能提示更廣泛的傳導疾病。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定義為PR間期延長(一般是>210ms),并非真正的傳導阻滯,而是房室傳導延遲或減慢。因此,“房室傳導延長”似乎比“房室傳導阻滯”更準確。傳導延遲最常發生于房室結,但也可能位于希氏-浦肯野系統。
一度三支阻滯時,激動從房室結到達心室的時間延長,心電圖表現僅為PR間期延長。
部分病理性原因如下:
●房室結結構異常。
●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導致沖動傳導速率減慢。
●藥物損害或減慢房室結傳導,包括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
●心肌梗死–在前壁心肌梗死中,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通常提示束支和分支阻滯。相比之下,下壁心肌梗死更可能導致房室結傳導延遲,因為房室結及下壁通常由右冠狀動脈供血。
●浸潤性和擴張型心肌病(例如,結節病)。
●某些肌營養不良癥。
●萊姆心臟炎。
●Lev病和Lenegre病。
2,二度房室阻滯
部分室上性激動因阻滯而發生QRS波群群漏搏者,稱為二度房室阻滯。在一次記錄的心電圖上,漏搏的QRS數目不超過室上性心搏的一半,屬于不完全性房室阻滯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根據QRS漏搏之前有無PR間期遞增現象,又分為1、11型。一般來說, II型比1型重。在不同的房室傳導比例中,QRS漏搏次數越多,阻滯程度越重。
3,2:1房室阻滯
2:1房室阻滯是指每兩次室上性激動下傳心室一次,受阻于房室交界區一次。心室率恰好是心房率的一半。2:1房室傳導有干擾與阻滯之分。
心房率小于150bpm的竇性心律、房性心律、加速的房性心律等發生的2:1傳導是阻滯引起的。應稱為'2:1房室阻滯”。
心房率在150bpm以上的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交界性心動過速伴發的2:1房室傳導,應視為2:1房室干擾,是生理現象。因為,心率超過150bpm以上時,心動周期短于房室傳導系統有效不應期,將出現2:1房室干擾。
2:1房室阻滯并不少見,要區分屬于二度1型還是二度II型房室阻滯有一定困難。活動可以改變房室傳導比例, Holter監測有助于鑒別診斷。
如有連續兩個以上的P波下傳心室, PR間期逐漸延長者為1型。
PR間期固定不變,或者發展成為高度以上房室阻滯,為II型。希氏束電圖顯示2:1房室阻滯的阻滯水平可以在房室結、希氏束及束支水平。
2:1房室阻滯下傳的PR間期可以正常或延長。下傳的QRS波群可以正常,也可伴左束支阻滯或右束支阻滯,提示阻滯水平較低,多為雙束支阻滯。
4,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連續2個以上的P波或半數以上P波因阻滯未下傳心室者,稱為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是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中較嚴重的一種。阻滯程度介于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與幾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之間。
5,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滯
心電圖特點是全部室上性激動均因阻滯而不能傳到心室。控制心室的心律是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或心室起搏心律。無逸搏心律及起搏心律出現者,患者將因阻滯型心室停搏死亡。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①逸搏呈寬QRS波群:多為希氏束下(雙束支),少為房室結或希氏束+束支阻滯(以前順傳QRS波群呈同樣束支阻滯)。②逸搏呈窄QRS波群:阻滯位于房室結或希氏束內,
6,間歇性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滯
間歇性三度房室阻滯是指三度房室阻滯間歇性(或陣發性)出現,每次發作持續數秒至數天甚至更長,發作期間所有竇性P波均不能下傳心室,符合三度房室阻滯的診斷標準。
記錄時偶有竇性P波能下傳心室,則應診斷為二度(高度或幾乎完全性)房室阻滯。診斷間歇性三度房室阻滯時,還應注意排除干擾和干擾加重引發阻滯的情況。間歇性三度房室阻滯臨床并非少見,但常由于持續時間短,心電圖難以捕捉,而未能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