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了解一個藝術家的基本功,那去看看他畫的素描吧。9月23日,“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匯聚了9所專業藝術院校的師生素描作品近300件。殊為難得的是,朱乃正、曹春生、龐茂琨等藝術名家的素描在本次展覽中得以呈現,回溯了中國現代素描藝術發展的歷程。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關于展覽
9大美院呈現近300件作品
油畫展不少,但素描展不多見。本次展覽匯聚了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四川美院、清華美院等在內9所專業藝術院校的師生素描作品近300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當前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中堅力量,即出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進校的藝術家之手。
談及對素描的熱愛,中國美術館館長、知名雕塑家吳為山回憶,“仍能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從很少的助學金當中省出錢來買上《達·芬奇素描》《門采爾素描》《西方素描造型》等畫冊,從印刷并不那么清晰的畫面上,如饑似渴地臨摹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安格爾、倫勃朗、康波夫、門采爾等西方大師的素描作品”。那種“素描情結”,讓吳為山刻骨銘心。
在吳為山看來,此次“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意義非凡。“一方面是為了回溯中國現代素描藝術發展的歷程,特別是結合專業美術院校素描教學和發展歷程,彰顯素描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和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素描藝術歷史的研究、梳理與展示,為今日藝術創作、美術教育的方向提供借鑒與啟發”。
>>重要作品
朱乃正、龐茂琨等名家素描見造型功力
在展出的作品中,已逝藝術家朱乃正于1955年所畫的《維納斯石膏像》素描讓前來的觀者連連嘆服。
在《維納斯石膏像》中,朱乃正將黑、白、灰處理得恰到好處,將斷臂維納斯畫得細膩而空靈。相比那些將石膏畫出體量感的素描來說,朱乃正筆下的維納斯讓來者感受到了一種飄逸的美感,足見其造型功力。據朱乃正的學生回憶,他在上課的時候特別強調素描、造型能力,很多活躍于當下的藝術家如喻紅、劉曉東、徐冰等都是他的學生。喻紅曾說,她在畫《大衛》時就借鑒了老師朱乃正的素描技法,這張完成于其18歲時的《大衛》至今難以超越。
另一件讓大家駐足的作品無疑是龐茂琨的《華之韻》,創作于2014年。作品中呈現了阮玲玉、孟小冬、張愛玲、林徽因四位民國年間家喻戶曉的女性形象。林徽因溫婉中的堅韌、張愛玲的孤傲、孟小冬的堅定以及阮玲玉的柔媚,藝術家并未對這四位美女施以粉黛之色,而是用簡單的線條精確地呈現主人公具有代表性的面部肖像,通過人物面貌的深入描摹呈現出了主人公各具特色的內心世界。這種通過刻畫人物面貌從而表現和關注人的內心世界的藝術特點,成為了藝術家龐茂琨鮮明的藝術創作特點。
>>延伸思考
當下素描遭遇挑戰,年輕學子仍需重視
盡管素描足具美感,但在繪畫日漸邊緣的今天,它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的崛起使得素描藝術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在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的沖擊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忽略了素描造型基礎的作用,把目光投向了以觀念為主的表現形式,基本功、造型愈顯邊緣化,素描逐漸失去了往昔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一大批青年藝術家用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拓寬素描藝術的邊界,他們轉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素描觀念”。而如今,在各種新興媒介的影響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忽略了素描的基礎作用,“他們甚至將素描、造型似乎看成過時的舊玩意兒,這是危險的信號!”他認為,不管怎么變化,但素描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變,尤其是年輕的學子,仍需重視。
中國美院許江則認為,素描不僅是繪畫的基礎,也是繪畫的方式,“是所有院校賴以培養造型能力最基本的課程,是眾多藝術家解決造型問題的秘匙”。他動情地說,“很多的藝術家終其一生,都希望通過素描探尋造型世界的秘密,通過素描接近繪畫藝術的本質”。在許江看來,“素描是不斷描繪、不斷抹去、不斷拆解的曠日持久的過程,伴隨近現代藝術教育進入中國,眾多素描的紛爭成就了我們繪畫多元格局,也推進了繪畫藝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