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正人 滿苑蓉
內容摘要 長期以來,我們對古文字的概念及源流變化的認識存疑較多,多數書學者總認為始皇“焚書”使古文字絕跡,既是春秋晚期至秦漢之際的晉盟書、楚簡、秦隸、漢古隸的大量出現,原有的陳舊觀念依然盛行,甚至有混淆古文字發展次序、輕視古文字藝術價值、將靜態的文字載體與動態的文化習性等同等。本文擬以古文字漸變和融合為例,溯源追流,窺其概貌。一孔之見難免有誤,尚乞方家鴻儒諟正。
關鍵詞 古文字 晉盟書 楚簡 秦隸 漢古隸(馬王堆帛書)
古文字名稱及特征
當前對“古文字”的解釋主要有:一是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二是指從甲骨文、金文中脫變形成戰國古文字。三是指古文經書上的文字。四是指六國文字。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核心階段,也是古圣賢思想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古文字作為這一時期偉大思想的承載者,它是否已經絕跡或者以不同的體例存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只有依照許慎所著的中國第一部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展開討論。“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書六體”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①這里已經明確了除秦官方文字“小篆”和漢官方文字“隸書”之外,還存在不同類型的古文字。至于始皇焚燒的典籍多數學者認為是與法家思想相左,或者是齊人徐市、石生之類欺騙詆毀始皇的荒誕離奇書跡而已。再說,當時即是將所有典籍全部焚燒,而屬于記憶性的書寫習慣豈能決斷?
前人雖未見到當今新出土的文字資料,但他們憑借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作出過深刻的探討。如王國維先生在《簡牘檢署考》曰:“書契之用,自刻畫。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先后,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竹木之用亦未識始于何時,以見世于載籍者言之。”②佚名氏《宣和書譜·敘論(篆書敘論)》云:篆書所自來遠矣,其古文科斗之書,已見于鼎彝金石之傳,其間多以象形為主,而文采未備也。自古文科斗之法廢,而后世易以大篆,而大篆實出史籀也,籀在周宣王時為太史氏,其書今之所存者,《石鼓》是也。”③
“書契之用,自刻畫。”、“自古文科斗之法廢,而后世易以大篆,”這些論斷給我們提供了認識古文字的依據,同時也告知我們,古文字沒有絕跡,而是融入秦系、晉系、楚系、齊系文字之中。
古文字與刻畫文符及甲骨文
從刻畫文符到甲骨文所經歷的艱辛和曲折,楊雄《法言· 問神》中言明:“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從甘肅大地灣、寶雞北首嶺、西安半坡、河南二里頭、安徽雙墩至杭州良渚經歷漫長的時間,才在黑陶盤和圣水牛骨上出現了可識可辨的幾個文字。又不知經歷了多長時間,甲骨文才形成。甲骨文不僅有象形字,而且有會意、形聲字。
對古文字源流變化的探究需要一種思想涵蓋廣,書體種類多,藝術性豐富的大宗書體作參照。古長沙國第二代轪(dài)侯利豨墓葬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有6大類43種12萬多字,內容有六藝類10篇、諸子類10篇、兵書類3篇、術數類7篇、方技類11篇、其它類3篇。 ④這部分典籍涉及上古“巫”、中古“易”、下古“道、儒”、近古“諸家”等思想,書體有篆隸、古隸、漢隸三大部分。篆隸部分承襲刻畫文符、甲骨文之筆法;古隸部分與金文、晉盟書、楚簡牘相融合;漢古隸部分下啟漢隸、漢簡、章草等諸多書體,是古史和文字史的集大成者,也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過渡性書體。故將其作為藍本進行以下分析和對比。
馬王堆帛書與部分刻畫文符及甲骨文體例對照表
甲骨 類別 | 甲骨 文字 | 例字 | 馬王堆帛書 | |
帛體 | 帛書名稱 | |||
良渚遺址刻畫文字 | ![]() | 十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篇 |
良渚圣水牛骨上文字 | ![]() | 衣 | ![]() | 篆隸《胎產書》 |
同上 | ![]() | 刑 | ![]() | 古隸《刑德》 |
甲骨文合集6057正 | ![]() | 未 | ![]() | 古隸《陰陽五行》甲篇 |
甲骨文合集6057正 | ![]() | 日 | ![]() | 古隸《陰陽五行》甲篇 |
同上 | ![]() | 亦 | ![]() | 古隸《春秋事語》 |
同上 | ![]() | 五 | ![]() | 篆隸《五十二病方》 |
同上 | ![]() | 東 | ![]() | 古隸《陰陽五行》乙篇 |
古文字之變
(一)晉盟書
盟書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訂立盟誓時所記錄的盟辭。西周之后周室式微,諸侯漸盛,諸侯大夫間的盟誓增多,以此來調整彼此之間的政治關系。舉行盟誓時先掘地為坎,再奉置玉幣(祭祀用的禮玉),殺牲,禮儀后將盟書與玉幣掩埋于坎中。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水,以取信于神鬼的監督和懲罰。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50年)的晉國趙鞅與卿大夫訂立的《侯馬盟書》和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的《溫縣盟書》,從字形和筆法特征看,與楚系文字基本相同,均在古文字基礎上采取增繁之法,以表明其政治和文化的獨立性。
馬王堆帛書與部分晉盟書體例對照表
盟書類別 | 盟書字樣 | 例字 | 馬王堆帛書 | |
帛體 | 帛書名稱 | |||
侯馬盟書 | ![]() | 不 | ![]() | 古隸《春秋事語》 |
同上 | ![]() | 心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篇 |
同上 | ![]() | 宮 | ![]() | 古隸《陰陽五行》乙篇 |
同上 | ![]() | 從 | ![]() | 古隸《陰陽五行》甲篇 |
信陽盟書 | ![]() | 非 | ![]() | 古隸《戰國縱橫家書》 |
同上 | ![]() | 亟 | ![]() | 漢隸《五星占》 |
同上 | ![]() | 雷 | ![]() | 古隸《刑德》 |
同上 | ![]() | 酉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篇 |
(二)楚簡
當前發現較早的楚國金文是楚公家鐘和楚公家戈銘文,楚公家應是楚君熊渠。⑤ 據《史記·楚世家》載,熊渠時處周夷王至厲王之世,其所鑄銘文當在西周中晚期之際,絕對年代當在公元前9世紀后葉。這些楚國禮器、兵器上的銘文與西周金文基本一致。
當代出土的楚簡主要有: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00年)的《信陽楚簡》、公元前316年的《包山楚簡》、公元前331年的《望山楚簡》、約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和戰國晚期的《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等。這些楚簡的主要內容包括司法文書、卜筮祭禱和譴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的內容涵蓋較廣,基本以儒家類為主,兼及道家、兵家、陰陽家,多為傳世本所無。其中第六冊《孔子見季桓子》不見于先秦典籍,為儒家重要佚書。全文以對話形式記錄了孔子與季桓子有關二道、興魯的討論。時間約在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十年間。《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二見季桓子,《韓詩外傳》《新序》記載“孔子待坐于季孫”,這些內容未見傳世被視為歷史之迷,該篇簡的發現,還原了孔子關于“二道”的精辟論述以及孔子法古興魯、仁政賜愛的思想理論。
馬王堆帛書與部分楚簡體例對照表
楚簡類別 | 楚系文字 | 例字 | 馬王堆帛書 | |
帛體 | 帛書名稱 | |||
楚公家鐘銘文 | ![]() | 楚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篇 |
新蔡葛陵楚簡 | ![]() | 生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篇 |
信陽楚簡 | ![]() | 文 | ![]() | 漢隸《老子》乙本 |
同上 | ![]() | 裏 | ![]() | 篆隸《養生方》 |
同上 | ![]() | 則 | ![]() | 篆隸《卻谷食氣》 |
郭店楚簡 | ![]() | 其 | ![]() | 古隸《老子》甲本 |
同上 | ![]() | 飤 | ![]() | 篆隸《陰陽五行》甲本 |
同上 | ![]() | 智 | ![]() | 篆隸《五十二病方》 |
楚簡是古文字的一種變體,它與晉盟書的體勢基本相同,以蝌蚪筆法為主。書體變化相對較小,但也有因抄寫內容和書寫心態的不同呈現出精細與粗疏之差異,其中也有可能是書寫者的社會地位和所掌握的書寫技巧的不同有關。如儒家典籍、卜筮祭禱、譴冊的字跡相對工整,司法文書多潦草急就。
楚簡文字的筆畫多圓轉,少方折。入筆多以方切或半逆鋒入筆為主,行筆以撥、挑、推、掃施力,收筆多以順勢回鋒,末端出現尖鋒或勾鋒之狀。撇、捺、挑的筆畫沒有明顯區別。整體筆畫是下筆處重而粗,收筆處輕而細尖,形如蝌蚪。多數字形好像似在帛書基礎上改造的,如“下
、天
、而
、可
、不
”等,上加了一橫畫;“上
、命
、為
、馬
、丘
”等,下加了一橫畫。特別是“其”
(盟書)
(帛書)
(楚簡)、“雨”
(盟書)
(帛書)
(楚簡)等字形的細微之處也基本一致。
就有關內容來說,馬王堆帛書《五行》中有“經”有“說”,郭店楚簡《五行》中有“經”無“說”,以此可見帛書與原著較近。二者《五行》中的“經”均為孔子嫡孫子思學派的著作,而帛書《五行》中有“說”可能為孟子后學的作品。“二者并不形成于同一時期。”⑥
“《五行》經文的要旨于首章”。⑦該章提出,仁義禮智圣分別“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其中,仁義禮智圣“德之行五和,謂之德”,仁義禮智“四行和,謂之善”。并認為“善,人道也;德,天道也”。此處的,“形于內”是指仁義禮智圣五行形于內心,是一種內在規范。根據經文可知“形于內”的“德之形”其和諧狀態稱之“德”;“不形于內”謂之“行”,其和諧狀態為“善”。德內在于心,是意志的對象;善外在于人倫、社會關系之中,是行為的對象。《五行》思想的核心是對“德”的詮釋,從人的身體性和物質性的“慎獨”上升為精神性的“德”。其路徑是從天之行、人之行——善之行、德之行——德之氣、血之氣——德之聲、玉之聲——實現天人合一。這是內外兼修,至深入微的思想實踐活動,這些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是華夏文明輝煌燦爛的內在動因。既是經歷了數千年,當簡帛這種原始載體再次呈現時,古老的文字和承載的思想精神依然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道德標準。
(三)秦隸
秦簡大多為戰國中晚期至秦朝建立前后的簡牘墨跡,有些簡牘也有成書于秦丞相李斯推廣小篆之后。這些沿襲著古文字結體和筆法的書體被當今的書學者稱謂“秦隸”或”秦古隸”。其行筆有方有圓,隨意自然,質樸秀朗。古文字原有的蝌蚪筆法明顯減弱,代而出現了“柳葉”狀的線形特征。
秦簡牘主要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四川《青川木牘》、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約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的湖南龍山《里耶秦簡》、約秦始皇二十六年(約公元前221)的湖北江陵《岳山秦簡》、約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的《岳麓秦簡》、約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約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的《北大秦簡》、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湖北荊州沙市《周家臺秦簡》、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至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之間的湖北《云夢龍崗秦簡》。
馬王堆帛書與部分秦隸體例對照表
秦隸類別 | 秦簡 | 例字 | 馬王堆帛書 | |
帛體 | 帛書名稱 | |||
青川木牘 | ![]() | 鮮 | ![]() | 古隸《春秋事語》 |
放馬灘秦簡 | ![]() | 西 | ![]() | 漢隸《黃帝書》 |
岳山秦簡 | ![]() | 官 | ![]() | 古隸《陰陽五行》乙篇 |
里耶秦簡 | ![]() | 書 | ![]() | 漢隸《易之義》 |
岳麓秦簡 | ![]() | 秦 | ![]() | 古隸《戰國縱橫家書》 |
睡虎地秦簡 | ![]() | 及 | ![]() | 漢隸《老子》乙本 |
北大秦簡 | ![]() | 急 | ![]() | 古隸《刑德》 |
周家臺秦簡 | ![]() | 在 | ![]() | 漢隸《黃帝書》 |
這些秦簡成書的時間和出土的地域及記載的內容,正好與秦國明相張儀主張的“得其地(巴蜀)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的戰略思想和征戰路徑基本相符。公元前316年秋,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攻取巴蜀。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國占領了楚國西部長江以北(江漢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區)大片土地,并在此設立南郡。從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23年滅楚,秦在湖北江陵一帶經營了56年時間,難怪秦簡牘集中出土于此。從文字變化看,“秦楚文字互有影響,不過秦文對楚文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楚文對秦文的影響。秦簡牘記載的主要內容與秦國重點推行的“軍功爵位制”、“連坐制”、“授田制”、“司寇居貲制”等嚴格的社會管理制度高度吻合。秦人從地望甘肅禮縣───肇啟之地寶雞───龍興之地咸陽───南取巴蜀───占鄂西───取城郢───置洞庭的這些文化點位十分明顯。
(四)馬王堆帛書
帛書的抄寫時間是我們了解書體演變的關鍵,從帛書中出現避諱、記年和墓主人下葬時間的記錄看,帛書的抄寫時間較早的是《陰陽五行》甲篇中的“廿五”、“廿六”即始皇25年、26年(公元前222年、前221年),較遲的如《五星占》中的“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間。但從馬王堆帛書的整體看,其書體為多階段、多風格、多書手的特征明顯。
第一階段:《陰陽五行》甲篇,以蝌蚪筆法為主,與晉盟書、楚簡筆法相同。
第二階段:《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經》《養生方》等,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書體和筆法,是古隸的變體。其聳右上,收右下的體式有秦權量的某些特征。
第三階段:《老子》甲本、《五行》《春秋事語》等,這部分是馬王堆帛書中藝術水準最高的篇章。其勁健爽毅、清秀圓實、緊密厚重、簡捷靈巧的藝術風格,顯示當時書法藝術的最佳樣式。帛書《老子》成書于秦漢之際,郭店楚簡《老子》成書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二者互為印證,糾正了今本《老子》中的“絕仁棄義”、“絕圣棄智”之謬誤,還原了“絕智棄辯”、“絕巧棄利”之原句。《春秋事語》主要是記載春秋時期上起魯隱公被殺,下迄三家滅智氏的史實。
第四階段:《戰國縱橫家書》應為秦隸書,秦地權量多此體勢和筆法。書跡自然散淡、率直天真。對于這類書體郭沫若曾說:“今傳秦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比起來是草率急救的,無疑是草篆,大約也就是秦代的隸書吧。”⑧
第五階段:《刑德》甲乙本,是前幾個階段的字形融合體,字體明顯趨正。
第六階段:從《陰陽五行》乙篇、《相馬經》開始,出現了與漢簡相似的夸張性下引長弧筆。
第七階段:《五星占》《周易》的體勢更加正平,下引長弧筆明顯減少。
第八階段:《黃帝書》《老子》乙本,橫勢體態更趨明顯,筆畫更加圓渾,底部橫畫出現金文中斧鉞狀粗橫,法古傾向明顯,同時下引長弧筆又增多,凡“也”字必為下引長弧筆畫。
馬王堆帛書中“走”和“心”字部首變化最為豐富,大約有數十種寫法,這些部首在甲骨、金文、楚簡書體中也為善變的部首。如:進
逺
逃
遷
近
遂
?
道
逢
?
迎
迬
邉
。思
悔
懮
迨
慮
患
恙
愛
慶
懼
等。這既有書寫習慣和筆順自然的因素,也與當時的文化氛圍有關。
長沙,古稱潭州,別稱“星城”,是楚國的經濟重鎮和軍事要邑。《史記》載:“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此四邑者不上貢事于郢矣”,意為,長沙,軍事要地,楚國之糧倉,長沙等地的糧賦不用運送到楚國都城。從秦滅楚(公元前223年)至秦滅亡(公元前206年),秦控制此地僅為17年,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想改變楚國重鎮長沙人的文化習性顯然使秦朝法令無法企及的。西漢呂后執掌朝政,尊崇黃老之學,實行休養政策,支持漢惠帝廢除“挾書律”和“焚書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以恢復舊典。當時長沙國的重要人物以吳差(長沙王)、賈誼(太傅)、利豨(轪侯)為核心。吳差是當時唯一的異姓王;賈誼,是當時才思非凡,影響深遠的文化大家;利豨,既是一個手握重權之丞,也是一個尚文博學的雅士。利豨的父親利蒼,據史料反映是個智謀深遠,善“間”,即善察社情,善識民意的儒官。其母親辛追夫人,是長沙國臨湘侯辛夷之女,她的隨葬品代表是“T形帛畫”,上段繪有天界九陽、金烏、扶桑樹、日駕車龍、女媧、嫦娥、玉兔、蟾蜍;中段繪有人間勝景谷璧交龍、華蓋玉磬、羽人怪獸;下段繪有巨人托地等巫文化濃烈的圖符。其中的人首蛇身圖與伏羲女媧圖及甘肅隴南宕昌藏族家發現的古象雄時期文獻抄本頁面上的圖案一脈相承。可以說,“T形帛畫”是古象雄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濮僚、苗蠻、戎狄、越等文化的結晶,而這些文化元素肯定來源于其子利豨墓中的這批典籍。
古文字之流
縱觀兩漢之際的刻石文字,從東漢175年至183年,儒家經典刻石《熹平石經》刻置于洛陽太學門外,標志著“隸書”在中原地區既為官方書體也成為民間書體。而在偏僻閉塞的西南地區,特別是漢水流域卻出現了古文字的變體───漢古隸。
《何君尊楗閣刻石》
《石門頌》
《西狹頌》
《郙閣頌》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完成西南地區的郡縣建置后,將隴蜀、秦蜀、蜀滇險道的修建和管理工作交由地方官吏負責完成。西南地區山大溝深,古有盤山便道,異常艱險。后鑿建崖壁棧道,每當通途,必勒石記功,如57年《何君尊楗閣刻石》、63年《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148年《石門頌》、171年《西狹頌》、172年《郙閣頌》等。這些刻石皆為漢古隸書體,其風格基本相同,筆法多中鋒用筆,波磔不顯,隨性大方;章法與帛書同,豎成列,橫無行,穿插錯落,自然隨意;整體保留西漢古隸無波勢、率直、簡樸等特點。這些筆法對后世的影響頗大,在北魏的《鄭文公碑》中亦有相同的筆跡。
結語
通過對古文字形成、發展、變化、融合之現狀及背景的分析,可基本證實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古文字始于刻畫文符及甲骨,而非脫于金文。二是古代占卜,一般用龜占和骨將卜具、結果、貞人等內容直接刻寫到占具上,筮占一般會記錄在簡牘上,明確金石,甲骨,竹木三者應為同時代的書寫材料。三是“蝌蚪”形筆法為古文字的主要特征,晉盟書、楚簡牘、西漢馬王堆帛書(篆、隸篇)均大量使用“蝌蚪”形筆法,其均為戰國時期古文字的新體。四是秦古隸和漢古隸為秦漢時期古文字的新體。五是中國文字形成和發展變化應為兩條路徑:一是自然發展途徑:即刻畫符號───甲骨文───古文字───古隸(含六國古文字和古璽戳文)───漢古隸───漢隸、漢簡───章草───今草、狂草。二是官方文體演進途徑,即甲骨文───古文字───金文───小篆───漢隸。
上述分析和對比重點戰國時期的文字,這一時期諸侯國的文字有較大的差異,致使秦皇統一六國后,不得不重新統一文字。所以,李學勤先生指出:“戰國文字在中國文字演變史上自成段落,應當專門加以研究”。⑨李學勤先生還說,帛書不僅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還提供了《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以外的資料與觀點。他建議人們關注其中的楚文化元素,“進一步研究馬王堆帛書的時代性和地方性,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楚文化傳統、漢代文明的一些看法”。
參考資料:
①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年12月。
②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③《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10月,第870頁。
④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2頁。
⑤ 張亞初:《論楚公家鐘和楚公逆镈的年代》,《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⑥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哲學與文化》26卷第5期。
⑦龐樸:《龐樸文集》第二卷《古墓新知》,第117~151頁。
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7月,第338頁。
⑨李學勤:《(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序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