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的關系
數據調查顯示,1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發病率48—72%,且骨折風險比正常人明顯升高。而目前我國骨質疏松人群也達到6940萬,骨量減少人群有近2億。這些數據提示,糖尿病是引起骨質疏松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機制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就是在糖尿病基礎上發生的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而容易發生骨折的代謝性骨病,是一種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我們人體骨骼在一生當中都處于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動態平衡過程中。骨吸收就是破骨細胞像挖掘機一樣清理掉骨組織上陳舊損傷及退化的骨質。骨形成則是成骨細胞像建筑工人一樣重建骨組織,通過分泌骨膠原等蛋白質及吸引鈣磷等礦物質沉積,填補骨吸收后形成的空洞。如果骨吸收作用大于骨形成作用,則會發生骨質疏松。糖尿病通過多種因素影響骨代謝。如胰島素缺乏或抵抗,導致骨膠原形成減少;尿鈣增多,攝入減少,使體內鈣負平衡;炎癥因子或糖基化產物增加,干擾骨代謝過程;慢性糖尿病者性腺功能減退,性激素下降,也可破壞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等等。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危害
骨質疏松早期沒有特殊臨床表現,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出現脊柱彎曲和身材縮短,還可出現全身骨骼疼痛,以腰背部及足部等負重部位疼痛最多見。最典型及最嚴重的并發癥為脆性骨折,即輕微外力作用即出現骨折。骨折好發部位為髖部,而髖部骨折致死和致殘率很高。對于糖尿病病人,骨折后骨骼愈合時間長,感染風險大。另外,糖尿病病人因為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低血糖及肌肉減少等原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也很高。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首先,重中之重是控制血糖,延緩并發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
其次,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戒煙戒酒,避免長期熬夜,少喝咖啡和碳酸飲料。飲食方面可適當多攝入富含鈣食物,如綠葉菜、海產品、蛋類、奶制品等。
再次,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保證每天不少于半小時的日曬,適當補充鈣劑。我國成年人元素鈣推薦攝入量為800mg左右,老年人推薦攝入量為1000~1200mg。
另外,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規律運動,以抗阻運動和負重運動為主,如慢跑、太極拳、瑜伽、游泳、徒步等。運動一方面可以提高骨密度,增強肌肉力量和機體平衡能力,還有助于改善血糖。
最后,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發生骨質疏松或者骨量減少但存在骨折高風險時,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并發癥,控制血糖同時,需加強骨質疏松的防治。
最后,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發生骨質疏松或者骨量減少但存在骨折高風險時,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并發癥,控制血糖同時,需加強骨質疏松的防治。
蘇州市立醫院北區
內分泌與代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