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竟還有一條“人造黃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各種各樣的“世紀大工程”開始從紙面上的構想變成了現實。在這之中就有一個耗資5000多億,總工程量遠超三峽大壩的大工程,它就是被譽為“第二條黃河”的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特大戰略性工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水資源分配非常的不均,人類現在無法改變氣候,但可以人為地對水資源分配進行調整,進行形成引南水為北用的合理配置格局。我國的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非常嚴重,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非常稀少,氣候干旱。因為發展需要,華北地區的地下水已經被過度開發,導致出現了地下水資源短缺,地質災害頻發的狀況。相比如北方的嚴重缺水,我國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非常的豐富。南方地區有長江水系、珠江水系等大江大河,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氣候溫暖潮濕,降水量十分豐富。南方多水北方缺水,能不能相互均衡一下呢?1952年這個構思就已經被提了出來。
因為涉及到的區域太大,按照當時的技術工程量根本無法估計,所以南水北調工程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的技術發展飛速,各種各樣的大工程也都被提上了日程,南水北調這樣的惠民工程自不例外。經過了50多個方案的對比后,初步的計劃已經形成。按照構思,南水北調工程共開發三條線路,分別為東線、中線和西線。其中東線和西線的總長度為2899千米,西線的長度更是達到了4350千米。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共有4.38億人會被惠及其中,三條線路各司其職,分別將清澈的江水送到了北方需要水資源的地區。
現如今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和中線兩條線路,已經在源源不斷地往外送水了。北京、天津 、河南、山東等很多城市都喝上了清澈的“南水”。以北京為例子,曾經北京的全市用水的60%用的都是地下水,這導致人們一度擔心北京早晚會迎來水被用完的一天。在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供水以后,北京的地下水位就開始慢慢停止了下降,從2016年開始,竟然有了緩慢回升的征兆。用水量一直都在增長,那為什么地下水位還會上升呢?答案自然是把充足的“南水”給頂起來了。北京只是南水北調工程受惠城市之一,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水被送到了華北地區。
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是從長江的下游引長江水,憑靠著京杭大運河河道將江水逐級送到煙臺、威海等城市。東線工程雖然有著現成的河道,但送起水來仍舊十分困難。因為北上有許多地勢較高的地區,尤其是黃河河道,想要送水難比登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人員們發明了極為先進的燈泡貫流泵以及在沿岸設立了多臺大型抽水站,保障“南水”能夠順利的翻山越海進入華北。
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線,要從丹江口水庫調水。2012年,丹江口水庫附近的居民就已經全部搬遷,為國家工程做出了犧牲。現在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已經加高了十幾米,里面的水清澈見底,據說可以直接喝。中線工程總計人口多達1.4億人,今后計劃每年的引水量將達到2000多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的西線工程目前還沒開通,這線路主要是開鑿一條連通長江與黃河的輸水隧道,目的是解決青海、甘肅、內蒙等地的缺水問題。因為工程地區地形十分復雜,所以還需要更加精密的計劃。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一代代人堅持不懈為之努力的工程。它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高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