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
中國古代佛造像
展期
長期展出
地點
國家博物館 北19展廳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著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中國古代佛造像”展覽,力圖通過265件藏品勾勒中國古代佛造像的發展歷程,系統地呈現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著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中國古代佛造像”展覽,力圖通過265件藏品勾勒中國古代佛造像的發展歷程,系統地呈現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古印度地區佛造像
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了佛教,并和他的弟子在恒河中游地區致力于推廣教義。由于他們在推廣教義時使用了大眾化的語言,讓人感到親切且容易接受,因此佛教的傳播范圍逐步擴大,并從最初的四處漫游式宣傳轉變為在寺院內進行宣傳。伴隨著佛教在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并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些風格與傳入地的雕塑傳統和審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貌。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銅觀音菩薩坐像
▌鎏金銅綠度母坐像
▌漢傳佛造像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造像藝術不斷吸收、融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南北朝以后,漢傳佛教造像逐漸脫離了古印度及中亞佛教造像風格的影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特點。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風格迥異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融合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燦爛的篇章。
▌善業泥佛像
▌白石半跏思惟菩薩坐像
▌彩繪木雕菩薩坐像
▌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
▌藏傳佛造像
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西藏地區后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匯聚了佛教的顯宗、密宗和西藏地區的苯教等內容,主要流傳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等地區。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中,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不僅融匯了克什米爾、東北印度、尼泊爾等外來文化,還將漢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精華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風格,是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鎏金銅得銀協巴坐像
▌三彩菩薩坐像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