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中記載:“挹婁,古肅慎、扶余出赤玉 ” 。漢后因佛教東傳,瑪瑙一詞混淆赤玉。 赤玉也就是現在說的“戰國紅瑪瑙”。但““戰國紅”卻不是瑪瑙分類的科學名稱,更不是戰國時期的紅瑪瑙,而是遼寧北票和河北宣化等地出產的紅縞瑪瑙。
紅縞是個廣義的稱呼,紋帶呈“縞”狀者稱“縞瑪瑙”,以紅色為最,稱為“紅縞瑪瑙”。因其與戰國時期出土的紅黃色玉禮器(瑪瑙)同料,故名“戰國紅”,后者屬于民間的約定俗成。
遼寧北票,是中國戰國紅瑪瑙原石的原產地。戰國紅瑪瑙以紅黃縞為主,偶有黑縞,白縞等,以顏色艷麗,通透,三維動絲為上品。其中黃為尊,紅為貴,色多而不雜謂之君臣分明,此曰“君臣之綱”。縞玟幻化無常,水線穿梭其中,此曰“無常之道”。光華內斂,華而不張,乃瑪瑙中君子者也。
按照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戰國紅的歷史應用脈絡清晰可見:濫殤于夏家店文化下層(商)~零星出現于西周~蓬勃發展于春秋戰國~兩漢逐漸消退~遼金又于遼西、蒙東興起,其后淡出~今又復出。在戰國時代,戰國紅瑪瑙器物主要發現于我國北方地區,并在先秦時代達到頂峰,其多用于飾物、劍柄、珠串、環佩。作為陪葬、禮器等,地位很高,非常貴重,但自漢以降則成品很少,幾乎絕跡。直到2011年遼寧葫蘆島市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發掘出土的瑪瑙環,向世人證明了紅縞瑪瑙與幾千年前戰國飾物的淵源。
北票早期所出的戰國紅礦石,凍料較少,但紅黃顏色艷麗,纏絲明顯,其中被稱為“動絲”、“活絲”或“閃絲”的料尤為珍貴。北票戰國紅中的上品多于這一時期出產。中期凍料出現較多,紅黃色艷麗度下降,但纏絲增多,中期偏后出現了土黃料,深紅料,料性也趨干,透潤度下降,但仍不失美麗與華貴。
隨著當地對礦脈的保護,早期的好料和后期的極品越發稀有,升值很快,三年間已漲了數十倍,致使各類“外料”進場爭鋒。宣化蛋瑪瑙、浦江瑪瑙、雞肝瑪瑙、涼山南紅與非紅,不一而足。若要分辨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妨從色、紋、潤三方面為其分類:第一,色。戰國紅珍貴,首要在色,紅黃兩色,嬌艷欲滴。除此,紫、白、綠、黑、透都有涉獵;第二,紋。不但具有瑪瑙的纏絲特征,且折角突出,變幻瑰麗,具有層疊、扭曲、礬三種結構變化,互相交融,天衣無縫,戰國紅的內涵也由此體現;第三,潤。珠圓玉潤同樣適用于戰國紅,其色彩艷麗,紋路清晰,觸手油潤者為上品。
從目前發現的戰國紅舊物來看,以珠、環、玦、圈、勒為主,現代又衍生出鐲、章、戒、佩以及各色擺件、把件等。或者天然隨形,或者匠心獨運,或者俏色天成,配合戰國紅瑰麗奇異的色彩,無一不是天賜的杰作。而顏色艷、畫面絕、質感玉、做工精也已經成為判斷一件戰國紅技藝水平的的基本原則了。
她從遠古走來,帶著神秘,綻放著令人癡迷的色彩。她從睡夢中醒來,讓那個遙不可及的夢境,變成了今天的現實。戰國紅,香魂一縷,令人癡狂。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
雞肝石是瑪瑙石的一個分支,是一種不透明、含有大量雜質(粘土質)的玉髓。
可呈紅色、紅褐色、綠色、暗綠色、黑色等色。
磨光后有光澤,但因透明度差,而被列入低檔玉石。
這就是一件清代雞肝石雕刻的小元寶,長4.5厘米,高2厘米。材質雖凡,但小巧圓潤,倒也可愛。
這是一件清代的紅縞瑪瑙勒子,長5.5厘米,寬2.5厘米。
可見紅黃黑白纏絲交織,變化瑰麗,隱隱有“巨靈神”火燒“花果山”之意境。
只見巨靈神紅盔紅甲,手持大錘立于山頭,咋咋呼呼討敵要戰。頭上烏云滾滾,遮天蔽日。
無數天兵天將,在云中時隱時現,而花果山已經是一片火海!不知那齊天大圣今安在?
這應是一件宣化的料子,奇幻的景象也是自己的想象而已。無論像與不像,都不妨礙它成為一塊絕美瑰麗的藝術品。
綠瑪瑙還是比較少見,有天珠效果的更難遇到。
這兩顆明清時期的桶珠,漂亮的湖綠色令人眼前一亮。長度在3—3.5厘米,打孔位置手工痕跡明顯。
拋開年份,就原石本身,也算賞心悅目了。
大美無言 風月無邊 物來而應 關注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