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蜜蠟大約在1998年前后,市場上開始升溫。當收藏家對蜜蠟有所認知后,主要收集內蒙、河南出土的宋遼金時期的立體動物,和帶板以及工藝精致的頭飾。市場價格基本在幾萬到幾十萬的行情上。
琥珀類是收藏珠子,要求的成色必須達到干凈、透明、金黃色品位的所謂“金珀”。上好的金珀每一粒價格均在2000元以上。
由于市場很好,只經歷短短的兩年,假冒的琥珀、蜜蠟便研制成功,隨后便大量的投放市場。那個時候贗品制假手段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原材料粉壓融鑄;一種是合成材料融鑄。
假冒琥珀、蜜蠟混入市場以后,收藏需求迅速降溫,市場上真的越來越少,但對于行家高手來說好,少,精的仍然搶手。時隔不久,川藏地區不規則珠串開始進入內陸市場。
由于川、藏蠟的材料與內陸不同,而且只是一些不規則珠,大部分是從未入過土的清代或民國期間藏民的頭飾和服飾。所以在北京潘家園地攤市場上受到冷落,價格也只有每粒幾十元。
到了2009年,市場出現以對人體有保健作用為名開始炒作。新琥珀和蜜蠟,隨后又以佛教文化的角度進行宣傳炒作,使琥珀密蠟2011年前后達到高鋒期。價格也猛漲到以克為單位計算。
一個手串價格升至數萬甚至數十萬元。貨源也隨之從俄羅斯及歐洲進口。此時從傳統收藏老舊琥珀、蜜蠟,轉換到了現代工藝品收藏。
市場雖然也從尼泊爾、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區引進很多年代比較久遠老蜜蠟珠,但與國內的超年代琥珀、蜜蠟的文化內涵卻不相同,西亞地域并不屬中華傳統文化范疇。
它只是短時期被一些商家為獲取金錢利益有意誘導了消費者而已。把市場走偏了,把傳統文化走偏了。
我們知道,如果以收藏為目的,那么物以稀為貴,老舊器物是不可再生的,只有具備年代、工藝、風格的藝朮品,才具有升值前景。
而現代琥珀蜜蠟藝術品可大量再生產,因此升值前景比不上古董。我們相信最終琥珀、蜜蠟的收藏,還是要回歸中華傳統文化的收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