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與鉛,并不作為礦物形態共生。由于傳統冶煉工藝的原因,一些老錫器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鉛。錫制食具或飲具含鉛過高,就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不過,錫本身是無毒的。
錫器導致鉛中毒除了含鉛比例之外,還要依賴特定的水質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凡用錫器都可能致毒,而錫器收藏者則更不必談錫色變。有人認為老錫器的消亡,與錫器可能導致鉛中毒有關。民國時期,錫器盛水或食物是否會導致鉛中毒的問題,曾引起過人們的普遍關注,193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認為錫器含鉛,不宜超過10%。1978年,江蘇如東縣衛生防疫站,專門就錫水壺致慢性鉛中毒的情況,作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用含鉛量高的錫壺煮水,尤其是煮雨水,就會使堿式碳酸鉛以脫落的方式進入茶水,進而被人體攝入,導致鉛中毒。盡管這樣,據本人調查,錫器可能導致鉛中毒的結論,并不是老錫器消亡的根本原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把品質稍好一些的錫壺,價錢約等于一個普通工人半個月的薪酬。當價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鋁制品、銻制品大量面世,手工錫制品在失去價格優勢的同時,也徹底喪失了生存空間,這才是老錫器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的真正原因。五十年代末期大煉鋼鐵回收舊金屬,以及后來的“破四舊”運動,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變化。此后,錫匠們紛紛轉入白鐵業,伴隨人們上千年的民間錫器業,也隨之消亡了。
(未完待續)
注: 本文節選自《說錫器》一書,作者維微,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維 微 生于1963年9月,成都人。號九子半生,齋名七丈山房。書畫家、鑒賞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巴蜀畫派》雜志編委,《畫說天下》雜志編委、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