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是山西的南大門,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說。這里背靠中條山,面對黃河水,境內道教建筑遺存眾多。這些道教遺存中,永樂宮以元代壁畫聞名。在永樂宮旁邊一公里,古魏城北城墻的龍泉村的一處高臺上,還坐落著一座曾經渺渺不可聞的道教遺存,它就是廣仁王廟。
目前中國現存四座唐代木結構建筑,排名第一的是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建于公元782年,第二名就是這山西芮城的廣仁王廟,建于公元832年,可謂國寶,盡管如此來這里的人參觀的依舊是小眾人群。眼前供奉著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小廟,泉已看不見了,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涌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
一段古墻和窯洞,修葺的很規整。
廣仁王廟與剛提到的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片天然的文物群。
拾階進入,感覺像一個博物館。門口的走廊上按時間順序介紹著現存的古建筑排列,地上也介紹著古建的特殊結構和術語。
托腳、駝峰、叉手,蜀柱、平梁,都是好專業的術語,臨時抱佛腳再認真學習。
彷日式風格的庭院展覽區,格局簡潔大方,古韻悠悠,很喜歡。
整座建筑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屋檐是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距今1186年的歷史能保存下來,還是感謝中條山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芮城人民樸素的信仰。
與正殿相對的是坐南向北的清代戲樓,雖屬清代建筑,但與正殿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
廟殿前鑲嵌有兩塊唐碑,一為《廣仁王龍泉記》,唐808年立,記載了縣令于公引龍泉水灌農田、建龍祠的事跡;另一碑為《龍泉記》,唐832年立,記載了擴建修葺五龍廟始末。20世紀50年代,文物專家們根據碑文和建筑風格確定它為唐代建筑。
早期木結構的保護是爭議很大,技術性很強的難點,廣仁王廟的梁下有文字標識乾隆十年,光緒三十二年,1958年都進行相當規模的大修,歷代維修的痕跡是歷史的延續和遺留,這樣的記錄和修繕挺好。
2013年國家花費250萬元對廟宇進行了修繕,萬科的志愿者們也從2012年就開始試圖參與廣仁王廟的修繕保護,但由于資質以及其他問題未能如愿。
2015年左右萬科通過眾籌的方式吸引了30家機構和710位人士籌集資金610萬元,對廣仁王廟的環境進行維修,感覺萬科和捐贈者們真是做了造福千秋的好事。雖然我們也僅僅是愛好古物的初級粉絲和工薪階層,但也愿意貢獻一份力量,讓我們的后代看到中華五千年文脈的延續。
如今廣仁王廟的環境修繕一新,成為了宣傳中國古建筑文化為主題的露天博物館,展示著山西著名的早期大木結構建筑。用各種形式,包括斗拱模型、專業透視圖和文字介紹普及早期木構知識,適合帶孩子們靜下心來體驗和學習。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小眾喜歡能夠慢慢變成大眾的普及,美學教育和古典教育是每個人素質成長的最好沉淀。
如今的我們已經知道了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屋頂的樣子,知道了斗和栱的區別,雖然是初級的初級,但我們已經走在了學習的路上。
很喜歡廣仁王廟,它與永樂宮的壁畫主題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一處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的新景觀。
永樂宮是我們此行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從徐滇慶教授的書中知道后,就欣欣向往之。終于可以如愿了。永樂宮的壁畫藝術曾被著名戲劇家馬少波稱為“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為了看懂,我們提前做了很多功課,認真閱讀了微信公眾號--耳朵里的博物館《200個高清細節,帶你看懂中國繪畫史上的奇跡「永樂宮壁畫」》,甚至還一起聽了幾段《道教神仙譜》。
永樂宮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1952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時就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現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之一。而其中壁畫的精品是以無極殿的《朝元圖》為代表,是世界繪畫史上群像構圖發展的頂峰,國之重寶,可惜竟然并不為世人所知。
1959年因修建黃河三門峽水庫,永樂宮進行了整體搬遷,工程歷時6年之久。現存元代壁畫1005平方米,分布在無極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大殿內。
這里竟然還是古魏城的遺址。
永樂宮最初的大門。
無極殿是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朝元圖》就在這里了。
殿內東南西北和神龕的兩側背后全都畫滿了壁畫,面積403平方米,共有人物286人,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描繪了朝拜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盛大景象,畫面按對稱美的儀仗形式排列,以青龍、白虎為先導;32位天地君為后衛,八位主神為領班展開浩大的朝拜儀式。因為不給拍照,下圖都是從耳朵里的博物館中導出的。
畫面和諧自然,主次分明,色調優雅;衣飾千變萬化,場面波瀾壯闊。
《朝元圖》完成于1325年,和意大利文藝復興開山祖喬托的代表作《逃往埃及》(1305年)是同時期問世的,兩幅作品相隔千山萬水,卻異曲同工,都是用世俗的感情和寫實技巧描繪宗教人物。細細辨別《朝元圖》中的每個人物都獨具特色,栩栩如生,從神情到服飾無一相同,相互獨立而又各自成群,對談、沉思、傾聽、守望,仿佛電影中“定格”的一瞬,而下一秒又幾乎能聽到嘈雜熱鬧的聲音。
花冠、紋樣、鞋子、寶物等細節掌控精妙絕倫…幾乎無一重復。無論這些圖片讓觀者有什么感覺,我都希望大家能夠親自前去觀看實物,那些一米九左右的人物尺寸,絕對足以震撼每一位仰視的觀者。
很拙樸的獅子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采用連環畫形式集人物、山水、園林、宮殿、道觀古剎、農舍、茶肆于一體,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殿內沒有照明燈光,完全靠自然采光,為的是保護壁畫。運氣很好的是天氣不錯,所以光線適中,那些精美的人物造型、表情、衣飾、頭飾,令我們滿眼生花,進入大殿看了兩遍,才依依不舍的離去。
百度永樂宮壁畫詞條下的第一句就是“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所以盡管這個1961年的全國第一批國保單位低調無比;盡管自駕山西芮城如此遙遠,到永樂宮看上一眼這國寶級的壁畫可謂代價不小,然而當我們走過近800年歲月,面對這些依然奪目精彩的文物,收獲的是極致的視覺沖擊和美學感動--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