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輸死”10萬人:“利”字作祟
有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輸液市場容量在100億瓶(袋)以上,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于國際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保守估計,每年我國最少有10萬人在輸液后喪命。無論在醫學界還是坊間,都知道一個常識:能吃藥最好不打針,能打針最好不輸液。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百姓只要一生病,首先想到的是輸液;患者到醫院找到醫生,醫生一開口,就喊患者輸液。
一者,任務使然。一些醫院給科室定任務,科室給醫生定任務,根據輸液等藥品使用的數量來考核醫生。有數據顯示,在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的收入中,藥品收入占到整個收入的70%以上,很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幾乎等同于“輸液室”。二者,回扣使然。一般醫藥代表給合作醫生的口服藥返點在10%左右,輸液藥品的返點卻在15%;小藥廠或是小品牌的藥品,給到相關合作醫生的回扣比例還要更高。三者,考察使然。如果某醫生和某品牌的醫藥代表合作愉快,一年或半年下來,該醫生很有可能被請去“考察學習”,這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正是有了這些“利好”政策,一些醫生忘卻了醫德,為了私利鋌而走險。
高利潤必然伴隨高風險,輸液的危險性顯而易見:輸液準備過程復雜,容易出現差錯;一旦出現差錯,難有挽回余地。如果輸液所用的藥品存在質量問題,更容易給患者帶來傷害;長期使用,更會帶來“輸液依賴”等惡性后果。每年10萬人死于輸液,給“過度輸液”、“以藥養醫”等弊端敲響警鐘。避免“過度輸液”,國外醫院有一套較為完善的醫療質量考核體系——如果醫生的輸液量過高,又不能作出符合醫療原則的解釋,該醫生可能會被吊銷執照,或者其處方不能得到醫保報銷。而在我國,當務之急是斬斷醫院、醫生、醫藥代表等構成的利益鏈,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逐漸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實行“醫藥分開”,杜絕“以藥養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