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
《黃帝內經》:
“陽化氣,陰成形”
明代著名的醫家張景岳認為:“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用。
肥胖癥
肥胖癥,身體某部位肥大,必然是這一部位的陽氣不足以化氣,于是形乃聚而成形。有句話說“十個胖子九個虛”,虛的就是陽氣。如果用瀉法來治療肥胖,肯定是越瀉越虛,越虛而越胖。
肥胖癥是要補陽的,陽氣足了,自然能進行化氣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來的肥肉氣化掉。附子理中丸是非常有效的治療肥胖處方。
紅
紅斑狼瘡、肝硬化等病都可能引起腹部腫大,水腫,其原因是中焦陽虛,陽氣不能化水,水濕泛濫成災。也只有三陰體質的人才會生這種病。
每見某著名醫家經驗,大量應用苦寒中藥以瀉水化瘀,不知瀉邪的同時也在傷正,等正氣傷的差不多了,病人的命也就結束了?;蛘?,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時尚可,久則必然消耗陽氣太過而病人猝死。多年來,眼見不少此類病人死于誤治,十分痛惜。
風濕、痛風病
風濕或者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痛風病,關節會腫大變形,這也是陽氣在關節處不足以抵抗陰邪的緣故。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陽以抑陰。不管病人表現出多少熱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應用寒涼中藥。
要知道,能患這樣的病的人必然是陽虛體質,虛寒于內,陰得以在陽氣最弱處聚而成形。臨床每見有醫重用生石膏治療關節炎,不知即使是熱邪所致,也要加扶陽藥以化其陰形。
眼球外突,一定是陽虛于眼睛;
椎體增生,必然是陽不足于椎體;
小兒腦水腫,那是陽氣未能充盛于腦內;
局部摔傷而腫脹,是陽氣受損而聚陰成形。
如此等等,皆當從“陽化氣,陰成形”這個意思上去思考,這樣才可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陽虛體質,多生“陰成形”的慢性病
總而言之,所有的“陰成形”的慢性病,多屬陽虛體質而生。陽氣不足于抵抗邪氣(邪氣為陰,正為屬陽),外邪因而客入機體,耗傷陽氣,久之陽益虛而陰愈盛,聚痰血等陰物而成形,發為大病。《黃帝內經》說:“積之始生,得寒乃生。”這句話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療任何的“陰成形”的病,必需扶陽氣以化陰寒。
死人泡在水中會膨脹起來的,是因為沒有了陽氣,不能氣化水濕,水濕因而聚積脹大?;钊伺c死人的最大的區別即在于活人有陽氣,而死人沒有陽氣,只是一堆死陰,死陰是沒有生命的。所謂生命,其實就是陽氣。有了陽氣的支持,我們的軀體才是活的。
我們的陰是足夠的,從來也不會缺少,象我們的組織器官軀體就是陰,喝的水也是陰,吃的飯也是陰,缺少的是真陽。只有陽氣旺了,才能氣化水液而化為陽氣。
如果真有人陰虛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陰補陰手段嗎?問題是喝水根本就補不上陰,因為沒有陽的氣化,水進不了我們的生命。陽氣才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說,“陽常不足而陰常有余”。扶陽的意義在于可以改變三陰體質,增加陽氣,漸而陽氣可以化去陰邪,單純地祛除陰邪而不扶助陽氣,往往初治有效,久則不但無效,反致纏綿不愈。其本質即在于陽氣耗傷,病邪日進了。
為什么有人叫囂要取締中醫,實在是搞中醫的人只會滋陰瀉火,這才是問題的根本。當前的醫療界,中醫用寒涼藥傷陽,而西醫眼中只有病毒,大量濫用抗生素,于是一派寒涼用藥,治病就是攻邪,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醫者,多矣。
文:漢古中醫研究院
圖片 :網絡
編輯:國學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