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佛教文化論及西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兩座佛塔——慈恩寺大雁塔與薦福寺小雁塔,兩座雁塔均為磚塔,建于唐代,取用典型的唐塔四方構(gòu)造,只是塔的大小與其興建因緣不同而已。
可是如果您深愛西安這座城市,并且了解始興于隋唐而建的西安古城的話,您可能會發(fā)現(xiàn)西安作為中華文明的西方帝都,無獨有偶,在唐代興建這兩座雁塔之前,還有更古老、更高大的兩座隋代所建的木塔,在古長安歷史中淵源流長。
今人常引用“條條道路通羅馬”這句話比喻西方文明的鼎盛,但可曾知作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公元四世紀,長安即已成為“秦中自古帝王州”。長安城地處中原腹地,是河西前往西域的樞紐,向八個方向出城均可抵達遙遠的陸路和海路盡頭,因此長安城是“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唐代高僧從諗曾發(fā)出“路路大道通長安”的感慨。
長安隋代禪定寺遺址
當(dāng)唐玄奘返回長安時,兩座雁塔均尚未營建,他一定是踏著落日余輝,仰望著城內(nèi)那兩座高聳云端的木塔而云歸長安城的。那兩座木塔是長安帝都佛教的旗幟,更是西安興衰的標志。今天筆者就為大家揭開塵封在古長安標志性建筑——兩座隋代木塔前世今生上的神秘面紗。
西安木塔寺現(xiàn)存簡易佛堂
隋代是長安大規(guī)模建城之始,而作為一個帝都之城,隋文帝與隋煬帝因緣際會為這座千年古城建起了兩座地標性建筑,即兩座大型木構(gòu)佛塔。長安城自古即與佛教有深刻因緣,并且佛教也一直護佑著這座帝都的興盛。在建隋大興城(唐更名長安城)之初,總設(shè)計師宇文愷建議在“九五之尊”的上位處建大興善寺,城東南部高地建青龍寺,而城的西南處地勢低洼,有必要調(diào)節(jié)風(fēng)水,興建有高層建筑的佛寺,以固隋朝江山社稷,以興大興城統(tǒng)治基礎(chǔ),調(diào)整和優(yōu)化城市建筑與風(fēng)水布局。
西安木塔寺生態(tài)遺址公園
《兩京新記》卷三載“永陽坊……半以東大莊嚴寺,隋初(置),(仁)壽三年(603)為獻后立為禪定寺。宇文愷以京城西有昆明池,地勢微下,乃奏于此建木浮圖,高三百卅(尺),(周)匝百廿步。寺內(nèi)復(fù)殿重廊,天下伽藍之盛,莫與之比。”《長安志》卷十增記:“大業(yè)七年(611)成。”這座禪定寺是隋文帝為獨孤獻皇后所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名為莊嚴寺,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改名為圣壽寺。
隋煬帝繼位后,為紀念其父親的功德,在文帝為獻皇后興建的禪定寺旁又建起了一座大型佛寺,取名大禪定寺。該寺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名總持寺。《兩京新記》卷三載“(永陽坊)半以西,大總持寺,隋大業(yè)元年(605)煬帝為父文帝立,初名禪定寺。制度與莊嚴兩只(同),亦有木浮圖,高下與西(東)浮圖不異。”
西安木塔寺遺址簡介
史籍告訴我們,為調(diào)節(jié)大興城西南低洼的問題,隋文帝盡其夫妻之愛敕建禪定寺,隋煬帝盡其父子之孝敕建大禪定寺,兩座佛寺相連,東西共占據(jù)了大興城永陽坊的全部,并且尤其特殊的是,為調(diào)整長安城的風(fēng)水,建起了高三百三十尺(約110米),周長一百二十步(按古時“一里300步”計算,約200米)的兩座大型木塔。自此,大興城就有了他的城市地標——兩座禪定寺木塔,遙遙指示著由四面八方前往朝拜長安的萬國眾人。
西安木塔寺現(xiàn)存于山門殿上的寺名匾額
要知道,在隋一代,能夠建立起高百米,單面邊長半百米的大型木佛塔建筑是相當(dāng)不易的。如果不是為了興建大興城的百年大計,不是隋朝傾其國力的帝王之資,中國任何一座佛寺是建不起如此宏偉的木塔高層建筑的。因此,這兩座木塔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建佛塔,僅次于唐武則天在洛陽建起的通天浮屠(推算在150米以上)禮佛堂。
隋亡唐興,李唐王朝建都于長安,為效仿隋代兩座木塔,故興建起大慈恩寺大雁塔與大薦福寺小雁塔,這兩座唐塔因使用了磚石結(jié)構(gòu),故而流傳至今。至唐武德一代,這兩座分別名為禪定寺與大禪定寺的佛寺,被更名為大莊嚴寺和大總持寺。整座長安城的南部一線形成了隋代兩座木塔與唐代兩座磚塔遙相輝映的四塔并存格局。
西安木塔寺遺址現(xiàn)供奉的菩薩銅像
隋唐兩代的所有國人與外來異邦人士,對待長安城這兩座禪定寺木塔就尤如國人對待今天上海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和金茂大廈一樣,可謂爭相登臨,紛至踏來,塔的細節(jié)形狀我們今天已無法揣摩,但僅從留下的隋唐詩句中可見當(dāng)日木塔之鼎盛景象。
岑參《登總持閣》詩云:“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奉和圣制閏九月九日登莊嚴、總持二寺閣》詩:
閏月再重陽,仙興歷寶坊。帝歌云稍白,御酒菊擾黃。風(fēng)鐸喧行漏,天花拂舞行。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西安木塔寺山門殿側(cè)壁
孟浩然《登總持寺浮屠》詩:半空躋寶塔,時望盡京華。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四郊開帝宅,阡陌逗人家。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一窺公德見,彌益道心加。坐覺諸天近,空香逐落花。想見當(dāng)時的長安城是何等的氣派,兩座木塔高聳入云,萬邦來朝,無不為此宏偉氣象所折服,這兩座佛塔也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成為帝都長安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中華大地上。
西安木塔寺偏殿遺址
未料此后二百年,唐武宗滅佛。據(jù)《唐會要》卷四十九載:會昌五年(845)七月,武宗下令并天下佛寺,長安城“宜每街各留寺兩所,每寺各留三十人。”也就是說長安城僅留四座寺院:左街留慈恩寺、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莊嚴寺。(據(jù)筆者考證:此左右是以西安市的朱雀大街為中線,而非現(xiàn)長安街。)
唐武宗滅佛對長安城佛教的打擊很大,但是,從留下的四座佛寺選擇可以看出,唐皇帝可以毀寺,但對于長安城有重要風(fēng)水調(diào)節(jié)作用的佛塔是不敢拆毀的,所以他選擇留下的寺也就是有兩座木塔與兩座磚塔的皇家佛寺。從此,總持寺消失,長安城僅留下莊嚴寺,但兩座木塔卻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繼續(xù)護佑著長安古城。
西安木塔寺公園
木構(gòu)是易著火腐朽的,此后唐宋兩代,兩座木塔雖稍有毀修,但其結(jié)構(gòu)牢固,百年不倒,直至隋朝七百年后的元代末年,兩座屹立在長安城近千年的隋代木塔終于毀于戰(zhàn)火,徹底坍塌消亡了。那種消亡也是標志長安城隋唐繁榮盛世的消亡,木塔見證了長安城的興衰,也象征著中華文明的存亡!
西安木塔寺殘存山門殿門洞
又七百年過去了,中華文明迎來了復(fù)興的一天。兩座在隋唐兩代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木塔被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們從浩翰史籍中找到了形狀,在扼腕痛惜于昔日輝煌之余,復(fù)興中華文明的西安人民重又喚起了對木塔的回憶。
2009年9月,西安高新區(qū)管委會決定在原木塔寺遺址的基礎(chǔ)上建設(shè)木塔寺遺址公園。木塔寺遺址公園位于今雁塔區(qū)木塔寨村北,北臨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東依太白南路西安文理學(xué)院。而復(fù)建時的木塔寺尚僅余清代所建的山門、東西偏殿和法堂殘存。
如果您來到西安,在參觀了唐代的大雁塔與小雁塔后,建議您也能來木塔寺公園尋幽探古一番。中華文明是一個反復(fù)興盛衰微而又不斷崛起的文明,在木塔寺有盛唐帝國的繁華香煙,更有國破家亡的無盡愁惆;有隋唐帝王的美好祈愿,更有尋常百姓的拜佛求安!中華文明在此接續(xù)著千年文化,這座木塔寺作為西安佛寺的代表更講述著歷代興替的滄桑故事!
如今,在木塔寺公園您可以看到一座磚土結(jié)構(gòu)的山門殿遺址,更可以找到一座為紀念曾經(jīng)的木塔而橫臥在地面上由園藝建筑復(fù)建的“高塔”。不得不說,西安的建筑師使用這一設(shè)計確有為紀念隋代木塔的妙筆生花之感。佛教有影堂、影骨之說,筆者建議將此園林建筑命名為隋代木塔的影塔,他就是當(dāng)年百米高塔的影子,牢牢地刻畫在西安帝都的城區(qū),深深地烙印在中華兒女的心間!
西安木塔寺的塔型園藝綠地
若問興衰多少事,請君試看長安城。北風(fēng)殤,長安悲涼,殘月誰來嘆興亡!一千四百年前,木塔見證了大興城的肇始;一千四百年后,木塔存于西安城的遺址。有形的木塔雖然倒下,但心中的木塔永遠屹立!讓我們復(fù)興中華文明,再現(xiàn)長安盛景!
相信終有一日,中華文化再昌盛,路路大道通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