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絡借貸是一種新的金融交易形式,它避開了傳統的借貸中間人,將借貸雙方直接連接起來,是一種個體通過獨立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達成借貸交易的互聯網借貸模式。
一、P2P網絡借貸的性質及分類
P2P網絡借貸在實質上是一種民間借貸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的民間金融模式,在具有傳統民間金融特點的同時,其網貸平臺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僅限于出借人和借款人的主體身份,一些P2P網貸平臺還充當了居間人、擔保人等身份。我國的P2P網貸平臺上成立的借貸合同,已不再是簡單的借貸合同,還提供借貸中介服務和多種理財服務等。因此,P2P網絡借貸應當從廣義上理解為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簽訂的所有與服務相關的合同。
根據雙方當事人所處的服務階段及借款項目不同,應將P2P網絡借貸合同分為以下幾類:
1.借款合同。該合同是指借貸雙方在進入網貸平臺后,通過自我判斷確定借貸對象后在平臺上簽訂的借款合同。網絡平臺作為第三方見證人則負責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劃撥貸款至借款人賬戶,收取出借人應得利息,負責違約催收工作等。
2.居間合同。該合同是指P2P網絡借貸平臺開展的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與交易匹配、信用咨詢與管理服務,而網絡平臺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關于P2P網絡借貸公司所從事的中介應定性為金融信息中介還是金融信用中介,根據最新的立法動向以及各方的傾向性意見,將其界定為金融信息中介應更為適宜。
3.擔保合同。該合同是指借貸雙方在簽訂借款合同時,為進一步明確擔保關系,由借款人和第三方擔保機構(一般由網貸平臺自身或由其設立的專門擔保機構)簽訂的擔保合同。當借款人未能按期償還借款時,由擔保人先行向出借人墊付借款人欠款,并獲得出借人追索權利的合同。
4.委托理財合同。該合同是指網絡借貸平臺公司基于出借人的投資需求,以投資分紅的名義吸收出借人資金,同時向出借人保證回報一定利率的合同。該合同內容包括投資金額、分紅計劃等內容。
5.債權轉讓合同。該合同是指出借人在資金出借后、到期前,可以將自己的債權全部或部分轉讓出去,保證出借人在必要時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該合同的雙方是借貸平臺上的人,平臺并不參與。
二、P2P網絡借貸合同的相關問題
1.借款合同。關于不具有金融業務許可資質的企業之間簽訂的借款合同的效力。隨著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出臺,采取了有條件認定有效的思路,但對于司法解釋規定的“為生產、經營需要”的標準,則需要以指導案例的形式進行明確。關于標準的認定,筆者建議采取從寬掌握的原則,如果掌握過嚴則容易使該條款沒有實際意義。
2.居間合同。P2P網絡平臺作為居間人,發生糾紛后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按照傾向性意見,P2P網絡平臺作為居間人,發生糾紛后需要承擔責任。但筆者認為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否承擔責任,應按照合同法中關于居間合同的規定,以居間人是否盡到如實報告義務為標準來判定居間人是否承擔責任。關于責任大小,應當結合借貸雙方及居間人三方各自過錯大小來確定居間人的責任。
3.保證合同。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在不具有合同法、擔保法規定的無效事由情形下,第三方提供擔保應認定有效。但應當注意的是,如果 P2P網絡平臺引入的第三方在提供擔保之時,資金有限,并不具備清償全部債務能力,則網絡平臺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涉嫌非法集資。
4.委托理財合同。P2P網絡平臺作為受托方是否具有主體資格?有觀點認為,P2P網絡平臺未經過銀監會的批準,不具備投資理財的資格,涉嫌非法集資。但筆者對該觀點并不認同。在市場經濟中,應遵循“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在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不宜輕易否認P2P網絡平臺的委托理財資格,否則將嚴重破壞交易的穩定性,不利于資金的融通,也不利于P2P網絡借貸的健康發展。關于委托理財合同中保底條款的效力問題。有觀點認為,該條款有悖民法之公平、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和市場基本規律,應認定無效。筆者對此持反對態度。如果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的24%,則不應否定該條款的效力。如果一概認定無效,必然會造成交易的混亂。
5.債權轉讓合同。關于P2P網貸債權轉讓的效力認定。在實踐中,P2P網貸平臺提供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四種模式。上述借貸被網貸平臺在時間和數額上進行拆分,其借貸并不屬于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不得轉讓情形,故其債權可轉讓。在轉讓雙方簽訂合同后,及時對債務人進行通知,通知到達后即生效。
三、涉嫌犯罪的P2P網絡借貸合同的效力
對此,傳統的觀點通常以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關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來認定為合同無效。但目前傾向性意見為,應區分情況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刑事上構成詐騙,在民事上,犯罪嫌疑人主觀上構成欺詐,因此,出借人可以主張撤銷該合同。如果出借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犯罪活動而仍然提供借款的,則應當因目的違法而認定借貸合同無效。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