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案件是基層法院受理的民事糾紛案件中的重要類型,審判實踐中,第一次起訴離婚法院未予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當事人再次起訴的比例極高。這種“二次訴訟”現象不僅浪費了司法資源,還不利于矛盾糾紛的徹底化解。四川省米易縣人民法院成立課題組,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一、調研情況
課題組從所在法院2012年至2014年審結的離婚案件中隨機抽取了100件進行調研。在100件案件中,判決不準離婚、調解和好或撤訴后,再行提起離婚訴訟的案件31件,占31%,且不乏第三次、第四次起訴者。從起訴次數看,第二次起訴的26件,占83.9%;第三次起訴的4件,占12.9%;第四次起訴的1件,占3.2%。從起訴的理由看,“舊病復發”的6件,占19.3%;“無法融洽相處、難以共同生活”的14件,占45.2%;“未能和好”的3件,占9.7%;“夫妻關系名存實亡”的8件,占25.8%。從審理結果看,判決離婚的2件,占6.5%;判決不準離婚的9件,占29%;調解離婚的13件,占41.9%;調解和好的2件,占6.5%;撤訴的5件,占16.1%。
二、造成離婚案件反復訴訟的原因
1.離婚糾紛屬于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例外。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規定,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6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離婚糾紛是可以反復訴訟的。
2.夫妻感情是否破裂難界定。感情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一種主觀上的心理狀況,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可變性,即便是組織心理專家對夫妻雙方進行心理分析,也不一定能得出準確的感情是否確已破裂的結論。所以,在不具有法定離婚原因的情況下,如果一方不同意離婚,法官一般會判決不準離婚。
3.當事人舉證難。夫妻二人在生活中處于相對較為封閉的境地,夫妻感情隱秘性較大,只有當事人本人最清楚。夫妻感情破裂的證據相對于其他方面的證據而言是比較難收集的,尤其是涉及家庭暴力、與他人同居、婚外情等情形,當事人都比較隱蔽,輕易不會暴露自己。一般的知情人往往礙于情面不愿作證,而采用偷拍偷錄方式獲取的證據又會因為違反法律規定而不被法院采納,使得一方難以獲取證明夫妻感情破裂的相關證據,離婚請求不能得到支持。
4.過錯一方“舊病復發”。夫妻一方以對方感情出軌、賭博、酗酒、實施家庭暴力等事由起訴離婚,經法官勸導,一方表示愿意悔改,另一方大都會基于再給對方一次機會的考慮而選擇和好或撤訴。這些事由一旦再度出現,對方往往會再次提起離婚訴訟。
5.夫妻雙方矛盾尖銳,法官不敢輕易判決離婚。在原告強烈要求離婚、被告堅決不同意甚至以死相逼的案件中,當事人可能因對離婚不滿而采取一些過激行為,甚至釀成殺人、自殺等嚴重后果。法官在調解無果的情況下,判決不準離婚成為保守、妥當的處理辦法。因為這種做法既不會形成錯案導致難以挽回的法律后果,也沒有違背法律的規定,同時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穩定的需要。
6.社會缺少對判決不準離婚案件的幫教。目前社會上沒有一個組織機構對夫妻的婚姻危機進行挽救和幫教,導致被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判決后和好率極低,判決不準離婚不但未能起到促使夫妻和好的作用,反而使夫妻之間矛盾更大。即使在調解和好或撤訴的案件中,有些當事人的矛盾表面上有所緩和,但彼此之間感情也會比之前脆弱。如此一來,再次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三、減少離婚案件反復訴訟的對策
1.建議修改離婚的法定條件。婚姻法的調整對象是婚姻關系,而不只是感情關系,并且夫妻感情是當事人內心的感受,比較復雜,法院難以識別和判斷,故建議將“感情確已破裂”修改為“婚姻關系確已破裂”。
2.加強法制宣傳,開展和諧家庭評選活動。相關部門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廣泛宣傳婚姻法,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婚姻觀、法制觀和家庭觀。廣泛開展創建“五好文明家庭”、“模范夫妻”等評比活動,以增強夫妻雙方的家庭責任感和家庭凝聚力。
3.推行“訴調對接”,形成合力。采取委托調解、邀請調解、聯合調解等方式,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銜接起來,力求實現三者之間的無縫對接和良性互動,形成有效預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糾紛的工作合力。
4.確立離婚案件專審法官制度。選擇有豐富社會經驗和辦理離婚案件經驗的法官專門審理離婚案件,如此一來,專審法官對感情是否破裂的認定會更加準確,對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判斷對當事人而言也更有說服力。同時,這些德高望重的專審法官憑借其知識和經驗更有利于調解離婚糾紛,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
5.講究調解藝術。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當事人和案件特點,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門類知識,融情、理、法于一體,找準問題的癥結,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教育、說服,用真誠和耐心解開當事人心中的疙瘩。
6.做好案后善后工作。對情緒不穩定、思想有疙瘩的當事人,可以通過判后釋疑、定期回訪、基層組織幫教等形式,及時排解和疏導當事人心中的怨氣,避免夫妻矛盾越來越大、裂痕越來越深,力爭案結的同時保證事了。
(課題組成員:王錫懷 張 銳 金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