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載荷8.2噸,會采用新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歐陽自遠說,8.2噸是比較重的載荷,擔任嫦娥火箭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火箭總長56.97米,起飛重量863噸,箭體直徑5米,將捆綁4個助推器。
據科技日報記者了解,此次嫦娥五號的在月面著陸的地方是在月球正面。“我們選擇的著陸點距離美國‘阿波羅計劃’6次的著陸點有較遠的距離,距離大概1000多公里之外,那里會有新的現象、會有新的發現。”歐陽自遠說。
嫦娥3號開始的月面軟著陸的實施,為嫦娥五號的著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軟著陸,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自主決策。“探測器非常聰明,它會一直晃來晃去的拍照,琢磨這個地點安全不安全,如果4個點不能在一致的水平面上,是會翻車的。”歐陽自遠說,它一直在計算、挑剔,邊走邊找,最后作出判斷和決策。
為什么不拍個照片讓地球上的人確定落在哪呢?“人來不及幫它判斷。”歐陽自遠解釋:一張照片,傳到地球需要1.3秒,收到后再花幾秒鐘種判斷“哦,這里不行,再找”,再的指令傳給它又要1.3秒。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嫦娥3號的實踐證明,人工智能自主決策的方法能夠做到探測器的四條腿安全的落在一個水平面上,安全著落。嫦娥4號又根據月球背面山多的特點做了調整,但都完成了視頻獲取月面數據,進行自主決策,選擇落月點的任務。
“到了月球以后,探測器會用電鏟鏟取土壤,另外自動打鉆取巖芯。”歐陽自遠說,全部的樣品會放在最頂上的返回艙里,進行無污嚴密封裝。
嫦娥五號的采樣方式是復合式的,搭載了深孔鉆取式采樣器和鏟挖式復合功能采樣器聯合完成采樣。
這一鉆探過程在實驗室進行了反復的試驗。人們對月表之下情況不得而知,很可能遇到堅硬的巨石,也可能是松軟的土壤,或者其他不同含量礦物質,機器零部件的運動磨損和熱脹冷縮情況都不同,地面實驗室想象了各種不同的工況,通過模擬月壤情況對嫦娥五號的采樣器進行驗證,檢測鉆井過程遇到阻力時的狀況,將可靠性提升到最高。
“采樣結束后,它還回不到地球。”歐陽自遠說,它不可能在來到月球時就攜帶足夠返回的燃料。
上升器將在月球表面進行首次月面起飛,但只能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只有一個辦法,進入月球后,會有一條‘飛船’在月球空間等候跟它交會對接,并轉移月壤。”歐陽自遠說,它們的對接,將是“針尖”對“針尖”的對接,地球上根本無法提供數據和測控支持,看都看不見。
交會對接的過程需要依靠嫦娥五號自己來完成。嫦娥五號會有一個“大腦”和一雙“眼睛”。測量敏感期像“眼睛”一樣提供精確的信息,嫦娥五號的智能大腦將完成自主控制。
對接后的返回艙回到地球,會遇到大氣層的高速摩擦。“速度太高了,一定會燒掉,要想想辦法。”歐陽自遠說,這個辦法和“打水漂”的原理相似,即讓返回艙在大氣層上層彈跳出去再回來,速度的下降后在進行大氣層的穿行。據科技日報了解,相關的返回技術已經得到驗證。我國在2014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試驗飛行器,成功驗證了跳躍式彈道技術。
“通過環月衛星探測、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球車勘察、月面軟著陸探測與采樣返回的實施,為我國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積累經驗和技術。”歐陽自遠總結道,在此基礎上,人類將開啟重返月球的新征程,并孕育出月球科學的新突破,最終形成人類開發利用月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