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進行不調和斗爭的典范
——《哥達綱領批判》導讀
劉志明
《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1875年4-5月間為從理論上清算拉薩爾主義撰寫的一部著作,它闡明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篇綱領性文獻,對于指導世界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及其解放事業具有重要影響。馬克思生前沒有公開發表。1891年1月31日,《哥達綱領批判》首次公開發表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刊物《新時代》雜志上,這是恩格斯為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機會主義思潮,幫助制定正確的綱領主持發表的。
寫作背景
批判一個極其糟糕的、
會使黨精神墮落的綱領
●為了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清算拉薩爾主義,教育愛森納赫派,馬克思撰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進行不調和斗爭的典范
19世紀60至70年代,重新高漲的德國工人運動中存在著兩派:一派是1863年5月在萊比錫成立的德國工人的政治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斐迪南·拉薩爾被選為第一任主席。拉薩爾是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的始祖,他從超級的國家觀出發,幻想通過爭得普選權和依靠所謂的“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就可以使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力圖把工人運動引導到“國家社會主義”的軌道。他誣蔑農民是“反動的一幫”,反對工人和農民結成同盟,反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小農聯合起來推翻專制統治,反對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把資本主義特有的工資規律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說成是“自然規律”,從而為資產階級辯護,麻痹無產階級的斗志。馬克思指出,“拉薩爾的全部社會主義在于辱罵資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魯士容克獻媚”,是一種地道的“普魯士王國政府的社會主義”。1864年8月,拉薩爾死后,其信徒貝克爾、施韋澤和哈森克萊維爾相繼擔任聯合會主席,繼續推行拉薩爾主義,被稱之為拉薩爾派。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多次給拉薩爾派領導人寫信,對其思想路線和策略原則進行尖銳批評。另一派是愛森納赫派即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是德國無產階級革命派,1869年8月在德國愛森納赫成立,其主要領導人是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愛森納赫派在參加第一國際革命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論建設和斗爭策略等方面都給予了真誠的幫助和指導。
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后,歐洲工人運動的重心從法國轉向德國,德國工人運動的形勢和條件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實現了自上而下的統一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以及1873年爆發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兩派工人在政治和經濟斗爭中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顯,要求兩派在斗爭策略上加強協調乃至在組織上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背景下,愛森納赫派曾多次向拉薩爾派提出聯合建議,但均遭拒絕。但是,拉薩爾派由于堅持錯誤路線,政治上組織上日益面臨困境,為了避免垮臺,1874年,拉薩爾派主動要求與愛森納赫派合并。
拉薩爾派與愛森納赫派在走向合并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合并的指導思想及合并綱領的理論闡述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們十分清楚拉薩爾機會主義思潮對他們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干擾和對工人運動的危害。為此,他們一再告誡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領袖們,成熟的理論和統一的思想是建設一個真正的工人階級政黨的基礎,這是兩派合并的基礎,它比組織上的合并更重要。但是,愛森納赫派領導人李卜克內西等人卻熱衷于組織上的合并,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聯合會代表把拉薩爾觀點納入合并綱領的要求。1875年2月,兩派在哥達召開合并預備會議,擬定了合并綱領草案《德國工人黨綱領》,于1875年3月公開發表在各自的機關報上。
《德國工人黨綱領》充滿了拉薩爾主義的觀點,表明愛森納赫派領導人李卜克內西等人為了實現組織上的合并在原則問題上對拉薩爾派作了重大讓步。愛森納赫派其他領導人倍倍爾和白拉克等人對此表示反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極為憤怒。馬克思指出,這一綱領是一個“極其糟糕的、會使黨精神墮落的綱領”。恩格斯認為,這一連文字也寫得干癟無力的綱領中“差不多每一個字都應當加以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原則性綱領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決不能降低黨的理論水平,用原則來做交易。為了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清算拉薩爾主義,教育愛森納赫派,馬克思在1875年4-5月間抱病寫了《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隨信寄給愛森納赫派的領導白拉克等人。馬克思的《德國工人黨綱領批注》和連同他給白拉克的信,后來被通稱為《哥達綱領批判》。《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進行不調和斗爭的典范。
主要內容
全面深刻批判拉薩爾主義,
捍衛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次明確地揭示并具體分析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相互區別的基本特征;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闡明了工人階級只有消滅雇傭勞動制度,才能擺脫貧困和被剝削的地位;論述了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
●闡述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的理論
《哥達綱領批判》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拉薩爾主義,同時對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未來新社會的發展階段、國家制度等都作了系統闡釋,捍衛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兩個階段及其特征的理論。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錯誤觀點,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工人只有得到資本家的雇傭才能進行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因此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就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回避了生產資料所有制這個根本問題。馬克思還批判了拉薩爾主義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分配的相互關系問題上的錯誤。針對“公平分配勞動所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平等的權力”等拉薩爾主義信條,馬克思指出,“公平”是有階級性的,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各階級都認可的“公平的”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將利潤、工資看做是“公平的”分配,而這些對工人階級來說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因為資本家占有的利潤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既然“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那么“平等的權力”也就難以得到維護。因此,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所謂“公平分配勞動所得”只能是一種空洞的幻想。分配方式決定于生產方式,要改變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必須首先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在闡述未來新社會的分配方式時,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揭示并具體分析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相互區別的基本特征。馬克思設想:“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共性特征。但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在經濟、道德和精神上都還帶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所以消費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強調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馬克思批判拉薩爾主義關于“對工人階級說來,其他一切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的謬論在理論上的錯誤和在實踐中的危害,揭露拉薩爾誣蔑農民是“反動的一幫”,“不過是為了粉飾他同專制主義者和封建主義者這些敵人結成的反資產階級聯盟”,并強調無產階級與民主派小資產階級、農民等中間階級結成同盟軍的重要性。馬克思還批判了拉薩爾派用狹隘民族主義對待工人運動、無視德國工人階級的國際職責的錯誤態度,指出沒有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就沒有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第三,闡明了工人階級只有消滅雇傭勞動制度,才能擺脫貧困和被剝削的地位。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把資本主義的工資現象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說成是自然規律,即“鐵的工資規律”的觀點,指出,把“廢除工資制度連同鐵的工資規律”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是“真正令人氣憤的退步”。馬克思闡明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指出,“工資不是它表面上呈現的那種東西,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資本家使用勞動力的過程才是勞動。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能創造出比他自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來。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而那個超過工資的更大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及剩余價值學說,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說明工人階級貧困的原因不在于工人人口太多,而在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
而以反動的馬爾薩斯人口論為依據的所謂“鐵的工資規律”,把無產階級的貧困歸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把資本主義特有的工資規律說成是“自然規律”,則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起到了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作用。因為,按照拉薩爾的邏輯,既然工資規律不是社會規律而是自然規律,那無產階級就不必進行革命,搞經濟斗爭也是毫無意義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即使把雇傭勞動廢除一百次,也還廢除不了這個規律。”
第四,論述了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的觀點,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創立了一些消費和信貸合作社,通過這些合作社相互接濟,減輕中間剝削,有助于改善工人一些生活。這種合作社是有意義的,它表明工人在“力爭變革現存的生產條件”。但是,這種合作社的價值是有限的,不可能從中產生社會主義。當國家政權和生產資料仍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時,工人創建的小規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資本主義大企業所吞沒,就是蛻變為資本主義企業。依靠資產階級國家幫助的道路并不是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途徑,而是歷史的陳貨,是拉薩爾從法國天主教社會主義首領畢舍那里剽竊來的,是要把工人運動“從階級運動的立場完全退到宗派運動的立場”。拉薩爾派將“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作為改造社會的萬靈藥方,沉迷于改良主義幻想,實質是否定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強調,只有通過社會的革命轉變過程徹底變革現存的生產條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
第五,闡述了過渡時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主義把“自由國家”作為黨的奮斗目標,通篇不談無產階級專政和未來國家制度的嚴重錯誤,強調了國家的階級性,給無產階級指明了實現理想的具體道路。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因為,共產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不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另一種私有制,而是要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發產生出來。只有依靠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并運用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后才能建立起來。實行經濟上的徹底改造,由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革命轉變過程,正如馬克思深刻指出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現實意義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指南
●對于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相協調,不斷提高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指導意義;深刻啟示我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絕不容許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市場化等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實
《哥達綱領批判》徹底清算了拉薩爾主義,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奠定了革命的理論與策略的基礎,是各國共產黨人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克服各種機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哥達綱領批判》的發表雖然距今已經過去130年了,但是它依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仍然要以其為科學指南。
在談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時,《哥達綱領批判》指出,“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這深刻啟示我們,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堅定制度自信,但是,當前在諸多機制層面也并非盡善盡美,我們必須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尤其是堅持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這個框架內,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不斷提高治理能力,提高黨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也是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
在批判拉薩爾主義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分配的相互關系問題上的錯誤時,《哥達綱領批判》深刻闡明了分配首先是生產條件的分配,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消費品的分配這一科學原理。這深刻啟示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絕不容許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市場化等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實,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