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媲美好萊塢大片的華麗特效外殼與“帶著不動產”太空搬遷的浪漫中式內核,《流浪地球》能否真正打動海外觀眾?吃夠'洋科幻'的海外觀眾終于嘗到了'中餐,口感到底如何?
中國科幻大片“第一炮”在國際市場制造的聲量究竟多大?
我們還得深入數據一探究竟。
《流浪地球》于2月5日率先以IMAX 3D格式登陸北美33家影院,2月8日起正式在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影院小規模上映,與中國同步。
憑借和IMAX的獨家合作,《流浪地球》在2月5-7日三天拿下50萬美元票房。正式公映后,上映館數擴大到64家,觀影格式多出2D版本供觀眾選擇。于是2月8-10日首周末三天再收168.5萬美元票房,館均周末票房2.6萬美元,超越《美人魚》成為近年來北美小規模上映的華語電影最佳開局。
2016年的賀歲片《美人魚》北美首周末票房是98.5萬美元,不過《美人魚》當時只在35家影院上映,首周末館均票房2.8萬美元比《流浪地球》要高。由于供需不平衡,北美市場火爆點的小規模上映影片首周末館均成績經常會上五位數,2萬美元以上的數字不算少見。
《流浪地球》海外IMAX口碑特輯
《流浪地球》在北美上映第二周勢頭不減。根據發行方給出的數據,影片上映規模擴大到135家影院,覆蓋80座城市。截止上周六晚,影片的北美累計票房388萬美元,超過《美人魚》(323萬美元)成了北美票房反響最好的小規模上映的中國電影。
目前北美市場上的華語片主流受眾群依然是海外華人觀眾,有大約30~60家拉動華語片票房的主力影院,尤其以華人密集區的影院居多。《流浪地球》發行方華人文化在北美上映時選擇的策略同樣如此。
reddit網友曬圖:美國當地IMAX 3D點映首日場次
除了張藝謀導演的中美合拍大片《長城》,近幾年沒有其他國產片在北美嘗試過大規模上映的操作,這也是市場需求決定的。
《美人魚》、《唐人街探案2》等賀歲片在北美上映的評級則為R級,《美人魚》盡管有索尼協助發行,但上映規模最大那周只有107個館,由華納負責北美發行的《唐人街探案2》,北美上映期間規模最大的一周有115個館同時放映該片。
國產大片的北美發行規模通常比較小
與《美人魚》、《唐探2》這些西方觀眾比較陌生的純中式喜劇相比,科幻特效片《流浪地球》這樣的“非典型賀歲片”可能更容易讓北美觀眾接受。不過《流浪地球》在北美尚未分級,接下來大規模上映的可能性較低。
《流浪地球》北美市場的票房好成績也離不開IMAX的助攻。以美國最大院線之一AMC為例:在最早上映《流浪地球》的紐約AMC Empire 25影院,一張成人觀眾的2D電影票價格為16.49美元,一張成人觀眾的IMAX 3D電影票價格則是26.49美元,票價差別的加成顯而易見。
海外上映初期幾乎場場滿座(圖片來源:發行方華人影業微博)
北美地區的3D潮流已經褪去很久,主流觀影傾向于2D格式。對于小規模上映的影片來說,有多家影院提供IMAX 3D版本的情況更是罕見。
早在《流浪地球》電影點映時,海外媒體便對關注到它所帶來的市場效應。《紐約時報》在2月初曾撰文介紹了這部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超級大片,稱“《流浪地球》代表著中國電影業加入‘太空競賽’”。《衛報》則將《流浪地球》視作“中國電影工業向好萊塢統治許久的科幻大片類型發起了挑戰”。
隨著影片在春節檔迅速積累票房、引發巨大討論,《流浪地球》登上《好萊塢報道者》、《綜藝》、Deadline等好萊塢業界權威媒體新聞的次數越來越多。然而大多數的報道關注的焦點還是停留在票房成績與產業影響的層面,少有對影片質量表達觀點進行討論。
即便是小規模上映的電影,好萊塢媒體往往都會在新片上映前后發表專業影評(特指單獨影評文章,在票房報道等其他主題的新聞簡單提及影片口碑的情況不算)。
《流浪地球》已在海外上映半個多月,不僅票房火爆還在不斷擴映中,可爛番茄媒體評價新鮮度仍然未開。
爛番茄《流浪地球》頁面截圖
截止發稿時,我們在爛番茄網站搜索《流浪地球》片名雖然出現了71%新鮮度的數據,但點進電影主頁卻無分數顯示。
是北美好萊塢影評人對“非主流”的華語商業電影沒興趣嗎?事實并非如此。
爛番茄網站上,2016年的《美人魚》媒體評價新鮮度94%,2017年的《功夫瑜伽》媒體評價新鮮度50%,《西游伏妖篇》媒體評價新鮮度58%,2018年的《紅海行動》媒體評價新鮮度78%,《唐人街探案2》媒體評價新鮮度54%,《捉妖記2》媒體評價新鮮度56%。
商業新片在北美上映的推廣期間大多專門舉行過媒體看片會,受邀觀影后自然有影評報道出爐,而是否邀請媒體看片與各個電影北美的發行策略有關。
比如同樣是北京文化出品的電影《戰狼2》就有爛番茄媒體新鮮度69%的反饋,該片由H Collective(《極限特工》系列制作公司)負責北美發行。
《流浪地球》的北美發行則是出品方華人文化的子公司華人影業負責操作。華人影業去年在北美地區發行的國慶檔電影《反貪風暴》、《李茶的姑媽》,今年賀歲檔做的《流浪地球》《飛馳人生》暫時沒有足夠的專業影評露出來支撐爛番茄開分。
當然隨著海外熱映,也有少數媒體近日陸續刊出針對這部中國現象級大片的影評文章。從以下摘選的權威影評人觀點當中,我們能一窺《流浪地球》在看慣了好萊塢式科幻大片的歐美影評人眼中是部怎樣的作品。
《銀幕混亂》(Screen anarchy)網站稱《流浪地球》是“一場令人興奮的太空冒險,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黑馬之作,是想象、啟迪、制作執行與激情的驚奇結合”。同時,影評還贊揚了《流浪地球》的特效呈現的效果驚人,不輸《后天》、《2012》,同時在情感充沛度上比這兩部作品更高。
科技媒體《The Verge》評價《流浪地球》是“一部豐富的、迷人的傻瓜式電影”, 認為影片的太空場景可能會美國觀眾有熟悉的感覺,列舉了MOSS與《2001:太空漫游》哈爾-9000、劉培強太空出倉后與《地心引力》,地球部分的救援任務風格與2003年電影《地心救援》的相似等等。
影評中寫道“這些元素對美國觀眾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流浪地球》可以被看做是一部過往經典科幻電影的混剪,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我們不熟悉的面孔。”
《紐約時報》的影評寫道:“雖是基于劉慈欣小說改編,但電影更接近于一部地球災難電影和羅蘭·艾默里奇的外星入侵電影大雜燴,甚至連中國新年的設定都跟艾默里奇《獨立日》中的美國國慶節存在對應。”
《國際銀幕》(Screen International)認為“即便影片是以邁克爾·貝式的而非諾蘭的爆炸風格收尾,《流浪地球》依舊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次巨大飛躍,只不過對科幻類型片本身沒什么幫助”,影評中同時也指出了不足:
“對一部頌揚希望的電影而言,電影中人的元素不夠有吸引力,那些理應聚精會神采取行動或者攻克技術的角色有太多哭哭啼啼的瞬間,配樂更令人窒息……吳京作為一位動作英雄非常成功,可他不演動作戲的時候非常僵硬,可他在影片里的主要對手戲是跟哈爾(《2001》太空漫游)似的電腦進行,給他的臺詞太直白。”
RogerEbert.com的影評人給出三星半高評(滿分四星),贊了美制作團隊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以及影片傳達出感染力極強的實干精神,“我想不出最近還有哪部特效大片讓我感覺到如此眼花繚亂”。
《流浪地球》的海外宣傳不只針對華人群體,同時也在海外用戶活躍的主流平臺如臉書、Youtube等進行過廣告投放,吸引了一些帶著好奇心慕名而來觀影的非華人觀眾。那么真實的外國影迷是怎么看待《流浪地球》的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海外上映的《流浪地球》與國內一樣“原汁原味”,是中文配音加上英語字幕的版本。其實北美主流觀眾并不愛看字幕,由于好萊塢電影占主流,影院里日常上映的大片幾乎都不存在字幕版本。
通常在北美小規模上映的外語片幾乎都是原聲 字幕的版本呈現,不存在特別配音版。
正在北美放映的韓國喜劇《極限職業》也是韓語配英語字幕
比如今年奧斯卡大熱片《羅馬》,在美國影院限定上映的全是西班牙語原聲對白配英文字幕版本; 韓國2019開年爆款喜劇《極限職業》已美國小范圍上映三周,放映版是韓語原聲配英文字幕的形式,館均票房也很高。
因此,容易被《流浪地球》吸引的“非主流”觀眾對原聲配字幕的接受程度要比常規北美觀眾更高。
《流浪地球》在海外影迷集中地IMDb網站目前均分7.8(5115個評分),分數與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持平,比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還要高出0.1分。
有意思的是,在IMDb網站上給《流浪地球》評分的用戶當中,給出滿分10分的比例高達38.5%,甩出這兩部電影不止一條街。《阿凡達》的滿分率只有22.1%,給《地心引力》評10分的用戶只占13.5%。
《流浪地球》的IMDb評分分布(2月19日上午)
同時,《流浪地球》的1分(最低分)率也比這兩部電影更高,《流浪地球》的IMDb評分當中,1分占比5.8%,《阿凡達》的1分率為2.5%,《地心引力》打1分的觀眾只有1.9%。
對比近幾年華語片的IMDb分數,我們發現掉入IMDb上1分率高怪圈的中國商業大片不在少數。
《阿凡達》《地心引力》的IMDb評分分布
均分6.3的《美人魚》打1分的用戶占比3.5%(七千多個評分,給10分的用戶8.9%)。均分6.8的《紅海行動》1分率高達6.9%(四千多條評分,10分占18.9%);
均分6.2的《戰狼2》打1分的用戶9.5%(五千多個評分,10分占21%)。均分6.3的《唐人街探案2》評1分的占3.9%(一千多條,10分占5.6%)。
截止北京時間2月19日上午9點,IMDb收集到三百多條關于來自用戶對《流浪地球》的影評。我們統計了《流浪地球》頁面上有用率最高的25條影評發現,它們都給影片打出了10分或9分高評。
其中只有9人是今年2月之前注冊的老用戶,其余16條影評來自今年2月新注冊的用戶。
這25位用戶里有4位給IMDb上的其他電影評過分,這4人中有2位給其他電影寫過影評。看來《流浪地球》的熱映也拉動了IMDb新用戶數,激起不少冷淡老用戶的活躍度。(IMDb用戶可以對每條影評點“有用/沒用”,有用率是根據參與人數和點有用的比率加權排列的)
那些常年混跡IMDb的海外資深影迷們(prolific reviewer)對《流浪地球》的評價則褒貶不一,評分從1-10跨度極大,而他們的影評與中國影迷的觀點并無太大差距。
《流浪地球》的IMDb資深用戶影評
網友Vic_max指出“很少見華語原聲電影會在當地上IMAX 3D版,作為科幻迷必須去見識一下!特效和故事概要很不錯,可惜銀幕上整體呈現的電影有點混亂,幾乎沒有角色性格發展,人物也不討喜。不過很欣喜見到中國電影也開始拍科幻大制作了。希望保持下去。”
網友gavinp9給《流浪地球》打出7分,認為 這是一部“快節奏,充滿動作元素的科幻類型片”;給《流浪地球》打出6分的Jccwu認為“這是一大堆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混合體”;打1分的用戶AziziOthmanMY寫道“CGI不錯,但敘事簡直胡來”;
網友BasicLogic認為《流浪地球》“是一部天真又可笑的中國科幻半成品”;而網友ops-52535寫道“別想太多科學,享受就好,這是一部好看的中國電影”。
TheBigSick6覺得影片“配不上熱度。對普通觀眾來說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有情感共鳴。但從電影制作方面來評價,這部科幻片遠遠不夠好。”
打出5分的heath-jeffrey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末日電影,演技太爛”。而給出9分的網友jackson_ro寫道:“影片并非完美無瑕,但《流浪地球》無疑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CG特效就和中國如今的很多方面一樣,都已經能和好萊塢科幻片媲美了。這部電影還避免了許多中國電影常見的套路,這份努力不應當被忽略”。
其實無論是海外觀眾還是中國觀眾,所有熱愛電影的人當見證《流浪地球》代表中國科幻大片邁開第一步之后,都對中國電影“沖向太空”的未來抱有希望與期待。
而最新的消息是,Netflix宣布已經購買《流浪地球》除中國內陸以外的流媒體播放版權,中國內陸流媒體播放權歸屬優酷。
據悉,Netflix會把《流浪地球》翻譯成28種語言,預計在190個國家上線。
目前,Netflix沒有官宣《流浪地球》的上線日期。Netflix上線之后,必然會有更多外國觀眾看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