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鴻章的評價,最中肯的莫過于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梁啟超認為:李鴻章是一個有才能卻沒有學識,有閱歷卻沒有血性的人。他并非沒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心,但后來只是縫縫補補,偷安等死。
俗語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時的朝廷,從上到下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李鴻章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代表。這個評價,大概也是李鴻章自己所認為的,李鴻章自喻裱糊匠,小風小雨尚可支吾對付,但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他也無能為力。
甲午戰爭慘敗,李鴻章幾乎一人攬下全部責任。而《馬關條約》的簽訂,是李鴻章親自到日本做的。換一個人來,也不會有更好的結局。
在條約簽訂的過程中,還有一段小插曲——那就是李鴻章遇刺案。
民間有一個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一億兩。說的就是這個案子。
1895年春天,李鴻章趕赴馬關,與日方談判。他受到了最高規格的禮遇,談判儀式也是非常莊重。
談判開始后,日方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開出了極其苛刻的停戰條件:
由日軍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津榆鐵路交給日本管理;停戰期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承擔;清政府賠償日本3億兩白銀,等等。
李鴻章發電請示清政府后,表示拒絕,要求重新談判。按照規定,談判將在次日繼續。李鴻章懷著不安的心情,乘轎返回驛館。
在返回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
就在李鴻章快到驛館的時候,一名日本男人從看熱鬧的人群中沖了出來,推開轎夫,用手槍對著轎中一通亂射。現場陷入混亂,十分危險。隨后,兇犯趁亂逃跑。點此查看:三流醫院的女護士私下竟提供這種服務?
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驚動了日本天皇。伊藤博文惱羞成怒,派出大量警力捕捉兇手。
兇手很快落網,是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激進分子,因為不希望中日議和,遂出手行刺李鴻章。
然而,行刺的結果卻與初衷背道而馳。按照當時的國際法,日本應當賠償中國。這讓伊藤博文很沮喪,表示這次事件比兵敗還要讓人難堪,畢竟失敗了還能打回去。
李鴻章傷勢并不嚴重,子彈不大,而且被眼鏡擋了一下。治療十幾天后,傷口得到愈合。
但由于他年事已高,不宜手術,這顆子彈就沒能取出來,留在了他的身體里。
最終,因為這次遇刺,日方把賠款從三億兩減到了兩億兩,并放棄了遼東半島。所以便有了“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一億兩”的說法。
這正應了李鴻章在德國對鐵血首相俾斯麥說的那句話:與婦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