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都要堵上肛門?這才是古人真正智慧之處!
我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炎黃遠古時期,到夏商周奴隸制時期,再到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帝制時代。墓葬文化一直貫穿始終,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喪葬禮儀。在先秦時期,奴隸制文明得到發展,在那時人們觀念中奴隸等同于牲畜,只是一種會動會說話的物品。因此,先秦時期,帝王死后活人殉葬的習俗,十分普遍。自秦始皇開始,建立了大規模的墓葬坑,制作兵馬俑等陶俑殉葬。但是人殉制度,卻在后來朝代中,不斷死灰復燃。甚至到了明朝時期,還有人殉的陋習。而一些朝代中,人殉群體的重要組成者,就是那些死去皇帝生前的妃子。這些古代的女性,生在男權時代,自然無法去抗衡這些殘酷的行為,無奈成為帝王墓穴中陪葬品之一。然而,無論是考古發掘還是史料文獻之中,對于下葬的妃子(無論是殉葬還是死后合葬),都會有一套標準的流程,其中有一個環節就是要堵住她們的肛門,這又是為什么呢?在說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1951年出土的萬歷七妃墓的考古研究情況。七妃墓中,考古專家挖掘出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就包括每具棺槨中都存在的9件玉器。這9件玉器中又有1件玉器,形狀規則十分奇特,一般呈現錐子形狀,通體狹長潤滑。考古專家將這些玉器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玉器本身沒有孔洞,也沒有雕刻任何紋飾,非常的簡約質樸,而其形狀各異,且大部分不呈現對稱結構。我們知道古人喜歡把玩玉器,尤其是王公貴族尤其喜歡干這個,因此許多玉器成為陪葬品。但是這些個七妃墓的玉器,明顯不具備把玩的功能。考古學家對此其實并不陌生,在以往的墓葬挖掘中,經常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玉器,甚至漢朝的殉葬妃嬪棺材中,也有類似發現。經過對于歷史古籍的考證比對,專家們確定七妃墓中每個棺槨里的玉器,并非妃子們生前裝飾品,而是一種承載特殊功能的玉器——“玉塞”。“玉塞”是用來堵住死者九竅的。我們知道人體“九竅”,指耳、眼、鼻、口等有孔部位,肛門也是其中之一。前面說的,狹長溫潤的錐子形“玉塞”,主要就是用來堵死去妃子肛門的。那么為什么古代妃子死去的時候,要用“玉塞”來堵住九竅呢?因為,在古人看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死后只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為了在另一個死后世界,繼續生前的榮華富貴,他們會想盡辦法保持尸身不腐,而尸身不腐是進入那個世界第一道門檻。一些王朝為了讓帝王死后,繼續享受死前一樣的待遇,往往會命令生前的妃子為自己殉葬。而納入殉葬范圍的妃子,也是要經過一系列的具體流程的,并不是簡單的殺了或者趕進墓中等死。確定了殉葬妃子之后,皇宮就會有專門的太監來監督殉葬妃子的生活起居,直到下葬之時到來。這里的監督,主要就是讓妃子們提前斷食,一般只供應續命的流食,這么做是盡量減少尸身中食物殘渣。因為古人發現,人死后尸體在不斷腐敗過程中,尸身里的食物殘留會通過各種部位,比如肛門之處排泄出去,從而影響尸體防腐,特別是貴族們,尸身流出異物,也會影響死后尊嚴。因此,除了死前要輕斷食之外,死后第一時間便會用上面說的專用的“玉塞”堵住肛門等九竅,以防止污物排出體外。根據葛洪《抱樸子》中記載:“金玉在九竅,死者不朽。”也就是說,如果達到人死后九竅不通,身體就可長生不老,永垂不朽。那么為什么是用玉器來堵人身體的這些“缺口”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玉器,在古代是貴族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價值,且易打磨成各種形狀,也能夠體現死者的尊貴。二是玉器有其特殊功能。這就要說到一種古人常用的水銀防腐法,他們通過將尸體浸泡在水銀之中達到拒腐效果,而玉本身的性質奇特,它們和水銀結合水銀便會凝固住,于是便能更好起到尸體防腐效果。堵住死者包括肛門在內的九竅,在古代即使有能換來不朽升天等迷信成分,也有其便于尸身防腐的科學依據。即便是今天,一些殯儀館人員通常也會通過一定方式堵住死者肛門等處,以防止尸身過快腐爛或體內各種殘渣、液體等從中排出。其實,這種做法,現在來看也無疑是對死者的另一種尊重,從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人的智慧之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